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

浅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

日期: 2009-1-5 2:04:51 浏览: 35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马林海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注重隐性课程建设。构建机电技术的工业系统认知的实践环境的同时,还要从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精神的塑造,到文明生产制度的创立、"5S"管理模式的实现等,来强化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渲染以校风和学风为主导的职业素质训导氛围,以项目课程和校园制度为载体,以行动导向法为模式,以项目教学法为手段,广泛采用“无{学}界化”的教育理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全面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 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环境建设 职业素质养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到今天,不管在哪一个地区,都或多或少的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次、某一个领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差异,但是比起二十年前,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和省级机电技术应用示范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文化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改革中的最关键的改革-----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证和精神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成败,就是要全面地科学地考察其专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所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所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蕴涵着专业文化建设的每一段历程,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发展整体,在整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发展历史中,专业文化建设始终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内在的原动力。一个没有专业文化的中等专业学校,就等于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那就缺乏了一种驱动奔跑的动力和勇往直前的激情。
按照《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切实落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一定要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机电行业(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把学习者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意志、职业情感,突出其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的达成。为此,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要强化专业文化建设,发挥其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凸显其与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显性的项目课程相统一的强大的聚合力。
那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在职业教育改革、特别是在项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其实质的内涵是如何体现和发挥作用的呢?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其内容上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承载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另一个则是渗透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这两个方面,就其目的与结果的最终评价、衡量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他们侧重点不一样,侧重的角度不同而已。
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从其内在的精神层面到基地创建、管理制度确立上看,又可以体现为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构建机电技术的工业系统认知的实践环境。从机电技术应用的技术发展史,来显示由该技术所形成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建立在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基础上的发展趋势,并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彰显的潜移默化的渗透、示范、导向、暗示的长时间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的最初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感性的手段,来显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简单的可以利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机电技术或机电产品的图片,或采用其系统的典型的产品、模型等实物,来说明其发展的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比如,采用陈列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等机电产品的图片,一方面说明传统的机械、电子产品及相互连接而组成的系统原理、功能、作用,另一方面着重介绍机械和微电子器件,特别是微处理器或微机相结合而开发出来的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及附着其中高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机”目前正扩大到电机、电器、仪表、乐器、医疗器械等,如数字交流变频调速电机;“电”也扩大到了光,如红外、激光等,形成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来演示说明机电技术发展,已经不局限于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本身,现已扩大到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无人化工厂(AUTOFACTORY)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领域。
对于发展比较早,专业建设比较完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把本地区、本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机械电技术迅猛发展历史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陈列图片、模型、实物),说明解放以后中国的机电技术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后,数控机床、火箭、汽车、飞机等机电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可以增加受教育者学习机电技术的坚强的信心,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机电工业的激情,从而树立终身为祖国的机电工业奋斗的理想。
同时,也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学校宣传栏、道路两旁、走廊等处张贴各种宣传标语,营造一种专业文化环境的氛围;在学校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和实习车间内,把工艺流程、加工顺序、操作要领、安全规程、注意事项、管理制度等制成图表悬挂在显著位置,以时刻提醒参加学习的学生,使他们深切认识机电专业的性质及内涵;还可以结合项目课程改革的进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机电设备、机电系统的模型,在火热的创造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实践的艰辛与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业激情。以此渲染这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技术教育氛围,让受教育者如临其境,真正起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这是一种源于表象,而深入于骨髓、灵魂的教育形态,是精神领域的深层次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
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创建实训基地的同时,其专业文化环境应具有机电行业或企业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或行业的企业精神,不应是形而上学的简单、低级的模仿,而是真实意义上的,具有代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先进的,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他不但代表机电行业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而且也代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所谓的企业精神是指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在生产经营的长期实践中逐渐产生积累和锤炼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并为企业所拥有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伦理信条,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的统称。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和厂徽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它是历史的积淀并且是企业发展特定条件下的提炼与升华。
