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学质量的优化法则

教学质量的优化法则

日期: 2010-11-25 14:05:1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学质量,树立当代教学质量观,探索利用适宜的法则优化教学质量。文章倡导采用S型质量曲线优化法则、质量理想度优化法则、非均衡质量优化法则、动态质量优化法则、网络信息技术优化法则、环境效应优化法则和教学流程优化法则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优化;法则;策略
   教学质量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招生就业的“名片”,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石。
   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偏差
   生源本体论认为生源质量好,录取新生分数高,教学质量自然会好,主观上依赖生源质量,客观上忽略能动作用,实际上无所作为。
   质量监控论认为只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合理反馈,督导监控,有效改进,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思想上依赖质量监控,行动上注重自查自纠,策略上强调过程管理,实效上不尽如人意。
   以评促建论依赖上级评估检查,重视专家口头评价,尚未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缺乏长期质量目标。教学质量长期处于滞后整改状态,强调“以评促建、促改、促管”,实际上依赖上级评估督促,自身缺乏质量保障和主动发展机制。
   领导负责论认为教学质量是上级领导管理的事情。常常抱怨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政策不落实,方法没用好。实际将自己置身在外,将责任推向别人,评议上说三道四,行动上消极旁观。
   教师主导论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将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放在教师质量的衡量上,割裂师生之间、教学与质量控制之间、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之间、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加重教师责任,忽略社会需求。
   条件决定论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办学条件。强调学校基本建设、实验实训装备、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奖金激励等。忽视教学质量目标的作用和影响质量的原因,忽视质量的过程管理,忽视质量服务与保障。
   当代教学质量理念
   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全校教学质量的规划、执行、管理和成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务必纠正认识偏差,树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使教职员工自觉主动地成为教学质量的生产者、服务者和促进者,最终成为教学质量的维护者、评价者和享受者。当代教学质量观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以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组织,其顾客包括校内校外两方面。校内顾客有学生和教师,校外顾客是教育出资者和用人单位。学校应当理解并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顾客满意是学校组织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学校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
   领导起将帅作用领导决定学校行动的宗旨和方向。领导应当确定“质量立校”的大政方针,促进教职员工充分参与、乐于奉献,搭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内部环境和平台。
   教职工全员参与教职员工是学校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组织的服务、质量、成本和效益全在教职员工之中。
   转变管理重心学校与社会之间,从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任何活动,均可视为过程。系统地识别和管理所有的过程,特别是关注多项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质量管理的重心。只有加强活动过程及其相关的资源管理,才能更高效地得到所期望的结果。
   从全局看过程方法教学质量管理分系统方法与过程方法两类。系统方法着眼于整个系统和总目标,强调教学质量的全局观念,要求各子系统(过程)协同配合,使总系统的作用大于各分系统之和。过程方法则着眼于具体过程,对输入输出和相互作用的活动进行动态和连续的控制,以实现每个过程的预期结果。
   将改进作永恒目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学校进步的灵魂,应该成为教职员工永恒的追求目标和日常行动,它是学校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
   依数据做出有效决策决策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有效决策的依据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之上的。以事实和正确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做出正确决定。
   讲贡献求社会支持社会向学校提供资金和生源,学校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服务和毕业生。学校与社会双方是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应保持和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利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双赢。
   教学质量的优化法则
