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教育大省建设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大省建设问题研究

日期: 2010-7-4 16:54:28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安徽省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需求,迫切需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对象、体系、规模、理念以及基础能力是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所要涉及的基本问题,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关键是在于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科学规划、扩大规模、提高基础能力、提升办学质量以及营造发展环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省;内涵;发展;建设
   安徽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大省。什么是职业教育大省,为什么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及怎样建设职业教育大省这是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必须理清的三个问题。
   什么是职业教育大省
   把握职业教育大省的内涵有助于科学确定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发展目标、实施方案和落实举措。职业教育大省包含全民的职业教育对象、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较大的职业教育规模、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强健的办学基础能力。
   (一)全民的职业教育对象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1世纪展望——致联合国秘书长的建议书》中深入探讨了“全民技术和职业教育”,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全民性:一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们需要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技能训练和指导,取得劳动职业资格,进入社会劳动就业领域。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对象日后成为社会劳动人才的主力军。二是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对象则是所有人群。“技术与职业教育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应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技术与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更为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劳动世界的能力”,不但可以作为向人们提供更多职业机会的手段,而且可以作为专业进修和技能提高的渠道,更新、改造、提升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和资本的加速流动、工业经济和新农村经济的形成,提高就业、管理、工作以及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青少年获取生活技能和经验的一种重要手段,应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在普通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以便让儿童了解一系列有用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因此,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教育对象面向全民是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应有之义。
   (二)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大省是广义的大职业教育的概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需要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衔接。在这个体系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龙头,中等职业教育是主体,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两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衔接是补充。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强化高等职业教育龙头,放大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加固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两翼,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构建职业教育大省体系的关键在于规划、整合、发展和配置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在整个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需要特别注意五个方面:第一,加强职业教育部门办学、企业办学、行业办学之间的沟通联系,合理布局职业院校和专业,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第二,鼓励、支持、引导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激发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第三,推进城乡职业院校联合,促进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和城乡一体化。第四,健全城乡职业技术培训网络。以职业院校为核心,以培训机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结点,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等,包括社区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第五,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内部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经验和技巧;在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高位移渠道,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需要,为职业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较大的职业教育规模
   职业教育大省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与其匹配的职业教育规模,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的规模总量较大。安徽省现阶段处于高等教育入学高峰期,即便如此,2007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9.7%,与全国平均水平23%的差距较大。由此看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且使高等职业教育占其中的一半以上。2007年,安徽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1.38%,职普招生比例4.5∶5.5,而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66%,职普招生比例为4.8∶5.2。如果将安徽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85%,实现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就有一个大的提高。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2007年安徽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及分析》显示全省年开展培训人数仅为63.9万人,与全省年需300万人的培训量差距很大,需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为提高职工技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培养新农民及下岗再就业服务。
   (四)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办学理念指导办学的方向,人才培养理念决定培养人才的质量。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那么,职业教育的理念就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目的是为了让安徽省经济加速发展、加速崛起,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因此,必须把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劳动就业放在首要的位置。职业院校必须密切与相关专业的行业、企业联系,了解和掌握社会产业结构、产业分布与经济发展趋势,了解和掌握社会的专业人才需求,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做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服务经济建设。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可以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及田间地头,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子,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加快推行、推广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及训练学生的教学培养模式。
   (五)强健的办学基础能力
   职业教育大省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承载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能力是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包括校园校舍、设备设施、师资力量,具体表现在生均校园校舍面积、生均设备价值、生师比及“双师型”教师比例上,对外呈现在示范性职业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及名师队伍上。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决定职业教育的质量。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必须把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作为关键工作、核心工作,否则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目标将因缺乏支撑和支持而难以实现。
   为什么建设职业教育大省
   (一)安徽省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现状而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职业教育规模2007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59所,招生14.46万人,在校生37.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7%;专本科招生比例为1.34∶1,在校生比例为1.03∶1。中等职业学校654所,招生37.57万人,在校生90.7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1.38%;职普招生比例为4.5∶5.5,在校生比例为4.0∶6.0。全省职业院校开展种类职业培训63.9万人。
   办学基本条件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级示范院校3所,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1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3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重点学校75所,省级示范学校55所,国家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6个。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274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6.32万平方米,图书1403.24万册,固定资产698210.73万元,实训设备资产103310.96万元,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分别为9.5平方米、1217.12元及16.53册。
   师资队伍水平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4980人,生师比为24.6∶1。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22797人,生师比为35.1∶1,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10355人,“双师型”专业课教师289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为27.98%。
   职业教育投入2003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和国债项目分别为4120万元、19486万元,安徽省财政投入中等职业教育“三重”建设资金7445万元,市、县及学校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资金95940万元。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失衡。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例位居中部六省倒数第一,与之最为接近的河南省的4.8∶5.8的职普招生比例还有相当差距。二是办学基础能力不强。职业教育投入少,示范性职业院校少,办学基础条件差。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1198.95元,仅约为全国平均2163.69元的一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36.15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407.28元的三分之一;生均固定资产总值4197.1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7441.83元的56.4%;生均专用设备683.6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426.77元的47.9%。这四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倒数第一。三是师资队伍严重不足。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24.75∶1,安徽省为35.1∶1,排位全国倒数第二。
