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我国学校改革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我国学校改革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日期: 2010-3-16 1:10:35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国艳

[摘 要]当前,学校改革研究是一个初涉的研究领域,尚存在若干有待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就此阐述了一些基本见解。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学校改革研究 问题 思考
  
  近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关学校改革研究的论题日渐增多。作为一个正待开辟的研究领域,我国的学校改革研究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此,本文欲就当前学校改革研究中所存在的若干根本性问题,一抒己见。
  
  一、“学校改革研究”的概念辨析
  
  1.教育改革与学校改革
  相对于“学校改革”而言,“教育改革”是更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

学海网
一般说来,教育改革是指“教学上的革新,以及教育的观念、目标、发展战略和优先抉择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即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范围内诸要素的变化”。[1]“政府主导”是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为此,有学者则把教育改革定义为“政府在公开的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指导进行的教育变革计划”,[2]以强调教育改革中的政治要素。国内对“学校改革”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多见。有学者曾把其定义为“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教学的变革为核心的、由学校自觉进行的对长期形成的现状的有意识的改变”。[3]经合组织国际学校改进计划对“学校改进”所做的界定可能更切合我们“学校改革”的涵义:“‘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其目的是在一所或更多的学校中变革学习条件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条件,其最终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4]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简要透视两个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区别。通常而言,教育改革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变革,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表现为自上而下的进程,即各级政府将某些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在其所辖范围内颁行,并要求所有中、小学校不折不扣加以贯彻实施。而学校改革大抵属中观层面的教育变革,这种变革的原动力不是来自于上级行政部门,而是来自于学校自身,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主体的学校变革者在学校改革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2.校本研究与学校改革研究
  “校本研究”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萌生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特征。一些学者据此把“校本研究”的内涵理解为一种“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5]校本研究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以校为本”,即为学校自身的发展服务。所以,一些学者注重突出“因校制宜”的理念,把校本研究定义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主要整合本校的资源优势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6]
  校本研究和学校改革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点,两者都主张从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单个学校的发展服务,以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研究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研究归宿。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其一,从事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育者,即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而学校改革研究的主体则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者,也可以是校外的教育研究学者。其二,校本研究是对学校现时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是教育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着眼于学校发展的量变的积聚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定位;而学校改革研究是对学校整体变革的研究,它涉及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师发展等诸多方面,而且常常是这些方面的统整研究。着眼于学校发展的质变或部分质变,是学校改革研究的主要定位。
  
  二、学校改革研究的现实意义
  
  当前,学校改革研究能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它对解决我国教育领域中种种现实问题所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
  1.学校改革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继承和超越
  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以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师教学观念与方式有所改变;学生学习表现出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行为;学校评价追求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学校呈现出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等等[7]。然而,新课程改革也遇到不少问题。其一,一些教师缺乏参与改革的热情,没有真正理解变革的目标和内涵,又缺乏参与课程发展的理论与技能,学习了新观念但不能付诸行动;其二,现有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测量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目标的进展情况;其三,许多学校缺乏新课程改革所需的完备的组织工作计划和充足的资源条件;其四,新课程改革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缺乏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有力支持。
  这些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本症结还在于学校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被动地位,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学校与教师始终没能摆脱新课程改革的忠实执行者的地位。以往的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外加的改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还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变革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仅仅将新课程改革定位为对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的变革是狭隘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必将需要与引发学校其他方面的变革。简而言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必须突破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框架,把学校视为发展与变革的中心,开辟多维视野的学校改革研究,研究新课程在本校的实施所需要的相应的学校配套改革措施,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质的提升。
学海网
  2.学校改革研究——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现时,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性别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受教育机会不仅存在巨大差异,在某些方面,这种差异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做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
  毫无疑问,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决策是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前提。然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即使各级政府实行倾斜的教育投入政策,由于欠发达地区面大,薄弱学校为数众多,教育经费仍很难有较大增长。而且,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学校教育经费的增长,固然能缩小与优质学校之间的设备条件水平的差距,然而两者更大的差距是在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学校品性上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仅靠当前的师资培训和校际师资交流等有限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薄弱学校的自我改进十分必要。而学校改革研究正是为薄弱学校的自我努力、自我发展提供了相应指导。只有以本校实际情况为研究基点,找寻到适合本校发展的改革途径,一大批“失败学校”才有可能转化为“成功学校”。
  3.学校改革研究——建设特色中、小学校的思想指南
  特色学校一般是指那种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之下,在较长的时间内,在某些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个性风格,成绩卓著,社会公认的学校。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成为特色学校有两个基本标识[8]:其一,特色学校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化的学校特色。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为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其二,特色学校是具有稳定性的成功化的学校。这种成功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成功地确立了办学价值观;第二,成功地培养了大批人才;第三,成功地确立了一种优化的办学模式。
  如何建设特色学校是许多学校教育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孜孜不倦的实践追求。而学校改革研究对于建设特色中、小学校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改革研究通常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对象学校的存在问题、潜在优势,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特定的改革与发展规划,从而有助于克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所可能带来的“干校一面”的发展模式,为特色学校的最终形成创设有利条件。
  
  三、学校改革研究的可行性探究
  
  当前,我国开展学校改革研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有利条件:
  1.国外有关学校改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开始了有关学校改进问题的研究。导致西方学校改进研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原动力应来自于对科尔曼“宿命论”思想的批判,即对学生成绩差异主要受制于其家庭背景这一理论的批驳。而五、六十年代西方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失败,则是产生学校改进研究的直接原因。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定,导致当时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变革模式;教师缺乏在日常工作中变革自己实践的动力;新课程的在职培训没能为教师提供新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者对实施变革的简单化和不了解。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方位变革,把变革的主动权交给学校。
  由此,以学校效能研究为主体的学校改进研究得以在西方国家兴起。所谓学校效能研究,实质上就是“关于可以调适的学校条件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影响的研究”。其主要功能是依据一定标准,通过研究学校之间的差异,探求影响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成为“有效学校”。随着学校改进研究在一些个案学校的成功推行,美、英等国逐步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有效学校运动,以期通过对学校改进研究的应用,创设更多的、能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学习成绩的有效学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其中的某些研究思路,参考其中的某些研究成果,学习其中的某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
  2.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为学校改革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能
  当前,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而言,我国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了很大拓展,诸如,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等。但从学校改革研究的视角来说,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在独立决定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人员聘任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权力还需继续扩大。惟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全员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自觉进行学校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努力营造特有的学校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充分优化和开发校内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