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的中国冲击力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的中国冲击力

日期: 2009-5-26 10:38:39 浏览: 17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常哲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好莱坞”电影制作、传播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其所传达的政治文化、生活文化、家庭文化、饮食文化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说明电影这种大众传媒工具对现代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推动下对全球各国的“文化侵略”现象愈演愈烈。因此,中国本土电影人该如何应对这种“美国化”,怎样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就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国产电影应以自身传统为基点,抓住“故事性”,艺术和商业并重,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影道路来。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美国文化; 中国电影

From the "Hollywood" Films to See the Impact of America’s Culture in China
Name:lichangzhe Instructor:liu Huiling

Abstract: This paper by consulting literature, data and case analysis etc. proceed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Hollywood" film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ilm, at the same time in its message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cultural life, the family culture, food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 th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said the mass media tools of film in this modern society has brought unparalleled influence, in particular the "Hollywood" movie with the economic overlord statu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world’s "cultural aggression" phenomenon is increasing in intensity. Therefore, the Chinese people of the local film industry how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United States", how to maintain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come their issues requiring urgent solu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domestic films should be anchored to their own traditions, to the "narrative", both artistic and commercial, so as to blaze a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film.
Key words: "Hollywood" Films; American culture; China Films

1.前言:
从1895年3月22日,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科技大会上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之后,作为大众传播新生工具的电影就以狂风骤雨般的影响力席卷全球。而美国经济在20世纪初的崛起成功的推动了其电影产业的发展,“好莱坞”甚至一度成为电影的代名词。特别是“二战”后,各国经济的衰退使其文化产业也一落千丈,“好莱坞”凭借电影产业的先进性与电影本身所蕴含的或温情或激昂的内容风靡全球,使“美国梦”的观念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时,“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软力量”[1] 超越了娱乐品的概念,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中国电影发展中期,由于文化的差异及对外开放的不完善,民族传统电影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后,外来市场大举“入侵”,而电影作为传播文化、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主要工具被推到了前台。尽管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限制了引进数量,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手段来扩大电影源。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外国文化,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所表现的美国文化深入人心。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侵略”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分析,探讨其中传达的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对中国本土电影应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找出一种比较完善的解决策略。