因此,在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中,在创建省乃至国家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过程中,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这种企业精神,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面对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改革大潮,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技术技能素质,加强动手能力,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之外,在企业精神的层面,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从传统的普通高中模式、学府模式的氛围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代企业的环境中,去感受蕴涵于现代企业文化之中的企业精神,从而在心理上去适用现代企业制度,在行为习惯上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行动上去塑造本学校机电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去营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创业精神。职业学校在创建现代企业式的实习工厂的同时,也要主动把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课题,在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作为一个项目,去构建和谐的并融入于实习实训基地的现代的企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的手段、方法,从而,最终提高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水平。
厂训、厂徽、厂歌的制定,一定要调动广大师生,特别是机电专业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机电行业的性质、特点、工作内容相互结合起来,在全面地体验机电企业或行业的氛围的基础上,凸显其专业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把企业精神的塑造,寓于机电专业教育以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全过程中。
第三: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而就其基本的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依托于该基础之上的管理制度的层面上来看,又包含学校或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着重于学校实训基地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要求,以及对实验实习场所采用的先进的"5S"乃至"6S"的管理模式。
对于实训基地建设,各个学校、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做法和经验,无法作统一的要求,这里不作赘述。只是强调一点,学校在创建实训基地的时候,一方面与供货商要达成协议,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师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水平。激发学生们学习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的热情,为今后的技术技能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主动邀请本地区相关的企业,也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中,针对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与布置,让他们承担相关的技术指导工作,并且还要根据企业技术的更新改造的情况,定期对教师们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这样,可以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往现代的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制度建设是职业学校的灵魂,在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创建和管理中,除了传统的针对实习训练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要求,还要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中,提倡和采用"5S"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的现场环境,进行仿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行,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就其学校管理的形态,以及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心理素养等的培养,都是比较适合的,是值得推广的。
  "5S"管理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修身(素质),这五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修身(素质)为内容的活动,称为"5S"活动。科学而灵活的把这一活动贯彻于实习工厂的实习管理中,就构成了职业学校实习工厂管理的"5S"管理模式("6S"是"5S"的拓展,把安全-----safety-----教育列为第六项活动内容,明确管理中的安全生产、安全实习的重要功能,是对"5S"管理的补充和强化)。
"5S"(或"6S")活动的对象是实习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这正是专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主题活动,离开对具体环境及对象的管理,一切管理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对专业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进行教育和普及,就要求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中,广泛展开"5S"活动,把现代企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5S"活动中去。
科学地把握"5S"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应始终树立:效率和安全始于整理!然后,从职业教育的内涵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要求现状来考察,再准确地把握其核心和精髓-----修身(素质),是实施"5S"管理的关键,也是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确认。
所谓修身(素质),就是指努力提高学习者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融入在德育(职业道德)、基本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及制度的素质教育中,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前提,如果没有学习者素质的相应提高,"5S"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 这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话题,"5S"活动搞好了,做到位了,同样也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修身就变得更为具体、更为典型、更具有可操作性了。
在开展以"5S"活动为主体的实习管理中,要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落实"5S"每一项管理内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要始终贯彻自我管理、勤俭办厂、持之以恒的原则,
坚持科学管理和科学教育不动摇,专业技能教育和文化教育不动摇,安全制度和文明生产不动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构建和谐的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文化环境,从而为我国的机电行业培养一大批懂管理、能熟练操作的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专业文化环境建设这一过程,因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形态,从一开始就较多地体现为学校教育的形态。不管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以及九十年代兴起的职业教育中心,一方面在规模上,使职业教育得到空前壮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学校生存形态和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又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传统动机,国家也没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因此,专业文化环境建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是在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形式上展开。这也同时说明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形式仍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
而在这种传统的形式下,职业教育无论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材都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按压缩的学科型教育教学模式办学,职业教育的学术型、学府式的印记很深,职业教育所固有的突出实践、突出动手能力、突出就业、突出职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在这种学校教育形态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中,其专业文化建设已经严重脱离生产实际,专业文化环境与现代企业环境,大相径庭。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地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出来的学生,既没有学会社会大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也没有掌握前沿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的理论,使得职业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严重违反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所造成的专业建设规模不一、形式不一,已经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制肘作用。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
