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日期: 2012-6-17 22:59:3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严小红

〔摘要〕《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给专门工艺课的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尝试与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专业术语与定义很多,内容涉及的范围既广又宽,应用性又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笔者结合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目前公差课教学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公差课及其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技校的公差课理论及其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完全适合技校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学中所使用的公差教材版本虽多,但大多数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大,绝大多数学生学过这些理论后,实际操作仍感到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1)公差配合章节:论述理论公式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的内容较多,介绍公式运用、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的内容较少;(2)测量技术部分:论述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误差分析推导的内容较多,介绍各类量仪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内容较少;(3)教材内容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对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等内容讲述不多,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多数技校的教学内容仅限于讲解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基础、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并且只要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涉及到公差与配合的实际应用的内容比较少,但公差与配合的实际应用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导致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偏离,学生普遍学习效果差,对公差与配合的原理理解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三是缺少必要的工艺铺垫,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时缺少必要的工艺常识,很多内容不理解,即使当时听懂了也是似懂非懂,很快就会遗忘。四是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果不好。教学时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往往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课程内容中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五是实验教学环节效果差。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1)设备陈旧落后 (2)实验教学方式不完善,都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比较被动。(3)理论教学与实验课内容相对对立,考核方式不合理,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从理论成绩得不到反应,致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二、公差教学内容的改革
   技校培养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第一线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课程应以生产的需要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同其他专业教师,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为目标,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综合的基础上,编写了以应用为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内容,突出常见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技校公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1)以《互换性应用及概念》作为第一章,代替传统的第一章《绪论》。用机械行业中的典型例子——齿轮泵作为载体进行切入,将轴、箱体、轴承、齿轮等零件直接摆在学生面前,从而提出它要在机器中正常运行就必须和若干零件配合,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公差与配合的要求。先讲解零件的磨损到零件的维护、更换,然后介绍互换性的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的概念。(2)将《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检测》中的基本内容综合成《基本几何量精度》。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并通过常用经用的机械与综合的例子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将《技术测量基础》、《极限量规》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及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在理论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划分为重点讲解、一般讲述、简单介绍、自学4个部分。重点讲解部分着重介绍尺寸及形位公差的基本术语、定义、符号和标注方式、公差表格的使用、简单的公式计算、公差原则;常用量具有选择和使用、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般讲述部分主要介绍表面粗糙度的基础知识,表面粗糙度的选用、测定以及标准化的基本知识等内容。简单介绍部分主要介绍典型零件(如:滚动轴承、螺纹、键和花键、齿轮等)的公差与配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代号的含义、查表方法、标注方式、测量器具的选择。自学部分主要是公差表格的形成原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常用量具的工作原理;典型零件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标准构成原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技校公差课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三、公差课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公差课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教师是被动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且所授内容与实践脱节较大,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致使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偏低。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基本理论部分以够用为度、适用为限,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较少用的内容不讲或少讲,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只讲结论,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增强学生查用国家标准的能力,课堂上演示和练习查阅表格,学会零件各个公差值的查阅和标注;突出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等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内容,并且结合学生地专业特点做到有所侧重。二是化解教学难点,把课堂换到实验室去讲课。由于专门化公差和技术测量课程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加上学生对机械没有感性认识,而对典型零件诸多概念、术语、定义和代号感到难学、难记、难理解。而利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把该课程放到实验室去上,教师对照典型零件边讲解边演示边测量,学生边学边做边理解,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既加深了概念、术语、定义和代号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由于记住涉及的标准、规定多,术语、定义多,内容抽象枯燥,学生普遍觉得难学、难懂、难应用,学习兴趣明显偏低。而利用多煤体教学手段,将各种数值、文章、声音、图像和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呆板的图形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把较复杂的部件装配图制成与实际生产三维动作效果相同的拆装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部件的级成和装配过程,很快的找出装配尺寸链的闭环,画出装配尺寸链的全部组成环。利用多煤体技术,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并扩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四是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长期以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甚至形成了“不重实验,只知考试,考完就忘记”的怪圈,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于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将考核分为三部分:(1)平时表现: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实验完成情况,团队协作等;(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操作考核:将减器箱配合与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进行分组测量,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担任过程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对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改革,理顺了相关课程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健明,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轰洗宪,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重点[J].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罗杜宇.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