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的理性思考

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的理性思考

日期: 2008-12-28 6:24:51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温景文

关键词:农业高专教育  农业高职教育  比较研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是个农业大国,8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62%,农业落后,农村区域广而偏远,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贫困地区仍占一定比重,可见实现全国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在于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尽快提高广大农村、农民的科技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农业高职高专教育承担起为农业、农村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高职人才的重任,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总结建国以来农业高专教育历史经验教训,研究目前农业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索内在规律,对于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高专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农业高职教育的兴起

1.农业高专教育历史的简要回顾

建国前,我国农林高专教育规模虽然不大,但在高等农林教育中还占有一定比重,最高时达到19.4%,到建国初下降到9.3%(引自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编写的《高等专科教育研究》)。

学海网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高专教育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总体上一直处于政策不利,认识不一,层次不稳,数量不大,规格不清,特色不浓,困难不小,问题不少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伴随社会、经济和教育制度改革,经历了:建国初期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而发展,1954年受前苏联“一边倒”即取消或不设专科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收缩调整(全国最少时仅存1所);1958年大跃进又一次大发展,1960年以后的又一次收缩调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的全面停办;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再一次发展,到“八五”期末,“九五”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又一次调整。三次大规模的起落,历次改革调整都首当其冲,和我们这个以农业为本的大国相比较而言,成了历史上的“重灾户”。

贡献很大:农业专科教育是伴随建国初期、1958年和1978年三次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大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在农业本科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情况下而发展的。据大致统计从建国截止到1995年,农林专科教育培养了约15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从建国初期担任各级农业行政或事业领导干部,到后来的农业技术岗位,做出了很大贡献。农业高专教育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指导了我国农业高专教育办学实践。

但农业高专教育存在着很多尚没能解决的问题:

政策不利:出现过的三次大发展与调整都是伴随经济、社会和教育体制改革形势发展之需而发展,伴随经济调整而调整的。农业高专教育自始至终没有得到国家的任何特殊支持与倾斜政策,相反每次经济调整和每次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出,都是将农业高专教育推在前边,作为试验品摆在风口浪头上,对农业高专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不利的影响。

认识不一:历史上对农业高专教育的认识不一除和对全国普通高专教育的认识不一具有共同之处以外,还有其特殊的认识不一,例如:农业高专教育是为经济快速发展急需而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是过渡性的教育”,因此培养人才要“花钱少,周期短,见效快”,培养过程不可能不造成简化。直到1984年4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座谈会时才明确提出了“高等农林专科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不可缺少、长期存在的层次”,从建国到1984年,历经35年的大“折腾”之后,才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使农业高专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层次不稳:因为认识不一,受经济、社会、教育形势发展的影响势必导致层次不稳,忽上忽下,“临时性的,应急性的,过渡性的措施”导致需要时的大量增设新校而发展,而调整时期就关停并转。全国农林高专院校数最多时期曾达到过60多所(1958年开始增加,到1960年达此数),而最少时1954年全国仅存1所,“九五”期间仅存屈指可数的几所。据我所知,历史比较悠久,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举办农业高专教育且独立设置的老农业高专学校现在仅存5所,据说其中还有2所正处于与其他高校合并之中,可见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动荡之中。

数量不大:就我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在校生规模最多时的1963年,农业高专教育占全国各类专科教育规模也不过12.6%,最少时的1990年前后不到4%。这和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规格不清,特色不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林高专教育的规格不确定,特色不鲜明,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受政策影响,高专教育忽上忽下,对其研究与实践不够;二是受专业学科教育思想的影响,攀升本科的思想较强,办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强调理论,忽视实践,或实践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和农林高专教育工作者虽然认识到了存在这方面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但受历史和现实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或开始了实施也很难向纵深推进,就更不可能达到理想之目的。

