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新井设计-深部巷道斜压支护技术,共132页,78776字,附cad设计图纸、外文翻译。
摘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沁新矿2.4Mt/a新井设计。沁新煤矿位于山西省沁源县西部西部李元乡境内。井田总面积为17.8km2。主采煤层为2号煤层,平均倾角为6°,煤层平均总厚为3.5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井田地质储量为300.4 Mt,矿井可采储量219.26 Mt。矿井服务年限为65.3a,涌水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80 m3/d,最大涌水量为120 m3/d。矿井瓦斯涌出量较高,瓦斯相对涌出量为24.39 m3/min,绝对涌出量为17.09 m3/t,为高瓦斯矿井。
井田为双斜井单水平开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无极绳牵引矿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初期为中央并列式,后期为两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日提升时间16小时,工作制度为“四六”制。
一般部分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专题部分题目为:深部巷道卸压支护技术。
翻译部分题目为:The influence of roadway backfill on the coal pillar strength by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井田;采区;采空区;矿井通风;支护;卸压
目录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 矿区概述 1
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2
1.1.3 河流水系 2
1.1.4 矿区的气候条件 2
1.1.5 自然灾害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2
1.2.1 煤系地层 2
1.2.2 井田地质构造 5
1.2.3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6
1.2.4 地温及地压 7
1.3煤层及煤质 7
1.3.1 煤层特征 7
1.3.2 煤质特征 9
1.3.3 瓦斯、煤尘等情况 11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3
2.1 井田境界 13
2.2 矿井储量计算 13
2.2.1 构造类型 13
2.2.2 矿井工业储量 13
2.3 矿井可采储量 15
2.3.1 煤柱的留设 15
2.3.2 矿井可采储量 17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
3.1 矿井工作制度 19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
3.2.1 确定依据 19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9
3.2.3 矿井服务年限 19
3.2.4 井型校核 20
4 井田开拓 21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1
4.1.1 井筒形式的确定 21
4.1.2 工业场地位置、形式和面积 23
4.1.3 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的确定 24
4.1.4 井田划分 24
4.1.5 方案对比 24
4.2 矿井基本巷道 31
4.2.1 井筒 31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3
4.2.3 主要开拓巷道 34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7
5.1煤层地质特征 37
5.1.1 带区位置 37
5.1.2 带区煤层特征 37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7
5.1.4 水文地质 37
5.1.5 地质构造 37
5.1.6 地表情况 37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7
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7
5.2.2 带区巷道布置 38
5.2.3 确定采区各种巷道的尺寸、支护方式及通风方式 38
5.2.4 煤柱尺寸的确定 38
5.2.5 带区生产系统 38
5.2.6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8
5.2.7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40
5.3 带区车场选型计算 40
5.3.1 带区车场的形式 40
5.3.2 带区车场的调车方式 40
5.3.3 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40
6 采煤方法 42
6.1 采煤工艺方式 42
6.1.1 盘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2
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42
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 43
6.1.4 回采工作面采煤机、刮板输送机选型 44
6.1.5 回采工艺过程 49
6.1.6 顶板管理 51
6.1.7 综采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 55
6.1.8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55
6.1.9 劳动组织和工作面成本 56
6.2 回采巷道布置 58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8
6.2.2 回采巷道参数 58
7 井下运输 61
7.1 概述 61
7.1.1 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61
7.1.2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1
7.1.3 矿井运输系统 61
7.2 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62
7.2.1 设备选型原则 62
7.2.2 工作面运煤设备的选型 62
7.2.3 运输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62
7.2.4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63
8 矿井提升 64
8.1 矿井提升概述 64
8.2 主副井提升 64
8.2.1 主井提升 64
8.2.2 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65
8.2.3 井上下人员运送 66
9 矿井通风设计 68
9.1 矿井概况 68
9.1.1 矿井地质概况 68
9.1.2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68
9.1.3 工作制、人数 68
9.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69
9.2.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69
9.2.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69
9.2.3 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的选择 70
9.2.4 带区通风系统的确定 71
9.2.5 通风构筑物 71
9.2.6 掘进通风 72
9.3 矿井风量计算 73
9.3.1 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74
9.3.2 各用风地点的用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76
9.3.3 风量分配及风速验算 79
9.3.4 通风构筑物 81
9.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1
9.4.1 计算原则 81
9.4.2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81
9.4.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2
9.4.4 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84
9.5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4
9.5.1 选择主要通风机 84
9.5.2 电动机选型 86
9.6 通风附属装置及其安全技术 87
9.7 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88
9.7.1 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88
9.7.2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88
9.7.3 防水措施 88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0
参考文献 91
专题部分
深部巷道卸压支护技术 96
1 概述 93
2 深部巷道压力产生的原理 93
3 深部巷道的矿压显现 94
3.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变形 94
3.1.1 巷道围岩变形量的构成 94
3.1.2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94
3.2 受采动影响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95
3.2.1 巷道位置类型 95
3.2.2 区段巷道的位置和矿压显现规律 96
3.2.3 底板巷道的位置和矿压显现规律 97
4 巷道卸压方法 100
4.1 钻孔卸压 100
4.1.1 横向钻孔 100
4.1.2 纵向钻孔 101
4.2 药壶爆破法 101
4.3 顶部卸压 103
4.4 巷道围岩切槽卸压 103
5 深部巷道支护技术 105
5.1 支护原则 105
5.2 深井巷道锚杆支护理论基础 106
5.3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 107
5.3.1 锚杆锚固力 107
5.3.2 径向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108
5.3.3 切向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110
5.4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技术 111
5.4.1 采用大直径、高强度、大延伸量锚杆 111
5.4.2 增大锚杆预紧力 112
5.4.3 提高锚杆锚固力 113
5.4.4 改善锚索性能 114
5.4.5 加固帮、角关键部位 115
5.4.6 完善锚杆支护监测系统 117
参 考 文 献 117
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117
中文译文 126
资料预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