2. 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及学术论文,获取与论文相关的信息。
2.2.2 案例、数据分析法:“好莱坞”电影代表作的文化传播、电影票房的分析,中国文化的外来干涉等,只有对他们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论文的内容。
3.结果与分析
3.1“好莱坞”的发展与繁荣
“好莱坞” 位于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全球最著名的电影公司包括:米高梅公司(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等都将公司总部设在这里,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史里,好莱坞是最兴旺的圣地。[2] 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3]
20世纪20年代{学}开始,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推动下发展成为独霸世界的垄断状态。它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实属世界之首。由于好莱坞电影业的繁荣,到30、40年代,有声故事片的创作和发行达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创造了在全球影片发行量和卖座率的空前纪录。好莱坞电影在艺术质量上也达到世界领先的高水平。不少影片,如《大独裁者》、《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公民凯恩》、《卡萨布兰卡》等,都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从60年代{学}开始,好莱坞电影伴随着美国社会文化的转变产生了许多变化:一是出现了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如《飞越疯人院》、《毕业生》、《猎鹿人》等,敢于揭露美国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突破了原先的许多所谓“禁区”。二是跳出了以前戏剧性理论结构的传统框架,不一定全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而是强调了纪实性和真实性。三是占影片总量多数的娱乐片大大扩充了题材,做到光怪陆离,无所不有。特别是一些以新题材、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幻片,不惜耗资巨额美元,以赢得大量观众和商业利润。
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将美国的文化输出到了全球。
3.2.“好莱坞”电影的独特魅力
3.2.1商业化的制作模式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光彩照人的明星,恢宏壮阔的场景,惊险曲折的故事,一掷千金的气魄,逼真还有接近残酷的真实。[4]它们大多数走的是技术主义的路线,以商业电影为主。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相同的制作模式,高端的视听技术,逼真的电脑特技,超酷的镜头表现力,大胆的想象场面,节奏大多欢快,它们一般不用表达什么深奥的主题,而是娱乐的表现一些简单的道德哲理问题,主要是起到娱乐大众的功能。大多数导演比较喜欢用蒙太奇手法,如叙事或声音蒙太奇都有,喜欢在煽动观众的情绪方面做文章,比如拉长时空和叙事,调人胃口,表演上尽量煽情。摄影上凭借他们出色的技术技巧,营造出超美的,超虚构的,但却给观众真实感的镜头。其他如美工、道具灯光和配乐等都有技术上的优势,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让镜头具有超强的视听震撼力,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最大特征就是高投入,高回报,而在高科技盛行的今天,通过电脑特技制作出绚丽夺目的视听镜头是多数商业电影的必杀技。《玩具总动员》、《蜘蛛侠》等大片之所以有不俗票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电脑设计所产生的逼真而神奇的画面效果,使观众领略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更无法体会到的全新感觉。至于像《侏罗纪公园》、《狮子王》、《史前一万年》之类几乎完全依靠电脑特技撑腰的电影,已经把高科技创作艺术的绝活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震动1998全球电影界的《泰坦尼克号》和之后的《指环王》系列等已注定名垂青史的大片对观众视听的强烈审美冲击和艺术震撼,高科技制作更是功不可没。《泰坦尼克号》一片中的海水、烟雾、云、船乃至人,有60%都由电脑合成,影片中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技术模拟出海洋、轮船以及数以千计爱德华七世时代的人物,令人无法找出任何假造的破绽,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动情力。这部影片利用高科技创造出高度的艺术真实,歌颂人的最美好的爱情,科技与审美联姻,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该片上演,“万人空巷,好评如潮”。它在全世界的票房价值近18亿美元,为这个文化溃败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艺术神话。[5]
3.2.2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
好莱坞电影如同“梦幻加工厂”,一方面,它们为观众大量制造、加工梦幻,另一方面,它们把镜头深入到人类灵魂与精神的内心世界。[6]电影中传达的形形色色的人与物正是美国社会生活文化的缩影。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横行无忌地推向世界各国,其主要特点往往是电影里的人物在面对逆境时,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事业,勇于牺牲个人,唤起人们深信不疑的精神力量,而这正是美国人所秉持的最高精神信念。在美国电影协会( A 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7]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是空前的。《深喉》一片把赤裸裸的性场面搬上了银幕,成为当时“嬉皮士”文化运动的先锋。一时间,看《深喉》几乎成了一种风尚。这与其说是对性场景的渴望,不如说是享受那种冲破规则、反抗社会的快感。《洛基》则通过低级拳手挑战拳王失败的故事,质疑了“个人奋斗”的传统信条。至于《美国往事》,则是为好莱坞影片中一贯讴歌的“兄弟义气”埋下的第一块墓碑。直到许多年后,马丁•斯科西斯的《好家伙》终于在棺材上投下了最后一锹土。