困难不小,问题不少将在下个问题中详细分析。

2.农业高职教育的兴起

九十年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专业学科型农业高专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招不来,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人才培养规格不确切,特色不鲜明,办学效益低下,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农业高专教育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老一代农业高专教育工作者在办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效,但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却很少关注,虽然也有所提及,但并没有深入的学习研究,更没有进行实践。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是1948年建校的一所老农业专科学校,建校时名称为:辽东省立熊岳农业专科学校。和其他农业高专教育一样,“八五”期间办学走到了低谷,生存尚且艰难,何谈发展,学校何处去摆在了新一代熊岳农专人面前。经过冷静思考,新一代农专人认识到了,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求,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唯一的出路,而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唯一选择,但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干部来说,因为对高职教育不了解,更不可能理解,因此我们经过了痛苦的决择。我院在1996年初制定“九五”规划时提出这一设想,申请省教育厅批准,顶着压力和绝大多数教师干部的不理解,冒着失败的可能,当年招收120名果树、农学专业试点班,这标志着我院在全国率先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大胆尝试。1997年随全国和辽宁全省试办高职教育的正式起动,我院作为当时辽宁省起动四所高专办高职教育试点的院校之一,招收了观赏园艺、农村行政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农户经营等四个专业261名学生。1997年12月3日我院在第十一次党员大会上正式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办跨世纪新型农业高等职业学校”的主题报告为标志,正式提出全面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并力争尽快实现全面转轨。1999年8月经我们申请,国家教育部批准将老校名更为现名,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改,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我们要名符其实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心。2000年6月5日我们以更名庆典为契机,正式提出创建国家示范高职院的奋斗目标,以同年国家教育部遴选第一批专业试点建设项目为标志,我院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深入、提升阶段。

几年来随经济、社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举办农业高职教育也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农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从不认识到逐渐认识,有了很快的发展。目前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学校有以下几种类型:老农业专科学校,如郑州牧专、张家口农专等,但这一类老农业高专已经为数不多了,我院由农业高专实现整体转轨举办农业高职教育也应划在这一类中;农业本科高校下设的原有成人二级学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农业本科院校一般都在举办,因此全国大约有30多所;农业中专升格举办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学制的农业高职教育,教育部2000年将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近两年,各地大量新批准增设高职院,获得新批准独立设置举办高职教育的农业高职院据农业部《农业职业教育信息》2002年8月25日第8期报道,截止2001年底全国农业中专升格高职院41所(全国293所农业中专,还有137所准备升格),例如我省原省铁岭农校、省林业学校均独立升格为高职院办农业高职教育;此外还有些农业高专和农业中专合并到综合类大学中作为高职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例如我省丹东农业学校并入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升格为本科的辽东学院)成为高职院,锦州畜牧兽医学校并入锦州医学院作为高职院办本科、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辽宁省水利学校并入沈阳农业大学作为高职院办农业高职教育,瓦房店农机校并入大连水产学院作为高职院办农业高职教育等,南京农专、宜春农专、佛山农专、河南洛阳农专、河北邯郸农专等都属这一类;还有的农业成人高校转制举办农业高职教育,例如我省的辽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等。由于发展变化太快,以上资料截止2001年底,2002年的情况尚未见公报,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目前尚无准确信息。但大致情况是清楚的,全国大约可有100个左右举办农业高职的院校是可以肯定的。因举办早晚不同,历史出身不同,目的动机不同,总体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发展很不平衡,存在很多问题,队伍和类型都不成熟。但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先趋者经过几年的学习研究与办学实践,已经取得了可贵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二、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的理性认识

传统农业高专教育对于现在的农业高职教育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可以遵循的相同点;二是可以借鉴的相似点,但不完全相同,不能照抄照搬;三是完全不同点,不能遵循也不能借鉴。

1.相同点

是值得农业高职教育遵循的。

(1)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观点。这是农业高专教育值得农业高职教育坚持遵循的一个基本点。传统农业高专教育自1984年郑州会议以后,加强理论研究,其显著成果就是提出了农业高专教育要体现四性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实践性,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规定在3:1。农业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加强实践教学,规定实践教学要占有较大比重,与理论之比大体在1:1,且要自成体系,独立设课,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两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存在量上的差别,高专教育在实践方面做的不尽到位,但在强调加强实践性的观点上是相同的。这一点是最基本的相同之点。

