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日期: 2011-4-26 17:54:0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农民生活的全面小康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注、研究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现状
   公共事业,是指体现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关系到他们的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是指提供由范围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享用并具有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各类公共事务和产品,其内容十分广泛,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中国农村公共事业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农村公共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事业。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显然不断发展,基本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城市相比,当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现的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取的新进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取的新进展
   二、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形成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的根本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确立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形成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的根本性原因,这一原因是体现为:
   1、国家城乡分割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村公共事业长期缺少财政支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破国家社会的封锁,我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低经济水平下的高积累政策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投资向城市和主工业倾斜。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积累资金。1953-1978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在1000亿-8000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依然持续了很长时间,1979-1994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的收入,通过农村税费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农民平均每年的总负担高达811亿元。在这种体制下,城市所需要的公共事业全由财政包揽,所需资金全由财政预算安排工作,而国家财政为农村提供的很少,除兴办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以外,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都由农村基层负责,费用支出主要由农民负担。这样,农村就基本上处于国家二次分配的体制和结构之外,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由于资金投入严不足而被边缘化了,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