   当代教学质量理念为优化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可通过以下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S型质量曲线优化教学质量遵循S型曲线优化,即确定的教学任务在执行过程中其运行质量随时间延长而不断提高。一切课程的教学,其质量一般经过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变期四个阶段。幼稚期为教学质量的起步阶段,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教学质量迅速提升,进入生长期,随后进入成熟期,达到S型曲线的最高点,接着便开始衰变。衰变的原因是教学目标任务发生新的需求变化,原有的教学不能满足新的岗位需求,必须迁移或过渡给重新制定的质量标准,并按照新的质量标准开始新的S型曲线运行。S型质量曲线的周期依社会需求变化而缩短或延长,使S型曲线呈狭长或宽平形状。教职员工应识别教学质量的运行阶段,适时调整方法和对策。幼稚期应加强质量控制,成长期应抓住机遇,成熟期应防止固化,下降期应准备迁移。
   质量理想度优化“理想度”不同于“满意度”。“满意度”具有个异性、大众性和波动性,而“理想度”具有公益性、凝练性和规范性。教学质量的理想度是衡量指标中的最高境界。依据现代教学质量观,理想度是质量评价指标中公益性最大、凝练性最高、规范性最强、服务性最难的评价标准。将理想度作为教学质量的优化法则,则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强大的能力和充分的准备。教学质量的理想度永远高于实际教学质量。教职员工应时刻瞄着目标理想高度,保持质量意识,逐步接近理想高度。
   非均衡质量优化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庞大的质量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可分成若干个功能各异的子系统。如质量目标、质量生产、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科研、质量管理、质量服务等。实际上,各个子系统均按照各自的S型曲线优化,但各子系统优化的节奏和速度是不同步且不均衡的。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整体优化的速度常取决于质量子系统中进化速度最慢且最不理想的子系统(木桶短板原理)。教职员工应及时发现并优化改进最不理想且进步最慢的子系统,使其成为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贡献者而非制约者。
   动态性质量优化教学质量优化是循序渐进的,核心是动态优化改进。质量优化的形式:一是由单一的刚性指标向综合的人性化指标转变,使固化的标准,通过人的力量和作用,形成可评的教学质量。二是由面向产品的质检向面向过程的服务转变,使教学过程得到优质服务,而非仅看期末考试成绩,从而保障过程整体优化。三是由单向串联的方式向多向并联的方式转变,如使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教学质量的全程管理,将教学质量工程变得可测、可知、可控、可调。动态质量优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信息技术优化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全面管理过程中将有效提高其品位和效率。引进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质量管理应用软件,使质量系统工程的实时化、自动化、全程化和全员化成为可能。根据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将教学质量管理软件分成四大部分:一是教学质量规划要求模块;二是教学过程信息采集模块;三是实时质量监控模块;四是综合质量分析模块。各模块内部的数据结构细化到教学基本元素,建成完善的数据访问层;构建交叉的业务逻辑层,做好人性化的外部表现层(采用三层构架)。软件系统在学校网站上加载应用后,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实时化、高效率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从而优化质量管理结构、降低质量管理成本、提高质量管理实效、改善质量管理方式,真正实现质量管理全员化、质量监控过程化、质量评价常规化、质量提高立体化。
   环境效应优化教学质量既是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教学“产品”是量变质变的复合体,绝非天生得来,也非人工偶成。造就人才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就是所谓的环境效应场,优化“场效应”,就能优化“产品”的质量。教学质量的环境效应包括同化效应、酝酿效应、表扬效应、暗示效应、安泰效应、温室效应、激励效应、榜样效应、评价效应、轮岗效应、波纹效应、拆屋效应、从众效应、成败效应、淬火效应、广告效应、定势效应、骨牌效应、凡勃伦效应、双赢效应、共生效应等。使用环境效应来优化教学质量,一是应注意效应的范围、时机和程度;二是注意效应的类型、内涵和作用,将物质效应与心理效应有序分清,将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有机结合。不同流程和环节,采用不同的“场效应”,达到不同的教学质量。若有兴趣,可建立教学质量的“场效应”数据库,按需选用,必有功效。
   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流程反映教学理念和管理能力,优质管理通过优化流程体现。教学流程优化,是指对教学业务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分析和系统性的改进,其目的是在教学成本、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改善,使教学业务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人才培养、岗位就业、质量竞争为特征的职教新要求。教学流程优化需分段循环(PDCA循环)进行:一是谋划决策阶段。建立管理愿景和支持,选择优化对象和机会,发掘潜力和技术。二是项目启动阶段。分析流程内外需求,设定流程业绩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预算。三是流程诊断阶段。界定流程范围和方向、可用资源和可行机制,研讨瓶颈和效率。四是完善设计阶段。建立新流程模型,设计人力资源结构,提出完善修改意见。五是流程优化阶段。优化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进行人员培训和新旧流程切换。六是监测评估阶段。评估新流程的绩效,进入流程持续改进阶段。教职员工按序优化流程,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琰.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39-42.
   [2]赵敏,史晓凌,段海波.TRIZ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7-44.
   [3]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0-1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