(2)服务面向的一致性。这一点传统农业高专教育与农业高职教育是一致的。农业高专教育坚持面向农村、农业基层一线培养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注意降低服务重心,例如招收社来社去和毕业生不包分配试点,为农业、农村各类农事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农业高职教育也强调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强调降低服务重心,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各类岗位培养人才。例如为国内外各类农业企业岗位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解决来得了,学得好,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基本特色的相似性。农业高专教育研究的显著成果就是“四性”特色,即: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灵活性。这四性是针对不同方面而言的,突出应用性指的是要着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加强实践性指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强调针对性指的是根据农业地域、经济、行业等不同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教育;注重灵活性指的是要顺应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不同变化,随时调整高专教育的专业、招生、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尽快适应要求。其中加强技术应用性为四性的核心(可见农业高专教育理论研究的认识是基本到位了,但办学实践中并没做到位,相差距离很大)。

农业高职教育强调与农业高专教育相同的几点:为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与理论所占比例大致在1:1,以上两点是最基本的规定性要求。农业高专教育强调的针对性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农业高职教育,例如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当前和未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适应农业各类岗位分化,大批原有老岗位消失,同时大批新岗位出现而培养人才。注重灵活性也同样适用于农业高职教育,因为WTO使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变化之快,势必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紧跟这种变化,与其同呼吸,共命运,灵活应变,将自身融入全球经济大潮,才能与其同步发展。

但农业高职教育在借鉴农业高专教育特色基础上,还具有顺应时代发展而创出与农业高专教育不同的、独有的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走开放式办学道路,在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民族科技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外延为全球经济、全世界各民族的服务;校企结合培养人才,强调校企结合是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应用现代化手段,坚持应用传统农业技术的同时,更注重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注意由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向人的全面成长,在坚持培养学生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转岗、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等等。

2.相似点

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区别,可供高职教育借鉴,但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

(1)层次与学制。农业高专教育主要招收高中层次生源起点,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也有职业高中生,但属试点者较多;2-3年学制;专科层次教育。农业高职教育主要也是招收高中层次生源起点,也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但职业高中生已不再是试点,已属正式招生,且比例较农业高专时期大大增加;3年学制;专科层次教育(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也不排除未来有可能举办4年制本科或更长学制的研究生层次教育);当然也出现了农业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再学2年按本科高职培养的教育;近两年来还出现了农业中专升格招收初中生5年学制的农业高职教育,其中前3年按中专教育培养,后2年按高职教育培养几种类型。

但无论是传统的农业高专教育还是目前的农业高职教育其基本层次与学制仍然是以专科3年学制为主,但农业中专升格举办5年制高职的院校为数已不少,未来发展很可能占主要比例。

(2)地位与功能。

地位:两者相同。农业高专教育于1984年4月在郑州召开的座谈会以后,国家正式将其明确定位为:“高等农林专科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不可缺少、长期存在的层次”。1999年1月1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了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功能:有相同之点,但又不完全相同。相同之点在:都强调教学为中心,但同时也包括科研、生产示范任务;都包括职前教育。不同之点在:顺应时代发展,农业高职教育更加强调服务社会,扩大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例如除实施职前教育外,还增加了职后教育,各种岗位资格培训等教育形式;还提倡大力兴办产业;还增加了对外合作交流,这是以前高专教育没有或基本没有的。

规律:就办学和人才培养而言是一致的。高专比较强调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注重遵循农业生产规律;而高职教育在坚持遵循以上两种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三者有机结合是农业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3)培养目标。高专教育强调为农业基层一线培养人才,高职教育强调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在这一方面两者是一致的。但存在以下不同:高专教育强调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强调完成农艺师的初步或基本训练,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岗位技术应用型人才。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一个侧重针对专业而言,另一个侧重针对岗位而言,这是两者根本不同之处。当然专业也好,岗位也好都是指在农业行业大类内来讨论的。

