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日期: 2006-10-28 16:25:16 浏览: 20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依据。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国学,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是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之一。她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一艘巨轮。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驶来,还将驶向人类美好的明天!
提到传统文化,当首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精华,它被誉为东方文明的象征, 是我们当代创造和谐社会、适应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强调道德核心是“仁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的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从这个思想看,其所强调的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对他人,对社会,对度的要求非常高。仁者爱人的主张,在一定的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正如郭沫若在对陶行知的挽辞中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与大学生守则中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是一致的。可见古今育人思想如出一辙。有了“仁爱”的思想精髓, 其他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伦理观点,随便拿来一条, 也是适用的。如把“信”做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几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二、儒家文化重的荣辱耻观,对大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儒学的经典《论语》里,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能用道德来教育百姓,同时又用礼法来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不但具备羞耻之心,而且能够改过向善,可见孔老夫子把知耻的分量和作用看得很重很大,已经提升到治国安邦,惠泽百姓的高度上来了。
孔子提出的荣耻观如鱼得水,大行其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苏武牧羊,是以守节为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以勤政为荣;文天祥视死如归,是以爱国为荣;杨震拒金,是以清廉为荣;郑板桥咏竹,是以爱民为荣;林则徐不治家产,是以俭朴为荣,莫不是受了儒家荣辱观念的浸染陶冶而成就了自身完美的人格和事业辉煌的业绩。
三、儒家文化强调“谦恭礼让”、“宽以待人”,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孔子指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尚书》主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孟子把一切挫折、困顿都看作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道出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孔子的弟子曾参发展了老师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理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曾子以自身为例告诉他人,每天至少要自我反省三次。
这种自律意识到了孟子那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身方法了。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你用一片爱心对待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就要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去管理他人,却得不到他人的配合,就要反省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够不够;你以礼让对待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响应,就要反省自己的恭敬程度够不够;凡是一切言行没有受到预期应有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很显然, 孟子已经把这种自律意识提升为具体的处世原则。
再后来,这种自律意识又发展为儒家“慎独”精神。《中庸》第一章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慎独”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教导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 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道德教育从习惯培养做起, 特别是从“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身边小事开始,坚持训练,逐渐养成习惯。
四、儒家文化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倡导见利思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 不否定利的价值, 如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 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而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如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后的大儒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先义而后利”;“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不义,虽利勿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时代精神、时代观念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导致他们中许多人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的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
值得注意的的是,我们用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一要借鉴其完整的体系;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五、儒家文化倡导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认为,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关头,人人都应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还要求人们把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百姓的福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而愤懑投江是爱国,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拼死抗敌是爱国。又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北宋名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文天祥被俘后,不惧威胁,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高歌。所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
总之,在客观上,我们应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古代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划时代精神气息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其学科特点,生动而深入浅出地把这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大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学而时习之”,“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儒家经典文化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学习、修德、团结、节俭等,只有进行这样经常性的点滴培养,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他们的学业成绩,才会出现可喜的局面。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