   (二)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需求分析
   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工业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奋力崛起。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把人口压力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从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建设职业教育大省2007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2752.1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3亿元,工业在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为4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4%。安徽省人民政府在2008年初的未来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实施“六大战略”,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16.5∶44.7∶38.8的基础上,将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到90%以上。一是加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机械、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程机械、船舶制造、输变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矿山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家用电器、煤电一体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着眼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大力发展技术交易、信息咨询、金融、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加强发展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服务业,加快发展汽车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及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安徽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紧缺和劳动者素质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安徽省2007年度劳动力供求分析情况显示,合肥、芜湖等主要工业城市技能型人才求人倍率均超过1.5,其中,加工制造类专业技师、高级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超过11。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五”期间,安徽省技能型人才需求约700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员增长50%,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批从业人员需要转换工作岗位,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显得必要而迫切。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劳动就业要求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安徽省是农业大省,2007年城镇化率为38.7%,远低于44.9%的全国平均水平。省政府规划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获得一技之长和进城务工的本领,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和城镇转移。2007年底,全省登记人口6675.7万人,根据城镇化率的目标,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五年需要向城镇转移人口554.1万人,其中,2/3以上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每年需要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达350万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区域布局,推广普及农村实用科技,推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及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综合经济,建立县域工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但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时间不足9年,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普遍不高,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五年内至少需要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农村实用技术能手。职业教育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十分艰巨。
   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开发人力资源要求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公平首先是教育的公平,需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教育的规律要求因材施教,提供给学生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向人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方面,由于安徽省长期以来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导致培养人才的结构不合理,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提供学历技能教育,而且面向在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居民、高中后毕业生、复转军人开展技能教育和培训,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的渠道和平台。因此,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怎样建设职业教育大省
   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创新、规划、规模、能力、质量及环境等方面统筹思考和推进。
   (一)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创新
   深化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公办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和重组,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审批和业务管理的专一化。加快公办职业院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学校评估、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一视同仁,切实保护民办职业院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强化职工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合作和开放平台,加强专业联合、城乡联合、省内外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增长与共享,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的路子。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推动职业教育大省建设。
   (二)着眼发展,科学制定规划
   首先,要摸清本地职业教育底数,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为规划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职业教育底数包括招生、在校生、生源等教育对象,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基础能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职业学校专业布点等结构布局。其次,要掌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及人口等重要资讯。本地有什么经济发展指标、有什么产业、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了解这些资讯对于调整专业结构、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类型非常重要。本地就业群体、城镇化率、人口数量及结构怎样,对于制定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次,科学制定本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规划要有配套实施方案和分解分步推进计划,便于操作和执行。总之,力求思想上要有大解放,认识上要有大提高,政策上要有大突破,方法上要有大举措,建设上要有大力度。
   (三)统筹招生,扩大教育规模
   职业教育大省首先是规模上的大,必须努力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培训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有成熟的招生工作机制,主要是在招生计划下提高报到率。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骨干,招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加大招生工作力度,全力以赴、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要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扩大职业教育宣传声势,使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了解、支持职业教育。要深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招生办法改革,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市、县成立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政策、措施的宣传、组织等,特别是按照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要扩大招生范围和对象,不仅要扩大录取初、高中应届毕业生,还要积极动员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农村的空间较大,要进一步开发空间、挖掘潜力,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办法,全面使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上录取和电子注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筹管理的效率。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及管理的力度,保证招生市场规范有序。同时,不遗余力地开展职前、在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四)加大投入,增强基础能力
   安徽省职业教育与全国相比、与发达省市相比,主要是基础能力太弱,办学水平不高,优质职教资源太少。省市县都要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落实职业教育社会性投入政策,依法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的比例,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能低于30%。想方设法多渠道扩大投入,如,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的发展,用好职业教育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等。通过多渠道扩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承载基础。以《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生均固定资产计算,安徽省需要追加中等职业教育固定资产投入90亿元,才能达到2006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能力建设上,一要大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二要积极创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三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深化教改,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通过重点专业评审引导专业结构调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水平评估,推进分层教学、模块教学;通过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扩大职业教育合作和开放,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及弹性学制,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制度,推广“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集团化、园区化办学。三是推进“双证书”制度,在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相互衔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取得率。四是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六)完善服务,营造发展环境
   教育、发改、财政、劳动、人事、科技、农业、扶贫、企管、新闻媒体等部门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联系,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教育部门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和规划,发改部门要在项目上给予职业教育倾斜,财政部门支持更多资金,劳动保障部门搞好职业资格证书考发和就业准入制度以及自身管理的职业教育工作,教育、劳动、人事、科技、企管等部门对优秀技能人才实施奖励激励,新闻媒体进行职业教育的大力宣传等。教育、劳动、农委等部门尤其要加强联系,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董仁中.新形势下“大职教观”若干问题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3]汪志杰.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杨海燕.城市化进程当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