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强化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关于强化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日期: 2009-11-8 2:35:53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魏文芳

  [摘 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之根之魂,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却普遍被忽视,原因是认识上的种种偏差。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要扭转办学中急功近利的倾向,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抓住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Abstract:The human character education is the ess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et, in recent years,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generally ignored because of the discrepancy in understanding. Th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correct the ??ideas of eagering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in education, and put the human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 right ??posi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is education, the colleges should grasp some important points of it by adopting scientific educational approaches .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 character education;human spirit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

学海网
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生态恶化,人文精神贫乏。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在21世纪高职院校如何来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1.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实用则开,不实用则舍。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的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所开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了。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2.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简单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修改一次大纲,人文课程就减一次,一些文科专业也把课程分为实用型和非实用型,非实用型的课程统统砍去,有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把向学生介绍怎样步入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知识的“社会学概论”课也砍去,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管了,培养人才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对办学是有害的。
  
  3.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教师和各时尚专业的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高中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限,高职院校录取的高职生文化知识更差一些,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一些高职院校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抓技能教育,可短期见效,可提高就业率,可扩大学校名声,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费时费力,作用却不能立竿见影,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是软任务。抓技能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把技能教育绝对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正确了,就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了。要正确认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影响其一生。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民族,有害于国家。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能不能成功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不可等闲视之。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目标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称为五育;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规定[1]。日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至少从人文学科课程中选修20学分课程,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2]。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雄厚的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受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崇,1998年巴黎诺贝尔奖宣言明确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文化。”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上述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时,使其必须具备几方面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自强精神
  目前社会中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行为,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自强精神,要有自信心,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不懈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
  (2)敬业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必须先敬业,要发展更要敬业。敬业要爱岗。高职毕业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要爱这份工作,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3)职业道德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学海网
  (4)诚信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诚信,要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从现在到将来,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在还贷、求职,在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提升个人的品格。
  (5)审美能力
  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求美去丑。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6)耐挫能力
  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不惧失败,不怕挫折,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面临困难时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须开的、管用的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运用单一的灌输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单薄,如教学中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他们也难以接受,如给他们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需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说好的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3]他讲好的小说对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的作用超过儒家经典,他这一观点对我们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启发,我们也可以用经典小说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人格教育,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其作用胜过一大篇的说教。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会取得好的效果。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学校的各社团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向学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向学生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这项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情况,可安排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适当补课。在讲授人文素质教育课时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能接受这门课,乐于接受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引进和培养这一学科的名师。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改变这门课所处的边缘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建设成精品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2] 王利琨.浅论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69-70.
  [3] 冯梦龙.古今小说?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
  [4] 人文科学专家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6,(5):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