3.完全不同点

不能遵循和借鉴。

(1)名称不同。这只是形式问题。高专教育是我国建国初期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专门技术人才而设置的,并一直沿用至今。我个人认为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类教育为我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是勿庸质疑的。高职教育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而设置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由此可见,高专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个在前,属计划经济的产物;一个在后,属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新生事物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应运而生。

(2)背景不同。既然高专教育属计划经济产物,高职教育属市场经济产物,因此两种教育的背景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农业等各个方面,在此就不再叙述了。由于背景不同,所以对两种教育肯定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体现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内部运行机制、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及评估机制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

学海网

(3)教育类型不同。这点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属本质区别。

农业高专教育强调的是专业学科教育。农业高专办学几十年,从理论研究到办学实践都一直坚持自身是专业学科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农业高专与农业本科同属普通高等教育范畴,生源同属普通高中生,入学考试与本科生分数之差不造成本质区别,因此处处强调实施专业学科教育。有的人虽然承认农业高专教育为农业职业培养人才,但仍然认为并坚持自身的专业学科教育。因此在办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学科体系,向本科教育看齐,甚至有的将高专作为过渡,旨在通过高专教育向办本科迈进。我们常说高专教育的“压缩饼干”由此而出。随着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与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甚远,招不来,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问题的产生并逐渐突出,不少农业高专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农业高专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研究并提出了要加强实践教学(例如高专教育的四性特色之一就是加强实践性),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调整为3:1,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专业学科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农业高专教育自身不可能改变专业学科教育的认识,更不可能放弃专业学科教育的做法,办学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将“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做到位。

总结农业高专教育几十年的办学经验与教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农业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并坚持自身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一开始就摒弃了农业高专教育坚持了几十年的专业学科教育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之比调整为1:1。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理论学习研究与办学实践,建立了一整套适于农业高职教育的时代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将办学融入全球大市场,按产业规律办高职教育,建立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与社会企业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实施途径培养农业高职人才,以就业率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重要标准评价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适于新时期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并付诸于办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可以再从质与量的分析上比较两种教育如下:农业高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比为3:1,而农业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1,我们且不用哲学观点去分析两者的量变之大是否构成两者质的变化,但差别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遇到和存在问题的理性分析

农业高职高专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客观上和存在主观上各种问题,理性分析各种问题,对于办好农业高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1.共性问题

(1)客观上的问题。

一是行业和层次劣势。农业高专与农业高职教育均属于农业行业、专科层次为主的教育,农业行业工作环境艰苦,专科高职层次低,不是社会、考生心目中的理想行业,也不是理想层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

二是地域劣势。农业高专和农业高职院校大都坐落在城郊或农村,这更不是目前社会、考生心目中的想往之地,特别是独生子女都想到大城市去接受其环境培养,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就是农村考生也不例外,他们更加想往大城市,到大城市读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就业。

三是生源参差不齐,入口较低。主要是受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生源参差不齐且文化基础、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我院2000、2001、2002三年普通高中生源入学时文化课成绩最高与最低分相差200分左右,职业高职生源总成绩相差300分以上,可见差别很大。如按年级、班级管理,有时根本无法组织教学。普通高中生文化基础差别大,职业高中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两类学生都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例如我院虽然农村生源占90%以上,但他们普遍没接触过农事生产活动,从学校到学校,没受过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因此学习生活中不爱农,不能吃苦,但却把农村很多如抽烟、喝酒、乱扔杂物、吐痰,甚至家长支持早恋爱等不良习惯和做法带到了学校,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性、个性较强,又受电视、网络开放思想等负面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更重要的是实施一种补救、补偿试教育。

上述这三个客观上的问题无论是农业高专教育还是农业高职教育都是共同遇到的,将长期存在,长期困扰我们,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甚至有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无论是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纵向看,还是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横向看,农业高等教育的生源素质处在高等教育中的较低层次这种趋势都是共同存在的,也很难改变。