基于以上原因,针对职业学校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落实《国务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必须对职业学校加大改革的力度,就要不断推进以职业学校形态所承载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的改革进程,其前提就是要不间断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
为此教育部加大了专业文化建设的步伐,配合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在国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取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试点,进行投资,建设了一批符合现代化企业要求的实习训练基地。比如,国家省机电技术示范专业的建设;机电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无论从硬件的配置,还是软件的相互配合上,已经初步构建了适应机电技术专业发展提高的平台,专业文化环境也大为改善,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展开职业教育的改革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对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尤其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这种由国家直接投入,进行广泛的专业文化环境建设,将大大地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习训练水平的提高,使国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所要求的制造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专业文化建设中的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它来源于专业文化环境的营造。从广义上讲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育人的全过程,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它包括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具体体现为:
第一: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为主导的职业素质训导氛围的形成。这是从教育的最基本点、最基本的要求出发,来强调校风和学风的建设的重要性。在良好的专业环境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将校风学风都统一于形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氛围的全过程中,它体现学习者积极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内在的学习冲动与创造的冲动。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专业文化的本质才能充分体现。一个校风和学风没有形成的职业学校,注定其不会走得太远。但是,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不能用衡量普通教育的眼光来衡量职业教育的校风与学风,由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用性、专业性,这种校风和学风,需要更加自由、更加通俗、更加人性化。它要走出高雅的象牙塔,而走入平民的生活中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平民教育模式、生活教育的模式。
而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的角度去探讨,这种训导氛围的形成,要以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前提,以此模{学}拟{海}机电行业(或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企业文化氛围和生产运行的方式,来实行对学习者的技术技能教育,使他们在学校的短短两年(或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机电技术的熏陶,并在亲自动手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上,初步掌握这种代表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机电技术技能。在毕业后,能够相当熟练的从事这项技术劳动,从而,快速地为社会、为企业创造财富,也为快速掌握更新的机电技术技能、今后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打下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
第二:以项目课程和校园制度为载体,将机电技术应用的职业素质养成融合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这是包含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的德育教育、基础文化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全面落实《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过程中,无论从课程改革的意义重要性,还是其工作任务和总体要求,以及课程改革的内容、评价体系上,已经明确了这种核心的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内容。
首先,学校在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倡导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为辅助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促进“电子学习”的广泛开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其次,推行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予学生完成,从项目信息的收集、工作目标设定、工作任务的确立和分解、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直至项目工作任务的最后完成与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要承担者,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和咨询者。教师不是以把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其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从而,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在此,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以使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以此养成、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圆满完成职业课程改革将要实现的“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岗位应用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最终目标。
第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专业文化环境建设中的制度建设的目的、任务要求,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质量观,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融入于德育教育和专业文化环境建设内涵之中的职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对职业教育最具体的要求,也是对课程改革成果的综合考验,是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
在实现这种综合的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过程中,要提倡和采用无{学}界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所谓“无{学}界化”是指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创造过程,及区别于传统技术领域的创新理念。从其技术的本质上看,它体现了机、电、光、信息、通讯、材料等等各边缘学科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的融合与互动;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共享上看,它充分发挥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效能;从人文精神的层面上看,它构建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最大发挥。因此,无{学}界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机电技术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可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的质量和层次,开发出职业教育巨大的潜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任务,它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规定和要求着学习者的素养及能力,同时也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走向。从大的方面说,它影响我国整个机电工业的制造水平,影响我国成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的“世界工厂”的步伐,是一项艰巨而雄伟的世纪工程,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引下,付出辛勤的汗水,做出必要的奉献,努力在“十一五”期间,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而为祖国的机电工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有创造性的、熟练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  江苏省教育厅文件
2.《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  苏教职 [2005] 32 号江苏省教育厅文件
3.《试论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 鲍加能 海盐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心
4.《"5S"活动的基本知识》 质量世界网
5.《企业精神》 中国知网
6.《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 徐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