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网络课程建设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关于网络课程建设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日期: 2010-4-22 10:41:18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祖维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学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阐明了提高网络课程应用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管理制度
  
  近年来,网络课程建设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重视,出现了红红火火、一片繁荣的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科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媒体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方式灵活、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制作技术先进的网络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上教学体系,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纵观网络课程建设情况,本人认为,现阶段的网络课程建设良莠不齐,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课程的应用问题。
  网络课程前期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各级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都没有在如何用好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致使网络课程成了摆设,其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少数网络课程没有反映本门课程的发展前沿,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充实,管理维护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网络课程使用效率低下。

学海网

  
  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网络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网络课程概念认识不清概念模糊、认识简单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实际上是一种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而非传统教材的电子版。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为网络课程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导形式,这就使得教师在网络教学上投入较少。网络教学绝不能包办代替整个教学环节,但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辅助环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网络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缺乏交互性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都以网页的形式呈现,这既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又是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趋势。然而,大部分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速度慢。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仅仅有静态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动态的交互功能,比如讨论区、交流区、在线答疑、虚拟实验、虚拟情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感觉如同进入真实的校园进行学习,既有和同学的讨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又有真实情境的体验。然而,目前的很多网络课程,虽然有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也由此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相当多的课程页面还是以静态为主,这不仅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拓展,也缺乏交互、交流、反馈的功能模块,不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另外,很多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课程导航系统,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极大地影响学习效率,也影响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
  软硬件条件不足要想提高网络课程的应用效率,实现良好的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就要有一个运行稳定、快速敏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各高校都已建立校园局域网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网络的利用率以及利用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运行速度慢,性能不稳定;(2)资费较高,使用成本过大;(3)网络课程终端系统——电脑普及程度低,学生群体中电脑的拥有量比例不高。
  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网络课程应用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网络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还未形成支撑和保障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有序发展的制度环境,集中表现为没有良好的经费投入机制,即没有明确的立项招标管理办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各部门职责和任务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对如何计算开发制作网络课程和应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的技术人员、学科教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如何评价教师网上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等关系到各方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较好的评价与解决办法;对招标立项后的网络课程建设缺乏监管和指导;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上述因素直接导致了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不多。
学海网
  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不高网络技术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效率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教师不精通网络课程技术手段或不习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高校师资队伍中,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主要课程的主讲教师的网络媒体技术水平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不同步,然而,恰恰是这些人所把握的教学资源最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共享资源。
  
  对网络课程建设应用的几点建议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及软件技术能力针对教师在网络课程制作方面的误区,各地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关于网络课程制作方面的培训力度。首先,要对教师进行网络课程方面的理论培训,使其深刻理解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内涵的描述,纠正教师对网络课程的错误理解。其次,要培训教师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课程制作的能力。
  内容表现形式上力求丰富,增强交互性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的方式讲解基本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对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采用动画或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教师不应采用将书本、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罗列的单一教学形式,也不能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时候插入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资料、图片干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此外,网络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多向交互交流的功能模块。结合数据库与WEB技术设计开发如在线交流、讨论区、虚拟实验室等交流互动区,给时空隔离的师生创造跨越时空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上有归属感。这样,一方面,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我探索,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交流、答疑等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是促进网络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为此,有关单位已经制定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质量认证标准》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等标准,从建设和应用两个方面对网络课程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要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及立项招标、质量监管等网络课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对于网络课程建设的论证、立项、建设、验收等环节的职责、任务与要求,包括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申请条件、申请要求、申请时间、项目审批、支持方式、合同管理、项目监理、认证与验收、项目成果形式、项目经费管理、出版发行与推广应用等方面,涉及发布通知、公开申请、专家评审、择优立项、项目执行、监督管理、项目验收、推广应用的全过程。要重点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的认证评估体系的建设力度,制定良好的质量规范和监督机制,提高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强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
  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相对于教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准确把握一门课程而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要容易得多。因此,提高主要课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网络课程知识的熟悉程度与技能,调动他们对网络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对网络课程的投以关注,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教学系统软件。其次,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逐步编制和积累教学课件,扩充服务器课件库中的课件和教学信息,及时更新网页内容,不断维护网络课程系统。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角度考虑,提高教师对网络课程全面、科学的认识,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娴熟地运用网络技术,更好更快地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一支实力强大的网络课程教学队伍,促进网络课程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化教学工程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重点。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资源建设的核心。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网络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实现网络教学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