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

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

日期: 2009-1-12 8:26:0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旭辉


    摘  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教育资源按照市场原则在主权国家间的优化配置。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可以从理念、组织机构、课程实施、科研以及合作办学等几个方面来衡量。借鉴企业界国际化实践的经验,高职教育国际化应增强竞争意识、输出意识和策略意识。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快速扩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学海网
然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对“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如何衡量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以及“如何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等基本问题认识不足,国际化实践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笔者拟就上述三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本质
    (一)全球化与国际化
    国际化(intema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经常被联系在一起的词,以致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对同义词。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全球化多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范畴,而国际化则多见于教育及企业竞争战略的范畴。而且,两者的目标指向也是不同的。全球化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超越国家和区域限制,排除政治与文化差异的统一标准,其目标指向是世界的统一化或一元化。而国际化,则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建立世界范围统一的模式或一元化世界,恰恰相反,国际化正是以主权国家或不同文化的存在为前提的。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化很可能超越国家的范畴,进入区域化的发展阶段,进而完全可能达到全球化的水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们在谈论教育国际化问题时,往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的。人们通常认为,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才使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职教育国际化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基于人们对知识普遍性的跨国认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类型。相对于知识而言,技术在国家之间,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更容易获得普遍认定和进行广泛交流。因此,可以说,高职教育天然就具有国际化的某种属性,高职院校应该也完全可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洪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本质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主权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就本质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按市场规则的合理流动,是一种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就动因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经历了从谋求政治控制到追逐经济利益的转变。目前,推动世界各国投身高职教育国际化洪流的根本动因是利益考量,而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考虑。有资料显示,2000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规模已经分别成为他们本国第3、第4和第5大出口产业,教育出口值占本国服务贸易出口总值的百分比分别为 11.8%、4.9%和3.5%。
    当然,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赚取外汇,而后者更多的是期冀通过高职教育国际化提升本国的教育质量,培养适需的国际化人才。两者目的的不一致性,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其突出。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标准
    (一)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只有真正树立了国际化理念,高职院校才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国际化之路。具体地说,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广大专任教师以及学生的国际化理念。对学校领导层来说,必须注意从长远的角度,从国家服务贸易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办学实践,思考如何利用好国际资源,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服务。对一线专任教师来说,应该努力把握世界范围内本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融人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来讲,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就业观,努力认识到如今的就业竞争是国际性的,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胜任国际性事务的能力。
    作为一个主要的观测点,国际化战略是一所学校国际化理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地说,主要包括国际化行动的方向、思路、目标、措施和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
    (二)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国际化事务办公室,组织得力人员,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组织机构的科学运转。在院系层面,也要指定专门的国际化事务负责人,负责贯彻落实学校的国际化政策。此外,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学院,吸引国外留学生。
    

学海网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载体。衡量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以及课程国际化。学生结构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有几个观测点:留学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例、留学生来源国分布、留学生专业分布以及本校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与研究的数量。教师结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可以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在知名跨国公司的技术或管理骨干的比例来衡量。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四)科研
    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获得学术声誉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根据科研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国外科研国际化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科研国际化水平:科研课题组成员的国际化、研究经费获得的国际化、研究资源的国际化以及科研成果发表与应用的国际化。需要说明的是,科研国际化并不一定必须要走出国门。高职院校大都具有产学合作、校社联携的优良传统。高职院校走出校门,与一些跨国公司就某些重大国际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也是科研国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合作办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合作办学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热点。具体地说,合作办学水平可以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到境外与国外高校进行课程合作的情况;二是在校内与国外高校共建课程或学院的情况。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一)从自发到自觉
    目前,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状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实践,缺乏一种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办学实践多是一些零散的、随意的行为,国际化实践的策略水平不高。在国际化进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始终是跟随者与消费者,获得的经济利益极为有限。在组织机构上,很少有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强有力的国际化事务组织机构,相关事务要么挂靠在教务处,要么挂靠在校长办公室。
    从长远来看,这种“自发”状态必须向“自觉”状态转变。首先,应树立市场意识。在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国际化本质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竞争”意识和“赢利”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吸引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以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间的人才培养竞争。其次,应树立营销意识。应该引入企业界营销的成功经验,从中吸取营养。同时,也应注意对国外高职院校优秀营销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二)从被化到施化,从向北走到向南走
    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故分别用“南”和“北”来代称。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是一个“被别人化”,而不是“化别人”的过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引进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而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当然,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角度来说,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有成本意识,要反思“化”来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的对比关系。
    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除了有“输入”的意识和行动外,还必须有“输出”的胆略和气魄。而且,完全可以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敞开大门,用自身相对优势的教育资源为国家赚取外汇,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这也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高职院校不光在“进口”发达国家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壮大,在向广大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出口”我们的优势教育服务时同样也可以大有所获。要扭转目前这种以“被化”为主体的国际化局面,鼓励更多的高职院校走上“施化”的国际化道路。
    (三)企业界国际化实践的借鉴
    作为营利性组织,中国很多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对国际化问题也十分关注,并表现出很高的策略水平。TCL集团的国际化策略是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近的东南亚国家人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向发达国家市场发起冲击。格力集团的国际化也避开了欧美、日本等强势市场,选择先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市场开始。与TCL和格力集团不同,格兰仕的国际化策略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贴牌生产),即为了占领国际市场,不惜让自己的主打的优质产品(微波炉)贴上外国公司的牌子,利用其高效的营销渠道与品牌运作经验,扩大市场份额,壮大自身实力。
这些策略值得高职院校国际化参考借鉴。高职院校必须集中自身优势的教育资源,找准国际化的合作对象,从最容易突破的国家开始国际化之路,逐步熟悉国际化游戏规则,积累国际化经验。甚至,也可以像格兰仕那样,在练好内功保证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勇于贴上国外教育资源的牌子,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加深为高职教育国际化运作规律的认识。当然,由于人才培养活动和产品制造活动有很多不同,选择OEM策略必须慎重,以确保我们的教育主权。
 

 
 参考文献
[1]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口l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2).
[2]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3]夏人青,等.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政治影响到服务贸易[J].教育发展研究,2004(02).
[4]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5]连玮佳.海尔、TCL、格兰仕国际化模式比较[J],经济导刊,2006(01).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