20世纪70年代初,好莱坞的大制片厂更加关注平民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如表现家庭、亲情与事业矛盾的《克莱默夫妇》、讲述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午夜牛郎》等。与此同时,《星球大战》系列为美国社会营造了一个新的科幻世界,同时也为乔治•卢卡斯培养了一批狂热拥趸。 进入90年代,传统思维又占据了上风。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文化返潮的代表作,它们将“独立”的气质扩大到极限,为世纪末的“美国精神”写下了一部《新约》。尽管“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虽然已经黯淡,但在闹剧般的历史事件中,依靠纯真、执着与善良,人们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最终,不管电影的结尾是幸福的大团圆还是悲剧,当观众走出电影院,总能使他们在心灵上和精神上对人的潜能充满信心和希望。
因此,好莱坞在美国精神文化中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同时,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拍出富有人情味儿、人性特点的电影。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票房收入才有保证。
3.3“文化侵略”与“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张战略
“娱乐业是个巨大的产业,不管到什么时代,人们永远需要。”[8]而电影作为传播文化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被“好莱坞”的制片商们牢牢的抓住,成为美国出口产业的重要产品,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影的传播,美国文化开始“侵占”全球。
3.3.1“文化侵略”观念的提出
要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征服它的文化。20世纪初的几次战争将以政治和军事侵略为基础的殖民{学}运动瓦解,为了立足于全球霸主地位,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成为西方大国在新时期的首选,在这方面,美国无疑走在了最前面。在雄厚经济实力的保障下,“好莱坞”电影开始席卷全球,以其为文化载体,将美国社会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带到了世界各地。
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占据弱势一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9]而这种侵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征服人,特别是年轻人,精明的美国政治家们深谙此道。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好莱坞”片商们就在中国市场发行了众多动画片,如《猫和老鼠》、《花仙子》等,在当时的儿童与青年人中形成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为美国文化的融入踏下了成功的一步。之后,美国文化伴随着电视电影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吃穿住行诸多方面影响,甚至于决定着一些中国人。 因此,当星巴克进入故宫时,不少国人惊呼,美国“文化侵略”真的已经开战了。
3.3.2“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力
在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30年之外,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均有迹可寻。大众化、审美取向多样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最主要的正面影响。[10]首先表现在对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电影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渗透和定型上。美国电影从电影传入中国以后开始就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因此,在中国民族电影初创时期,尽管也有少数影片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进步的思想意识,但大多数影片都凸现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往往是对好莱坞电影简单的借鉴和模仿,“美”化倾向十分严重。
30年代至40年代是好莱坞的鼎盛时期,有声片和彩色片的相继诞生,更使其如虎添翼,实力大增;而电影的类型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该时期也正是好莱坞戏剧式电影的成熟期,其结构方法、叙述技巧等,对中国进步电影的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左翼新兴电影的一些佳作来说,在叙事技巧上也明显地学习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手法,如《十字街头》的叙事结构就颇似好莱坞经典影片《一夜风流》;而《神女》则较好地运用了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在《赖婚》里创造的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等。因而从总体上来看,该时期中国电影的形态与好莱坞电影大致相仿,基本上是戏剧性较强的情节剧。
