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日期: 2010-4-22 23:17:3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为了实现培养适应代写论文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为“双师型”教师正确定位、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制订“双师型”师资建设和培训方案、培养和引进并举等措施进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这些新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按“三改一补”的思路组建起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规模扩张,各高职院校逐渐明确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桥梁型的人才。

学海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一、“双师型”师资内涵的再认识
  
  目前,高职教育理论界对“双师型”师资的内涵理解和认识不一,甚至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1)“双证”即“双师”。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书为标准,特别是在职业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取得的证书与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无关,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等值,值得怀疑。(2)“双师”即有“双师”经历的教师。就是引进的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具有高校教师学历要求并经过一定的教育理论培训的人员。在今天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不高的情况下,引进的人员是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有无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技能的训练,是否符合高职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均无认真考查。(3)“双师”即“双职称教师”。就是引进具有一定职称的企业人员,进入高校后,转评为高校职称,即“工程师+讲师”。这一类人员的“双师”素质是值得商榷的。另外,从学校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思维角度来看,主要焦点是对准教师的个体,鼓励原有教师成为“双师型”。这给刚从中职学校转型到高校的教师和刚大学毕业分配的教师,带来诸多压力,而学校没有从群体或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并寻求解决“双师型”师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见,如何理解和认识“双师型”师资的内涵是高职师资建设的关键问题。除认识上的误区外,“双师型”师资建设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缺乏长远规划,建设方略有待改进和建设责任有待进一步理顺等问题。
  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其一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作了四点界说:(1)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一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这一评估指标的说明虽较宽泛,但涵盖了当前“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概念界说的所有内涵。正确理解这个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双师型”素质教师首先应有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2)“双师型”素质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同教师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能够从事高职实践教学和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3)“双师型”素质教师是具有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4)“双师型”素质教师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步伐,其职业技能、技术和专业水平应不断提升和发展,高于当地同行业从业者的水准。(5)“双师型”素质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播理论知识,也不能单纯地传授具体的方法、技能,而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论水平和实际教育能力的提高。(6)并不要求高职院校的师资都具有“双师型”素质,也需要学术型、理论型的师资,师资建设应有所侧重,且有不同的层次性,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师资结构应是多样化的,应有更多来自工商企业界的兼职教师。
  
  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措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以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研究现状分析为切入点,借鉴国际“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经验,立足本校的实际,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1.提高认识,对从事高职实践教学的师资正确定位
  首先应转变实践教学人员是教辅人员的观念,并确定其教师地位。其次,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应有倾斜的政策,提高其待遇,保护其工作积极性,为他们职称评聘、业务素质提高、专业技术的钻研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积极创造条件,让“双师型”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再次,扩展“双师型”师资建设思路,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经验),聘请企业文化层次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家、工商人士和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做到“不求我所有,但求我所用”。
  
学海网
  2.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主动为高职院校牵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其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完全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校企合作,能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高职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并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管理理念带给企业,加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学校通过让年青的、新毕业的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实习锻炼(五年中累计二年以上),为企业输入了一批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教师本身也利用实践机会学习最新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获取专业的相关证书,高职院校也就能尽快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成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和科学技术研发的基地。
  
  3.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别要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发展定位、规模任务、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确定师资人数、岗位职数,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的师资建设和管理规划,拟出实施计划,制订出师资建设具体行动方案。“双师型”师资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各高职院校师资现状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在探索“双师型”师资建设之路时,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方案。而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专业标准,便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的管理和规划。
  
  4.借鉴国际高职师资的培训经验,建立高职师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的一体化体系
  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任职资格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在硕士学位以上(至少学士学位),有的要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如德国、日本、法国)并参加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专门机构的教师证书课程和培训学习(如美国、英国、法国),取得高职教师资格。多数发达国家和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进修。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计算机、企业工作实践等。英国于2001年还建立高校教师发展局,高职教师都可以去那里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我国教育部门在师资一体化建设中,也把高职师资建设包括“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其中。2001年,教育部在天津六所大学创办职教培训基地。此后,教育部每年都举办职教的专业师资培训班,起到一定的成效。以后,政府和学校应加大职教师资培训力度,出台优惠政策,进行高层次的(硕士、博士)职教师资的培养。
  
  5.实行“两条腿走路”,培养和引进并举
  这是由高职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校和中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正如李桂霞教授所提出的:“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像普通高校一样,投入大量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通过名师工程,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让名师成为某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学术型、技术型、“双师型”的教师,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6.建立高职院校“教学一生产一研究一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和教育资源,开展广泛的产学合作,主动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实训工厂和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生产和新产品研发、实训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研究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走“双师型”专业发展之路。
  总之,“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合格人才的培养。“双师型”师资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广大同行应继续努力,把高职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