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日期: 2012-6-6 22:17:0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文从经济建设问题、住房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养老保险问题以及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与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经济建设 住房条件 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繁荣以推动建设中四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概括起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己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三是坚持对内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来发展自己。四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经济建设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我认为经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由于现行的农业产业只是处于最初的原料阶段,即农民利用土地获得原产品,然后销售获取利益,这样农民获取的只是最低的利益,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那么就连最基本的糊口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发展产业链,扩大销售渠道,实现从原料→加工→产品→市场的产业结构。要用工业化概念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积极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业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农民从低水平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
2、实施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搞好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文化素质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富强。由于受劳动力的限制,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更是十分的必要,这就需要我们政府进行统筹规划。这样既能节省劳动力,同时也为人们省去了很多的劳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会给一部分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带来就业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可以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修学旅游以及购物旅游为主来挖掘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发展乡村旅游业一是极大的增加了就业岗位,且有利于劳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关系的有124个。一旦旅游业得到发展,有利于劳动,各行业各方面的发展,覆盖面积之广将超过人们的想像。二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农民可以直接受益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行业的发展间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也将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中获得好处。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4、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多数在大城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不得不返回自己的家乡。这一批人他们从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返回家乡后基本上对传统田间劳动感到陌生,而习惯了在大城市上班的规律生活无法使他们放下架子,同父母一起从事农业劳动,这就导致许多返乡农民工无所事事。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就显得那样的迫不及待。
5、发展循环农业
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坚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住房条件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随着农村迈入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村民对住房功能与居住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吸收和推广新的住宅科技成果,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好新农村住宅,使农村向现代化、城市化迈进。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体现各村镇特点和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把住宅、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即将建设的公共建筑或既有公共建筑物、构筑物为中心点,考虑乡村特色、解决现存问题、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旧村镇改造、确定“拆建比”、贯彻节地节能政策、协调居住区生活与生产功能的关系;依据车型妥善确定道路系统;结合河道做好公共建设项目的布局定位并做到负荷均衡、便于安全使用和管理。做好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布局,处理好户外交往空间与景观节点的关系,做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居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外观设计要新颖、美观又要便于实施,布局合理,体现建筑节能、民族文化、现代气息和现代文明,同时兼顾农村特色,既要搞好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也要兼顾村镇总体规划。住宅建筑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采取多种单元类型,系列化拼接,注意节能措施的实施和使用节能建材。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分区,凡是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的生产功能,一般应拒于住宅居住区之外,若受经济水平限制或出于特定条件的需要,可以允许某些无污染的生产功能及虽有轻度污染,但采用“微型”、“分区”、“严控”等手段能确保控制污染的部分生产功能进入住宅居住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家居功能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确定适用、安全、方便、卫生、舒适的生活方式;二是要顾及到新农村家居功能的多样化。除住户必备的基本空间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确定特定的辅助功能空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使用成熟的节能体系和节能环保建材,计算各结点承载力,确定窗墙比,提高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合理选择朝向,综合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三、医疗保障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就目前的进展来看这项政策反映出不少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数据显示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程序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 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解决措施
1、加强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快推进新农合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新农合信息化的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规范》和《通知》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估方案并组织实施。卫生部将组织有关专家检查、指导各地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   
2、做好规划。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原则,在2007年2月底前,制定出本省(区、市)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采取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方法,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务求实效。   
3、加大投入。完善分级负担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兼顾建设和日常维护。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省级平台建设给予补助,各地要落实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并保障信息系统运转,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各地要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对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追踪问效。  
4、加强培训。加强对新农合信息系统有关人员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信息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队伍的素质,形成科学管理团队,提高各级管理部门的应用能力。在确保系统安全性和核心技术自主性的前提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全国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四、养老保险问题
我国保险事业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2009年国务院办公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并建设了一套基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保制度。现就实施状况,来看一下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1、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1)、农村居民的参保率:
据有关数据统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近96%,说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广大农村居民利益。但仍有部分居民未能参保。
(2)、农村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关数据显示52.85%的居民对该养老保险表示满意,表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确定已经为农村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直补,新农合之后又一重大的惠农举措。
(3)、居民参保后生活改变状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够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但是由于养老金发放金额少,程序繁琐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大其发放金额,优化工作流程,那些年老的、行动不便的农村居民可以方便地领到养老保险金,使此项惠民政策切实保障村民的生活。
2、解决办法
(1)、政府应提高养老金补贴额,增加政策的稳定性,消除农村居民的不满意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
(2)、加强对养老金筹得和领取方式的管理,优化养老金筹得和领取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度。
(3)、宣传方式要多样化以便民众及时了解新的情况,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放实施,同时加强领导的为民服务办事的精神。
五、文化建设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做到类型多样,参与广泛,满足广大群众精神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简约自由,注重实效,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内容向上,贴近实际,弘扬了新时期构建和谐文化的主旋律。
1、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要实现多样的,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2、不断完善县级图书馆
在我国现在的广大农村地区,旧的传统生产意识农业结构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广大农民朋友对文化科学知识、科技信息以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意识已逐步提到新农村建设日程上来。而县级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枢纽中心,必然肩负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文化科学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的职责。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指导下,更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信息服务,服务于科技兴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精神文化修养等,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3、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完善农民健身工程
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持久的、艰巨的、长远的任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人居环境改善和人的素质提高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促进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和改变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我们要因地制宜,建设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坚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全面的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