改革开放之后,西风东渐,好莱坞电影又重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自80年代起,它对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事业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特别是当中国的电影业步入市场经济之后,商业电影(即娱乐片)逐步成为故事片创作的主要样式,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技巧、拍摄方法和市场运作方式,均成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学习借鉴的主要对象。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被借鉴运用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中,使本土电影的类型日益丰富多样,走出了政治片的局限,出现了如爱情片、武打片、警匪片、战争片、音乐片等多种电影,它们都以较鲜明的类型特点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态呈现在银幕上,从而推动了电影创作多元化的新发展,并给观众以新的审美娱乐享受。“中国电影借鉴好莱坞,最重要的是‘因观众而变’,人性化思维和普适价值的追求”。[11]我们的电影不仅要在类型化方面有所借鉴和开拓,更要在人性化方面开拓和深化。同时,好莱坞电影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受到中国电影界的关注,并被逐步引入中国电影的创作之中。当一部又一部用高科技手段拍摄的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时,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电影观众,而且也推动了中国电影技术手段的变革和创新。数码技术、电脑特技等被更多地运用在影片拍摄之中,使银幕的视听造型更具引人之魅力。
另外,当中国电影的管理、发行、放映体制开始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电影走向市场的需要时,好莱坞电影产业百年的经验则成为重要的借鉴和参照之模式。在长期的市场运作过程中,好莱坞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制片人作用的强化、重视影片的宣传包装,以较高投资的制作换取高票房,培养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明星,盈利为主等,均被逐一推行。总之,百年来好莱坞电影既是中国电影学习借鉴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竞争对手,这种微妙的关系在美国大力推行“文化侵略”的今天则仍将继续。
3.3.3国内院线中外电影票房对比
从1994年起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中影公司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这标志着“好莱坞”大片正式登陆国内院线,中国观众可以同步欣赏到最新的美国电影。尽管这种“分账”引进的方式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开放,但“好莱坞”大片的登陆对国内本土电影的票房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随着VCD\DVD、互联网等更便捷的视频工具的出现,中国观众可以欣赏到几乎所有“好莱坞”发行的电影,这使国产电影的市场进一步萎缩,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中外电影票房对比(2007年—2002年) 单位:人民币
年份 总额 国产电影 引进大片
2007 33.27亿 18.01亿/占54.13%
(上映110部) 15.26亿
(上映12部)
2006 26.2亿 14.4亿/占54.96%
(上映105部) 11.8亿
(上映13部)
2005 20亿 11.83亿/占59.15%
(上映95部) 8.17亿
(上映12部)
2004 15.2亿 8.36亿/占60.1%
(上映80部) 6.84亿
(上映11部)
2003 11亿 7.76亿/占70.54% 3.24亿
2002 9.5亿 6.45亿/占67.89% 3.5亿
资料来源: www.chinafilm.org.cn [12]
尽管从上图中,我们似乎看到国产电影在近几年的票房竞争力上占据上风,电影消费也走向大众,总票房不断上升。但仔细比较之后,就会发现每年国产电影的上映数大约在百部左右,而引进电影(“好莱坞”电影为主)则以十几部的数量却能占据40%左右的电影票房,这对我们所鼓吹的“国产电影的春天”确实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仅以07年为例,我国电影票房达到33.27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26%。但电影票房冠军却是“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在华票房为2.77亿元。此外,《蜘蛛侠3》、《哈利•波特5: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票房也都轻松过亿。国产影片,除了春节档的《门徒》(全国票房6500万元),在2007年11月前找不到第二部票房过5000万元的电影。用冯小刚导演的话来说就是:“去年上半年,国产影片被进口片打得很惨。” [13]从11月1日李安电影《色戒》上映开始后,国产电影真正发力。其后,《投名状》、《集结号》“叫好又叫座”,票房轻松破亿。3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超过5亿元,差不多占了全年国产影片票房的三分之一,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一部能突破2亿元。何况,除了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少数几位之外,大多数中国影人还在为票房过千万而苦苦挣扎,这与进口大片轻松过亿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加入WTO,传媒市场大力开放后,拿什么来应对更加猛烈的“好莱坞”冲击,不仅是中国电影人面临的挑战,更是需要全社会来思考的现实问题。
3.4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14]“好莱坞”电影同样也是对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尽管这其中有了夸大的戏剧成分,但艺术终究是来源于生活。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美国文化都是以影视剧为切入点的,因此从其中传达的观念来看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3.4.1 政治文化----民主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政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电影中经常出现关于选举,议会的场景,而上至总统下到议员的各级政治人物,则常常被电影拿来 “开涮”。在这些镜头中反映出的美国社会在民主,人权等方面的政治平等给长期生活在沉重压力下的中国人带来了追求平等的希望,从而引起了国人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出国热潮。电影《空军一号》中,哈里森•福特扮演的总统在危难面前表现出的机智与勇敢让人敬佩,但在处理事件时对人的,特别是普通人的尊重与关爱则更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感动。正是因为众多“好莱坞”电影的潜移默化,很多普通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文化无比推崇,将其视为“自由”与“平等”的天堂。但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逐渐走向现实化,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引起了美国国内巨大的反战狂潮,不少电影将视角伸向了这一题材,如《决战以拉古》和在08年奥斯卡上大热的《老无所依》,尽管对中国人来说这似乎有些遥远,但通过这些电影我们也了解到美国政治或许不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民主,“自由”在任何国家都是有限度的,美国也不类外。