(2)主观上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没有特殊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总结历史教训,我国农业高专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国家的特殊投入,特殊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也几乎没有。现在的农业高职教育也是一样,国家也没有特殊的投入、支持和保护政策。这势必导致农业高专教育历史上不可能稳定,伴随新学校不断设立,同时也存在不断分化。5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举办农业高专教育且独立设置的农业高专学校现在大概仅存郑州牧专、河南信阳农专、西昌农专、张家口农专和我院(属老农专更名为农业高职院),据说有的也正处于合并之中。现在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投入不多,学费收高了农村孩子又念不起,坐落在乡镇的农业高职高专院校银行又不愿给助学贷款,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艰苦,又没有特殊的待遇,因此为农村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是很难的。而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业教育都有特殊的投入与扶持政策。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重视,不然肯定会影响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是受我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普遍存在歧视农业,歧视农民,农村孩子不愿学农,想往大城市,想学热门专业,实在无法既便是学了农也想方设法跳出农门,不愿再务农,这种传统观念短期内也很难得到根本改变。

三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社会对农业高职教育却提出了太高甚至是苛刻的标准要求。WTO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势必促进农业要运用新的科技革命技术成果,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而目前我国农业按这一要求差距太大,这就要求人才特别是一线农业人才做支撑。据近几年到我院招聘农业高职毕业生的企业提出的要求和我院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看,社会对我们的职业性,动手能力强,上岗就好用是满意的,但却对文化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对“后劲”提出了要求。他们普遍反映,本科毕业生不愿到基层一线和企业去,去了不但不能马上好用,心高手低也不适用,还不安心工作。而农业高职毕业生却存在上述的“后劲”不足问题。这就对我们提出了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也必须在重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教育的基础上,对“后劲”给予一定的注意,以适应社会的这种要求。

综上可归纳如下:新时期农业行业环境苦,高职专科层次低,学生不愿来,导致入口低;国家投入少,银行又不给助学贷款,社会企业支持又没有,收费高了农村孩子又念不起;社会要求标准太高,势必导致人才培养过程的难上难。农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好千辛万苦,起早贪晚,呕心沥血,力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下功夫,将人才培养成基本可以适应社会需要,尽量缩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到毕业时经高薪的诱惑,少则月薪千元,多则月薪近万元,又都跑到大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里去就业(我院高职毕业生近几年80%以上进了企业,80%中的1/3进了外企),可想而知,如不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很难也很少能再回到艰苦的农村去。

由于农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外部困难大,办学环境条件不利;内部条件差,困难也很大等原因;导致普遍的士气不振,信心不足;为了把学校办下去,攀高、升本的想法不同程度的存在。农业本科院校办高职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不可能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高职上,加上他们办高职的主体是原来的成教学院或中专并入而来,办学理念、办学规律、办学条件、投入的力量等都有很大差距。近两年来中专新升格的一批高职院办高职教育,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办学水平也都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建设过程。可想要真正办好农业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社会声誉比其他高职高专教育都要难得多,必须认真研究,非下苦功夫不可。

四是农业高职高专教育距经济、社会要求自身存在很大差距,相比之下农业高职比农业高专时期差距要小得多。

2.不同问题

不同问题主要是农业高专教育与农业高职教育各自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农业高专教育这一层次历史上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下举办专业学科教育的影响,规格不甚确切,特色不够鲜明。二是受计划经济下我国教育政策的影响,这一层次一直处于忽上忽下,忽冷忽热,上马则大量增设新校,如中专升格,全国最多时前面已提到过有60多所,下马时农业高专或合并到其他高校,或升了本科,或下马停办。在全国长期独立设置能够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太少,最兴旺时期要数1984年到1995年这10多年间,农业高专这一层次相对稳定,全国最多时达到17所。但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现在全国也仅存屈指可数的几所了。

