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

日期: 2009-1-5 1:48:02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谢天开

  摘要: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要素与矛盾,重点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程;结构要素与矛盾;开发策略

 

  一、引论: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学海网
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仅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模仿与缩减,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也就失去生存意义。

    课程开发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下面简称“评估”)的六大一级指标中,是属于一个“凸现”特色与精品的性质二级重点指标,并有如下主要指向:

1.具有办学水平的承载性。

    课程的开发虽然位于“评估”6大指标中的第4位的一级指标内:“教学建设与改革”(4.1专业、4.2课程、4.3职业能力训练、4.4素质教育),但它是前面三项指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承载平台,又是后面:教学管理(5.1管理队伍、5.2质量控制)6. 教学效果(6.1知识能力素质、6.2就业与社会声誉)二项指标的展示平台。

2.具有办学职能的识别性。

    职业教育既有普通教育的一般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课程开发的理念上,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职工作第三次交流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这说明市场就业与职业的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特性。由此而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是与普通高教课程的开发无论在操作程序上与产生的成果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3.具有办学特色的创新性。

    在高职领域内,由于彼此行业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及办学的理念、师资构成、教学软硬件、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评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相互作用,课程开发的创新性便由此而“凸现”出来。

这里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办的高职院校中,课程开发还具有突破、带动与打造品牌的作用,并且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第一推动。

为了问题的集中与探讨的方便,这里须要界定的是:本文的探讨的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即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二、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要素与矛盾

——社会。尽管当下社会的各阶层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较几年前有巨大提高。但是,不说与职教先进国家如欧美、澳大利亚相比,就是与上海、深圳、青岛等先进的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影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表现为社会的支持程度与参与程度;

——经济。主要包括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的状况;

——科技。主要指所在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与速度、科技规模与结构等;

——市场。人才市场主要是以行业的供求需求为杠杆作用的。影响到校本课程上,市场对于其价值有间接的评价作用,并且这种评价是多样的;
  ——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导向作用,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可以视作校本课程的导向;
  ——知识。特指专业的知识的经验与扩散程度,及现时所达到水平,弄清其处于夕阳期,或是朝阳期,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成败至关重要;

——模式。这是指普通教育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如学科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区别;

——专业。已有专业的划分在思维上的惯性与限制;

——学生。这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对象,也是校本课程的检验对象——但是,由于受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基本社会特征的影响,这种检验评论往往是相当滞后的,甚至要等待其进入工作岗位若干时间后,才能作出评判;

——教师。可能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实施者,或者二者兼有。其职责为:以课程为平台,协调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失个性与特长。而在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个人科研素质与能力是相当关键的;

——领导。主要是其观念意识、以及在财力、人力、物力以个人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影响。对于课程开发者来说,可以说最为直接最为关键的影响;

除以上方面以外,还可能有地方政府的影响、地方教育部门的影响、行业主管部门的影响等等。

    在这里须特别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除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之外,同进也受校本课程开发的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有关专家指出“‘开发者’不但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开发中中矛盾运动的认识主体,而且本身也作为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构成要素,而且处于课程开发的‘物质’之中”。(《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以上的因素与矛盾,正好说明了在社会、学生与教师三个校本课程的评价者、被实施者和实施者之间及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在课程开发中,既是一个磨合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反复优化过程。

因此课程开发应明确的五个基本目标为:

      (1) 课程开发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2) 课程开发为社会发展服务;

      (3) 课程开发为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服务;

     (4)课程开发为学生的就业为服务;

     (5)课程开发为打造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与品牌服务。

 

三、高职高专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为了让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诸种影响正面发挥,而避开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校本课程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高职院校应在如下方面制订开发策略: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地

    由于职业教育的职教性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基地,不仅是在院校同内部完成人、财、物三个方面的配置,而且必须与所属行业内的企业密切合作,使之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做好这工作,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成立组建的高职教育研究所,来承担这一职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建立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

