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在识字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发展

在识字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发展

日期: 2009-1-5 1:39:22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于桂清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一些研究和调查表明,小学生要识2000左右的字,才能比较顺畅、自由地大量阅读,进而通过阅读主动认识和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可见,识字教学直接关系显示后续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一年级上学期已识近350个字,下学期再识440个字,合计800个字左右。二年级再学习1000个字,才达到2000左右个字。

学海网
这样,小学生识字量非常大,教师的识字教学任务也就非常繁重。在识字教学方面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个体差异,从小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有所表现。多数显示识字量不断扩大,识字能力迅速提高,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学困生"),连最基本的识字要求都难以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比较复杂。我们实验区的教师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注意到这个完成识字教学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在识字教学实验工作中,对差异现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在课堂上注意分层指导


1.课堂提问法:学困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不敢主动举手,怕回答不上来。因此教师在学习字词时,对简单的好认的字,可请学困生回答;对稍难的字,可先请优秀生作示范性回答,然后再请学困生作模仿性回答,也可以由教师提示,师生合作说出正确答案,使他们有机会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并从中获得参与及成功的情感体验。


2.质疑问难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问,不问则更不懂,于是学习越来越困难。教师要主动启发学困生提出不认识的字,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如果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可以采用"反质疑"的方法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那么老师来问这个字怎么读?"以促进他们积极动脑,主动质疑。如果学困生能主动提出一个问题,就给予鼓励,以逐步养成有困难主动求助的习惯。


3.即时反馈法:学困生往往是由逐节课的知识缺陷积累而成的。因此,在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让学困生有当众表演读生字卡、朗读课文、默写等机会,并即时反馈。成功给予热情鼓励,有错时给予及时纠正,不让知识缺陷延续积累。


4.巡视指导法:教师在课堂巡视时,有意识对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他们独立作业时,站在他们身边进行适当点拨或把他们叫到讲台前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个别辅导机会。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关注学生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关注,一直难以实现,其原因是班额过大,教师精力有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


在这方面,山东广饶花观中心小学雒红英老师有所探索。她所教的学生,全部是农民子弟,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她把学生间的差异,作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先把学生按异质分组,然后培训小组长,让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子。在小组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由于同学都是同龄人,是一起游戏的小伙伴,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就连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开口的机会。这时教师关注的是小组活动是否真正动起来,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是否通过生生互动,有所发展。然后重点帮助仍有困难的学生。


三、作业分层次选作,发展特长


布置作业时要做到让学习好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中等生跳一跳摸得着,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长沙市开福区东风小学罗湘其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她让作业充满鲜活的个性,在布置作业时,改变了过去那种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使作业形式多样化。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有了选择余地,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


 

学海网
根据实验教师们的实践经验,对学困生优先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面批时不仅要注重作业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发现他们的作业有错误,先不打错号,而是面对面地点拨思路,让学生一次次地自行纠正,直到对了以后再打对号。这样,学困生对做作业便产生了一种"我也行"、"我也能做对"的情感体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四、建立学生成长袋贵阳市南明区小学王宾阳老师在实验工作中发现,对学生个案追踪研究,可以使教师向专业化更进一步。她给优生及学困生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建立成长袋,研究学优生为什么不仅识字能力强,而且多方面也都表现不错;学困生不仅识字能力差,相关方面能力也都差。此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她还认为,让学困生哪差补哪,陷入反复读写、大量抄写的境地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智力水平本来相差不是很大,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是极少数。在智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出现较大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制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系列要求,并且采取各种方法具体落实,使学生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5名学困生也有很大的进步。感受春天的手--《春天的手》教学案例大学路小学 林琳


《春天的手》这首儿歌,通过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处处表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讲授这篇课文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被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了,也被这温暖的天气陶醉了。


于是我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让学生展开联想。继而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我们去看看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手,好不好呀?"学生立刻欢呼起来。


我给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 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我巡回作适当提示。孩子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找起了春天。他们高兴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林老师,我看到那棵小树发芽了!""林老师,你看你看,小草变绿了!""林老师,秋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林老师,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因为我们穿的衣服少了!""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转出来了!""老师,我感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沉浸于自己发现的兴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想法,并提出交流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湖水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围?"春天来了"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句或一段话。


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兴高采烈地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我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点。全班交流时,学生每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芽了!""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大地穿上了绿装!""春天来了,春姑娘把人们变苗条了!""春天来了,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找到了春天,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这节课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朗诵《春天的手》这篇课文时,更是将他们的喜悦融入其中,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但这节课无形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将活动穿插其中,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第二,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扩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增加交往频率。第四,活跃教学气氛,在上述"找春天"的活动中,个体观察与小组讨论相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