(2)农业高职教育这一新生事物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队伍和类型尚不成熟,同时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国家将审批高职权限下放到地方后,各地一批农业中专积极申请,被地方批准升格为高职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前面已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底就有41所;此外还有一些农业成人学校转制举办农业高职院;还有一批农业中专合并到本科大学,作为本科下设的二级学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还有农业本科或其他本科下设的一批成人二级学院转办农业高职教育;加上原有农业高专学校,全国举办农业高职的院校点数要有百所左右(新增农业高职院的数量是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历史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按我国这个大国来说绝对数量虽然不大,但大多数属于新升格,新开办之列,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这支队伍的主体可能已是原有中专升格而来的,缺少能在全国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学校,真正按农业行业规律、市场经济规律、职教规律潜心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学校和人并不多,要办出高水平和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由于农业高职高专教育内外部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原有老农专心态很难平衡,因此仍然处在不稳定之中。

四、办好农业高职教育,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业高职人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高职人才做支撑,这一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农业高职教育肩上,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伟大的,是一项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的事业,因此我们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办好农业高职教育,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业高职人才,做出我们农业高职教育应有的贡献。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并做起。

1.顺应时代发展,坚持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方向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WTO经济一体化,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减少农业一产比重,伴随大量的老岗位消失,产生大量的新岗位,培训剩余劳力,促进其素质尽快提高,实现顺利转移,这些都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和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农业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植根于广大农村、农业、农民之中,扩展我们的办学功能,大力开展学历、一村一名大学生、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等各种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2.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忠于职守,勇敢地迎接挑战

面对农业高职教育的入口低,社会要求高,办学内外环境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树立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与奋斗不息的精神,以高昂的士气,坚定信心,安于本位,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努力克服内外不利因素,战胜各种困难,不埋怨,不攀比,不攀高,不浮躁,不心骄,扎扎实实,点点滴滴走好高职办学之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3.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牢固确立并遵循农业高职教育的时代办学理念,坚持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应对之策

经过我院几年办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农业高职教育时代办学理念与应对之策如下:

时代办学理念:放眼全球、胸装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结合、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今后我们要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并不断提升完善。

应对之策:树立时代办学理念;转轨办学体制;健全办学体系;拓展办学功能;提升办学水平;下移办学重心;开放办学道路;加强现代办学条件建设;建立灵活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政府要加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领导与宏观指导

加强示范建设,尽快提高大多数农业高职院的办学水平,保证办学质量,努力办出特色,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高职办学之路。针对农业高职办学点数已有100左右的实际,目前应稳定一段时间,不宜再新增更多的农业高职教育办学点。同时根据举办农业高职的不同类型、不同出身、不同时间的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与管理。例如对本科办高职的要求是:学校首先要给高职以正确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力量和条件;其次才是解决用职业教育规律来办的问题。对于中专新升格的高职院来说要尽快加强软硬件条件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用“高”来提升原来的“中”(据农业部信息报道,农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的研究生师资仅占教师总数的2.75%),对于老专科办高职的,要进一步打破专业学科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要切实做到位,并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对于成人学校转制办高职的要尽快加强办学条件建设,规范管理。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要树立样板,结合教育部推出的各示范建设项目,选择办得好的高职院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经验规律,为全国树立先进示范典型。同时对新上和新转制的高职院或二级分院进行必须的合格评估,以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达到办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的办学质量。

5.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加大对示范性学校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社会,不断提高农业高职的社会声誉,调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主要争取两方面支持,一是经费支持。在保证基本办学经费基础上,积极争取为农业高职教育拨给一定的专项经费。二是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扶持。例如在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方面,制定“来得了,学得起,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相关政策予以保障;还有应制定岗位资格准入制度的相关政策,以保证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等。

农业高职教育是大有希望、具有光明前途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已取得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和遇到诸多问题。我们坚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正确精神指引下,有建设小康社会和WTO市场经济的巨大需求拉动,有广大农业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一伟大事业一定能成功。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