3.4.2 生活文化----真正的西方生活方式
影像文化使人类感性与理性恢复了平衡,改变了文化积累的方式,扩大了文化积累的范围。[15]因此,当我们在美国电影中看到了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时,给祖祖辈辈生活在传统社会压力下的中国人全新的文化感受与冲击。在很多轻喜剧电影中,如《儿女一箩筐1、2》、《拜见岳父大人》等,美国人在处理烦扰的家庭事物时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特别是对每个人的尊重与关爱,以及一笑置之的生活态度使国人羡慕不已。而很多青春电影传达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也让国内的青少年津津乐道。在美国电影中个人主义是一大特色,以自己的喜好来穿衣打扮是很多青少年的生活乐趣。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服装似乎简单一点,而近些年广泛流传的牛仔和T-shirt也正是美国服饰的经典代表。好莱坞电影中,吃饭是很重要的场景,正因为如此,对美国人来说必不可少的牛奶与咖啡伴随着电影的传播在中国人的餐桌也成为流行。此外,快餐食品,如汉堡包、三明治、可乐等以及自助晚餐也进入了中国饮食。很多中国年轻人把它们作为最喜爱的食品,影响越来越广泛。
3.4.3 家庭文化----新的家庭观
在中国文化中,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曾是许多老辈人的向往。很多人共同生活,包括祖父母,父母,阿姨,叔叔,兄弟和姐妹。但是,当我们看到美国电影时,这种观念似乎受到了冲击,年轻人们更多的是做出了改变。美国热播剧集《老友记》中的6个年轻人尽管都未成家立业,但他们却选择独立的生活方式,遇到问题时自己或与朋友解决而非麻烦家人。这种独立,给整日为儿女操心的中国父母当头一棒,但也成为许多中国青年人的追求目标。而美国电影传达的随意的婚姻关系,更给许多将“从一而终”视为家庭规范的中国人当头一击。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离婚率的上升,婚前同居行为的扩大,或许也是美国电影的影响之一。
3.4.4 地理文化---旅游的发展
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旅游似乎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奢侈消费,而居所迁移更是许多中国人一辈子也不曾有过的想法。电影的功能说到底是“梦想与回忆”[16],因而美国影片中人们生活的自由与随意给了刚刚接触到新式文化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极大的震动,生活“在路上”成为不少当代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美国电影中,旅游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闲暇时光驱车四处走走看看是缓解生活压力的不错选择,而正是这种随意敲响了中国人旅游的热潮,选择那些出现在电影中的美丽风景游玩,也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爱好。
3.4.5消极文化---情{学}色和暴力文化
“好莱坞”电影中,除了温情的场景之外,还充斥着很多色{学}情与暴力的镜头。尽管在表现上美国电影并非像欧洲和日本那样赤裸裸的展现,而会加入诸多元素,比如暴力、惊悚、乱伦、犯罪、爱情等,从各个层面来达到渲染的氛围。这些场面几乎存在于多数电影,美国健全的电影分级制度可以使青少年们远离这些,但中国引进时却不能完全的隔离,而互联网与DVD传播的无限性则更加剧了这种危害。以007系列电影为例,它所宣扬的暴力文化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给刚从封闭时代走出来的中国人感官与精神上带来极深刺激,而据此延伸出的港片《古惑仔系列》则更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做到了街知巷闻,以暴力来解决问题是很多青少年的处事方式。正因为此,“好莱坞”电影在引进初期一直被很多成年人排斥,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以“和”为贵的精神状态突然被质疑与推翻,这不得不说是美国电影暴力镜头的“功效”之一。
3.5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面对电影传播衍生的“文化侵略”,中国电影的出路在哪呢?中国电影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斗争,而观众对象也主要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所以它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中国当代电影应该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是影视艺术大众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17]它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始终是同追求民族化和现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
   首先,从电影创作的取材来看,抓住民族的、传统的习俗,以中国传统戏曲、古典文学作品等为电影创作重要的题材来源。这些都是久经流传且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形态,因此,以它们作为支柱的电影蓝图会吸引多数人的注意。其次,在电影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电影创作者应有意识地借鉴中国传统戏剧、小说的艺术技巧,或应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影片拍摄中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一定的民族特色。
