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日期: 2010-11-24 17:49:4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观能动性;探究创新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下面,我来谈一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体会和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提高知识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改变传统观念,进行角色转换。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把静态的教学转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
   二、目标明确,有序实施
   (一)明确中心,设计任务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感兴趣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兴趣。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和能力水平,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此外,任务的设计也不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并解决问题,有了自我建构的时间和空间。
   (二)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完成任务”这一环节也是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教学时大任务可以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完成总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他们交流、讨论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合作,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三)围绕重点,评价任务
   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因为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距,任务的设计有弹性,完成的好坏也是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束前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以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整理资料,总结任务
   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工作有机密切地结合起来,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任务驱动”教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任务驱动”教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增长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而且“任务”的完成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推动教育以良好的态势保持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素养和技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探索能力的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