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师范生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师范生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 2010-4-23 2:43:38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卢晓华

  内容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想发展个人的能力,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音乐教育教学和实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最好途径,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主动认识和体验的过程,艺术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而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形成,都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而实现的。

  关 键 词:音乐 教育教学 实践 艺术综合能力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其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人学,因为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

学海网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始于人自身”。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并形成一种艺术能力,这是我们应当研究的课题。
  音乐对人的作用,不局限于音乐本身,音乐对于人的素质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如培养个性和集体性、促进各方面的机能,包括感官的发展、反应的敏锐、想象力的丰富、注意力的增强、智能和性格的开发,以及人际关系的促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不应被忽视。 音乐能力分为音乐心理能力和音乐学习能力两种。前者显示个人差异、音乐学习的内在潜力,与个人先天素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和知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的联想和创造能力、音乐情感、音乐活动能力、音乐的创造能力。后者强调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的标准,主要包括培养对音乐的正确态度。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本身即包含着追寻、探讨、创造,这是一门艺术。如何在音乐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并形成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合唱是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演唱者,各自按照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即群体多声部同时歌唱。在诸多的学校音乐教育形式中,合唱是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合唱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教育载体。多声部合唱更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既可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同时又可以把参加歌唱的每个人,团结为一个整体。如在学习三声部的合唱曲《茉莉花》时,对于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学生来说,唱一首简单的单旋律歌曲还可以,唱这样的作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正常的训练之外,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要轮流担任“指导”,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想指导好别人,首先自己要唱好,包括音准、节奏、咬字吐词、声音、呼吸的运用、风格的把握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当作是这个集体的主人,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指挥者,歌唱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每个人是否努力。他们唱不准的时候就主动来找老师,老师指导完他们再去指导同学,这样培养的结果比老师“强灌硬教”更有价值和意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愿意学且高兴愉快地学,这样学到的知识扎实有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品的基本演唱方法,再经过老师的精雕细琢,一首完整的合唱曲很快就完成了。学生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合唱很大程度上都超越了个人的范围,需要和别人合作。良好的合作、默契和交流是无法用语言替代和进行的,这种共识只有在共同去做的实践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合唱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最好手段,尤其在非专业的音乐教育和教学中,合唱的形式更为重要。通过合唱实践,最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所以,西方早已认识到合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实践的基本形式,更是造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和纪律的良好手段。合唱不仅可以培养人在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音乐的纪律性极其分明,容不得丝毫差错,彼此协调,和谐地相互补充和配合,既是合唱的前提,也是成果的实际体现。因此,通过合唱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二、音乐与文学同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以音乐的创作成果——音乐作品为对象,培养人们的欣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这种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将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作用。
  音乐艺术与文学、戏剧、舞蹈、绘画、历史、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欣赏音乐,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学与艺术结合起来,音乐与文学同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都知道,文学就是人学,它是通过文字具体地描写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心灵的感情,艺术地反映生活,反映社会。而音乐是关于灵魂的学问,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它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间接、抽象、虚幻地反映现实。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学的“实”和音乐的“虚”结合起来,用文学诠释音乐,是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最好方法。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与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姊妹艺术,它们都有较强的隐含性和时间性,并且都是力图挣脱物质的桎梏,把客观现实消融在精神世界中,又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除了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还要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一些联想与想象。开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乐曲,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福安的《采茶朴蝶》等以题点题的小曲子,还可以选择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如陈刚、何占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田园交响曲》等,欣赏前可以让学生先查找一些有关这些作曲家的传记、著作、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让学生随文字引导,并整合自己的情感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捕捉音乐的美。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欣赏无标题音乐作品之前,可以先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因为欧洲许多音乐作品都是由名著而来,如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根据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创作的交响诗,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交响曲》等。欣赏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将音乐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与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海网
  三、运用不同的音乐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是一种多元、复杂的活动,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在综合音乐训练中,集体发声练习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声音和听觉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营造和谐的艺术课堂氛围,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发音训练时,可将学生分为一到四组,先分别给出“do”“mi”“sol”“do”一个大和弦(也可以加入其他和弦)。先由一个声部开始,逐步加进二声部,再加进三声部、四声部,先轻唱,然后合唱,再由简到繁形成和声效果。在发声的过程中加进力度变化进行渐强、渐弱、强、弱的练习,在强弱的变化中加进速度,进行慢速、中速、快速、渐慢、渐快的练习。这样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音准、声音、气息的控制,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配合能力,学生通过联想、实践,亲身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情绪和速度变化。经过学生的再创作,乐曲里所表现的情绪和意境便可呈现出来。再如,在节奏的训练中,除了“口读、手拍、脚踩、律动”齐练节奏、分声部节奏训练、合练多声部节奏外,请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拍子,将单纯的节奏进行变换组合,然后在自己组合的节奏上,练习填上自己喜爱的不同音高的旋律,进行音准、节奏、视唱的训练,再由全体学生共同修改成一段完整的乐段,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主动、即兴地去模仿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通过探索式、研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和讨论,用演唱、奏乐、舞蹈、小品、朗诵、绘画、制作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作品,再逐渐扩展到练唱歌曲的变化。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体会和理解。这种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学生会终生难忘,这种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也通过学习、创造、体验、合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艺术创造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假日模拟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学实践能力
  
  所谓的“假日模拟学校”,就是利用小学放暑假的时间,请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们回家休息,由师范学院的学生们模拟担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职务。“假日模拟学校”一方面起到了送理想、送文化、送教育下乡、下社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锻炼。由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小学教师需具备的素质应兼顾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因此,“假日模拟学校”为师范生们搭建了艺术教学实践的舞台。
  新课改中的艺术课程综合了声乐、美术、舞蹈、器乐、戏剧、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假日模拟学校”中,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小学的音乐与美术课教学,并尝试着进行小学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如学生以美术为主结合音乐进行的《小鸟的家》艺术综合课教学,将美术、音乐、环保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节课中。小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学到了美术知识,同时还学到了音乐知识和环保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得到了在课堂里得不到的锻炼,他们从选择课题、备课、写教案、做教具、试讲、正式上课、课后教学总结,完成了一整套的教学工作,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学生总结出,要想上好艺术综合课,必须要有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和综合的艺术实践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必须在职前培养中获得。对此,学生分别写出了《体会艺术课程》《通过艺术课程教学谈对艺术课程的理解》《新艺术课程构想》《浅谈新形式下小学教师的定位》等论文,并获得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成果一等奖。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发挥师范生的艺术潜能提供机会和条件,是教师的责任。要着重培养师范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敢想、敢做、敢于创新,敢于“与众不同”,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这样的教育实践很有成效。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认识的过程,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创造能力的形成,都是通过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而实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的热情。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就没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使他们发挥个性,大胆展开想象、联想。无论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亲身参与大量音乐训练和艺术实践活动,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一定要注意角色的转换,用全新的音乐教育观来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目的,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3]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音乐教育与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1—12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5]艺术教育.2007年第1—3期.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