电影院线的建立是当前电影产业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电影票房主要依靠东部几个大城市来支撑,而广大东部和西部地区只有最低级的电影院和极少数的影片上映,留下了大片空白区。因此,建立大规模、全国性的电影院线是当务之急。此外,培养一批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演员以刺激电影票房,开发电影产品的衍生品,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出路。
   在新时代条件下,电影的发展似乎更注重商业性,传统的民族文化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做到艺术与商业并重是本土电影人在“好莱坞”冲击下的一条前进道路。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之所以能取得票房的奇迹,又不失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做到了传统取材,商业包装,因此,对更多数的电影人来说,这不失为一条可行性道路。“07年底,《集结号》与《投名状》的成功就源于它们既商业又主流的气质,有效刺激了当代观众的人文兴奋点”[19]。
   现在的中国电影不好看,主要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基础创作这一环不过关 ,通俗的讲就是故事讲不好。[20]于是06年宁浩与《疯狂的石头》的横空出世,给人们无限的期望。虽说难以在这部“见习”式作品中看到什么成熟不成熟,但至少它受人喜欢,以低成本换来了良好的观众口碑。影片的喜剧调子很讨巧,而更有赖于它那用现实主义外壳包装却显现超现实主义风骨的好故事。这也给那些极力追求大制作,大场面的导演们一记警钟,特技再花哨也不过是辅助品,观众们真正买账的还是好故事。
因此,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走出自己的道路应对“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由此延伸出的美国文化的入侵,是中国电影人的当务之急。不管如何,只要有好的作品,在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一定能占据一席之地,并在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之下,对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有条件的吸收,在新世纪全球化形势下,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与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好莱坞”电影及其传达的美国文化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全球扩张,“现代影视艺术传播作为跨国文化传播的主导方式”[21]被广泛的推向世界市场,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更为深远。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电影市场放开之后,“好莱坞”抓住了这个契机,将大量电影投入中国市场,对中国本土电影的成长、发展、壮大产生了诸多影响,并由此衍生出了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及家庭等各方面的观念的改变。因此,中国本土电影人在电影的制作上应以自身传统为基点,抓住“故事性”,艺术和商业并重,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影道路,来应对美国电影和文化的双重入侵,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尽力。

参考文献:
[1] 贾磊磊.电影与文化[J].大众电影2008.01.01
[2] 周文萍.好莱坞—经典的奥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1-03
[3] 里尔.世界电影经典[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47-150
[4] 周文萍.好莱坞—经典的奥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3-25
[5] 邓家慧.再看一遍泰坦尼克[J].看电影2003.12 .44-45
[6] 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75-178
[7] 资料来源:http:∥www.movies-show.com[EB]
[8] 王洪田.娱乐为王[M]华艺出版社:2005.97
[9] 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M]昆仑出版社:2002.11-13
[10] 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06-07
[11] 饶曙光.类型化VS人性化[J]大众电影2008.03 .01
[12] 中外电影票房对比http:∥www.chinafilm.org.cn[EB]
[13] 马戎戎.华谊兄弟的电影蛋糕[J]三联生活周刊2008.02 .61-64
[14] 周斌.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外文化[R]《文汇报》2005.11.13
[15] 林吕建.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影视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09-10
[16] 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79-180
[17] 林吕建.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影视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06
[18] 袁先.2004,看中国电影[J]电影世界 2004.10 .102
[19] 陈墨.07电影人文风景[J]大众电影 2008.04 .01
[20] 徐元.中国电影的出路在于讲好故事[J]电影世界 2006 .01-02
[21] 林吕建.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影视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08-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