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初探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初探

日期: 2011-10-10 15:20:5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卢松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制造企业一线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中专教育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无论在培养目标的定位层面,还是在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课程内容层面,还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本文试图就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作探讨。
   关键词 机电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整合能力观 岗位能力
   一、改革思路与背景分析
   在目前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大背景下,这一矛盾愈来愈突出。在培养目标上,传统中专教育的机电类专业主要是为制造企业培养技术员(技术型人才),学生主要为数理成绩突出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主要为制造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为数理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在课程内容上,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对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在课程结构上呈现出单一的和具有较强逻辑相关的特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主要采取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知识灌输的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如果还按照传统中专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一方面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限制,难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传统中专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重大改变,其必要性已不复存在。所以,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要在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构建起与培养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积极地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指引,又必须经过实践的探索和检验。通过研究,在理论层面要回答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是怎样的,在实践层面,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构建起与培养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机电专业技术内涵分析
   机电技术的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但其载体的制造和使用具有方向性。分析其产品市场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市场,对机电专业的课程内容的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机电产品与其支撑技术之间的关系分析和对机电专业与机电技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其技术内涵和应用领域,从而确定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机电专业所包含的专门化大致有数控技术应用、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机电设备维修等,通过对这些专业设备与装置的分析看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工业控制机控制传动与执行装置进而驱动机床、机电设备或作为机器人的操作机,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功能。因此,机电设备(产品)一般都可分为计算机控制装置、伺服系统和受控设备三大部分,在它们之间还有接口装置、传感器的信息放大、传输及处理装置。
   上述各专业设备的不同功能使得受控设备有较大的不同,例如,数控机床是用来对金属毛坯进行各种切削加工;自动化设备是用来完成生产产品所需的各种工序;而机器人则是要完成所要求的各种动作。为满足这些不同的功能要求,必须生产出不同的机械设备,它们的特点是精度高(尤其是数控加工机床)、自动化程度高、动作空间维度高,设备不同,这三方面的要求侧重点也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设备,它们都必须要由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来保证。
   除了机械技术之外,机电产品的其它支撑技术应该是自动控制技术(包括微控制器技术、PLC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包括液压、气动、伺服电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正如我国权威方面对机电技术所作的解释:机电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