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总案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总案

日期: 2010-7-4 14:08:01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1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语文学习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1.2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整体观,大语文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影响、教化,才能促进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训练语言,把语文训练和社会知识、经验的掌握联系起来,使语文功能直接用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同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贴近生活。
   1.3 改革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围着教科书打转的: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
   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2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界定。我们对课题的理解是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生活自觉进入语文教学。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2 理论依据。
   2.2.1 教育家的“生活化理论”为本课题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他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无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提出直接源于我们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转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2.2.2 语文学科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化。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
   2.2.3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为研究指明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总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3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1 研究目标。
   3.1.1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为推进素质教育作一份努力。
   3.1.2 具体目标: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2 研究内容: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社会化、生活化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外阅读。
   探索语文课外校外实施社会化、生活化教学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皆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4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措施
   4.1 营造宽松环境,富于课堂生活气息。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只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使得“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口”、“动脑”,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语文。
   4.2 利用生活资源,牢固掌握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再加上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丰富的文化资源、灿烂的人类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以及符合儿童生活情趣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充满了活力,是一个不断滋生繁衍的课程。
   4.2.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文学艺术、文艺体育、学习劳动,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4.2.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社会是一道生活的广阔背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片天地。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可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等。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4.2.3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4.3 拓展学习空间,促进语言素质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成为能力。因此,课题组教师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如:学习了写通知,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可以让学生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工厂出了新产品,可以让学生编广告词;元旦春节,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一泓不绝的活水,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以课堂为主阵地,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5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原则
   5.1 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语文,不能限于语文课的小课堂,还必须在社会的大课堂学语文,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用语文。语文教学必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结合”、“教师教与学生用结合。”
   5.2 前瞻性原则。语文教学不可能把未来所需要的一切语文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只有教给学生终生学习所需的知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广泛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5.3 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探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空间。
   5.4 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5.5 活动性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学与做合一。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
   6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方法
   资料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步骤
   7.1 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月~2009年6月)。①根据总课题研究方案,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子课题方案;②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深入学习,领会方案的精神。
   7.2 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①修订完善实施方案;②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③开展语文生活教学的研究讨论和展示活动,逐步构建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④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
   7.3 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①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操作体系。全面总结,撰写报告;②参加课题结题报告会,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