    这种保障包括机构保障与机制保障,尤其是为了保持校本课程开发不中断性,高职院校应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性,即评价机构的学术化与制度化,以及不受领导更迭的相对独立资源配制制度。

——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1、结构性。即所选课程要有一个传递信息的最佳知识结构与话语结构。2、一致性。即课程中各种观点的关系要明晰,从一个观点到另一个观点具有逻辑关系。3、完整性。课程的每一个单元要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4、适时性。即课程要符合与适应现实的知识基础与背景。

 

 

学海网

——明确课程开发的开放与可控性。

    在职教中,这种开放与可控性是保证课程的可修订性。如英国城市协会就是利用其桥梁作用,定期修正行业的职业标准。而在课程开发中,应进行不可缺少的行业分析与专业剖析。如职业最需要的基础:公共学科基础、专业学科基础、职业技术基础、技术知识基础、通用技术基础、职业素质基础的对应剖析,并细化出基础素质与专业的关键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质所致。

    并且,这种开发性与可控性也在于在课程开发中吸收相关行业的中、高级人员的加盟。

——明确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

    在突出应用科学的逻辑性基础上,设计制定出一整套可行性调究方案(提纲),具体包括:1、学科带头人与团队的组成;2、课程开发的计划制定;3、经费的申请与划拨与使用;4、专业知识所在产业发展、行业界定及政策的研讨;5、与相关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与项目合作。

——明确课程开发的定位与范型。 定位行业的所需的专业学科、职业岗位群的分布。范型是指包括问题中心课程范型、技术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证书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及其它形式。依据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范型,积极争取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应用性效果。

——界定课程开发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界定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职业最需要的基础,其中包括:公共学科基础、专业学科基础、职业技术基础、技术知识基础、通用技术基础、职业素质基础等等。

——重视课程开发的方法研究成果的借鉴。

    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开发方案,重视综合运用先进实效的研究与分析方法。如:

       (1)行业分析方法(国家或地区层面);

       (2)专业设置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3)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4)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5)课程评价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又如,在具体科学研究方法上又可以选择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访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同期群与事件史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编林聚任、刘玉安、副主编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另外,值得重视是课程开发的理论构架。一般来说,“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的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与争鸣,才能不断地澄清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特点,掌握课程开发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顺利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这是普教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然而,在此之上,职教的课程开发,还应遵守课程结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落实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课课程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体系体现“必需、够用”,实践课程体系得到加强的原则。其中还应强调的是应在课程开发全过程中重视专业剖析的内容和标准,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课程开发的学科专业预见性与超前性

  这需要开发者对市场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深入长期研究与战略性的考虑。这里有一个内陆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就业岗位比对研究;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就业岗位比对、对本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业深入研究等等。

比如对国家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2006年——2020年全国流通业发展纲要》的追踪研究;又如,四川省的大宗劳务出口管理的调研等等。

——突出课程开发的创新性与规范性

    课程开发的创新性是一项综合性体现。它包括指导思想、体例、专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应注意其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的规范性。并且,这种创新的关键在于紧扣市场性与敢于打破旧有专业划分的思维惯性与限制。如对我国在入关后保俭业对商务流通领域的介入的调研。

 

四、高职高专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

——院校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可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与科研项目评价双重评价机制。

——行业与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的校外专家、顾问的评价与修订。

——教育管理的评价。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标准的评估与监督。

   以上三个评估体系为各自独立与相互关联的,并且一个循环推动上升的质量优化过程。三个评估体系的终极导向是以市场为衡定标准的就业导向,最为注重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即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是高职学生的根本生存之道,也是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关系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涉及全体教师的经常性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模式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创新和实效,体现出的是质量。

   

    十年磨一剑。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求实创新,防止科研虚假与科研泡沫;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最终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生存的特色与品牌所在。

 

主要参考书目:

《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编林聚任、刘玉安、副主编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