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更新教育理念 推进课程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 推进课程改革

日期: 2009-1-1 4:48:1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毛其明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展开。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换自身的角色,才能应对新形势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应对课程改革下,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和课程的实施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改革

 

新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和课程的实施等方面都作了重大变革。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应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行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海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核心的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及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变化,即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以往教学大纲中培养目标片面化的问题,赋予历史教学目标新内涵。提出“教育不仅要关注人作为社会人的生存,更应赋予人求真、求善、求美,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与追求,关注对人精神和情感的构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智能的生成,促进人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质追求也就在于促使人的整体素质能够获得不断的发展,并由此而最终促使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持续不断地、最大限度地提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社会本位”、“学生本位”、“知识本位”的取向,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回归人本”的鲜明导向。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在新课程的每一课,每一单元,甚至每个活动的设置,都体现了这样的目标。如,《中国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的第一课中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境”,不但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还是给了那些在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找到了一个施展采花的平台。如果在处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做得很好,就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历史的基本教育功能是什么?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它告诉我们,必需重视历史的教育工作。新课程改革更是明确了历史新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决定了历史课程的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历史学科就其属性来说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理应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养分,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位,体现人的生命意义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这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学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增强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都要做出创新。

首先,历史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顽强生存与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毅力,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现实社会各种生活现象,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从而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历史课堂教学应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进行在创造活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有了“生活味”,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意识,体现历史“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

学海网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实施建议。作为教学活动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课程改革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应与时俱进,迅速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具体表现为:

1.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要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灌输现成的结论,死记硬背知识和观点,难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

2.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新课程倡导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历史教材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不断加深,历史教师必将更多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教师应当成为教学交流的合作者。长期一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绝大多数的教师处于也习惯于孤军奋战。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近年来,新的史学成果迭出,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残守缺,不与同行切磋,既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高效地搞好历史教学,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4.教师必须积极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和教研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任务就是简单地教与做,绝大多数的教师根本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新形势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和改进。而且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在教学的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等方面展开研究,注重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学技艺的提炼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完成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使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师面临许多挑战。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角色转变是新课程成败的关键。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