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日期: 2012-6-5 23:23:3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世全

【摘要]本文在简述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本区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与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市、区有关旅游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和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提出了本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和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旨在对本区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特别是文中提出了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的思路和保护性与可持续开发的观点,对本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有建设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保护 原则 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已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保持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对其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重庆直辖以来,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深,非持续性的开发与保护意识的缺乏与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给涪陵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涪陵区要向旅游强区迈进,实现以旅游兴区的战略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涪陵区旅游资源概略
   (一)主要旅游资源
   本区旅游资源是丰富多采而又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映成辉。
   l、千里乌江画廊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乌蒙山,全长1050公里,在涪陵城区注入长江。乌江于流河道峡谷连绵,滩多水急,主航道最宽之处不到50米,总落差2123.5米。两岸雄峰夹峙,峡堰相连,滩险栉比,有“千里乌江,千里画廊”之美誉。乌江探险、寻幽、观光旅游是涪陵一大旅游优势。
   2、水下碑林—一白鹤梁
   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乌江口外的长江之中,全长1600米,宽约50米,用雕刻的石鱼作标记,记录了自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同时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刻的164段文字,大多出自历代书法家和名人的手笔。在科研、考古、观光旅游等方面有特殊的优势。
   3、巴文化遗址
   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巴国的别都,巴陵所在地。在小田溪已发掘出大批巴国墓葬群,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如错金编钟等,是考古、追源、观光游的一大特色。
   4、渊源流长的易经文化
   与涪陵城隔江相望的北山坪半山腰上就是著名点易园,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讲授“理学”的场所。黄庭坚、朱嘉等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是求知、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5乌“816”军工洞
   位于白涛镇乌江之滨,原兵器工业部“816厂”所在地。这里曾为国家核工业的开发与研究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洞体系人工开造,洞内机关密布,号称亚洲最大、最神密的人造石洞。该洞现已解禁,改为民用工业,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6、榨菜之乡名扬天下
   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名庵菜之一,唯有涪陵这块神奇的土地与涪陵人特在的智慧,才能生产出此类绝世佳品,是其它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人文旅游资源。
   7、其它
   如陈万宝庄园、玉泉河、小溪河、武陵山、原城区八景等都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分布集中
   涪陵区位于乌江与长江交汇之处,距重庆市区120km,是游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是贵州省进入长江的重要通道。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极佳。
   区内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以涪陵主城区为中心,沿长江与乌江两岸扇型分布,点线相连,成片分布,旅游优势明显。
   2、旅游资源类型多,便于开发
   涪陵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而且有知名度极高的人文旅游资源,拥有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结构,为开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精神文化性强,品位高,科研价值大
   白鹤梁石刻、点易园、巴文化遗址、榨菜的种置技术与生产工艺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4、知名度大,吸引力强
   涪陵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声誉,对不同需求的旅游对象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对客源的宣传与组织有极大的有利条件。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性经济与管理活动。它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一)指导思想
   1、依托本区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的独特优势,在“文化”上做文章,重点开发“四大文化”,即水下碑林文化,易经文化,巴人文化,榨菜文化。
   2、依托“四大文化”逐步开发乌江旅游。
   3、依托乌江旅游,带动乌江沿岸的“816”军工洞、小溪河、玉泉河、武陵山等旅游景点的开发。
   (二)开发原则
   l、保护性原则
   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一旦毁灭便不能再生,涪陵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保护性开发之路。
   2、仓新原则
   根据本区旅游资源特点,结合市场的需求,进行与从不同的创新开发,保持并树立自已的个性,切忌“人云亦云”式的单纯模仿。
   3、突出特色原则
   力求做到特色鲜明,惟我独有,使本区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4、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规律,结合本区资源特色,确定开发主题,规模和层次。
   5、经济原则
   力争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以获得经济效益为开发目标之一。
   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等重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是保护性开发为前提,开发后建成的旅游吸引物应能维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三)涪陵区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立足现有的旅游资源家底,首先集中力量开发白鹤梁,逐步恢复点易园,形成沿长江南北两岸对峙分布的,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本格调的旅游区。其二,以乌江为龙头,建立起包括小溪河、玉泉河、武陵山、小田溪巴人墓群、“8l6”军工洞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辉的沿乌江旅游区,其三,利用涪陵榨菜的品牌效应,促进本区旅游商品和其它产业的规模化开发与发展,打造涪陵商务及购物旅游新格局。
   2、集资引资,加大对景区的投入
   走市场融资之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高效产出、稳定增长的旅游建设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的旅游建设资金在使用上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对白鹤梁、乌江画廊等社会性、公益性、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的旅游设施,要实行资金的优先使用和国家扶持的政策,以保持其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3、改善交通环境,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涪陵区的旅游交通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各景点(区)之间的连接问题,如白鹤梁与点易园的过江连接成线问题。小溪河、小田溪、武陵山、“816”军工洞、玉泉河的连点成块问题。其次是乌江航道的整治,游船的安全性、舒适性及速度问题。
   4、理顺关系,加强行业管理
   树立旅游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的权威性,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全行业管理的职能,政府各委、局(处)明确自己的管理权限、地域分工等,各资源点(区)的规划、建设、营运、保护应由旅游局挂帅,各行业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三、涪陵区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是指对旅游资源本身和旅游资源所属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依存,都是保护的重点。本区旅游资源现状和其它地区一样都迫切需要来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护。
   (一)涪陵区部分旅游资源现状及破坏的原因
   1、白鹤梁石刻。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二期蓄水后将不再露出水面。
   2、点易园。由于农民的开垦耕地和自然风化致使面积约剩五分之二,题刻等已模糊不清。
   3、乌江画廊。因沿岸工路建设,农民开垦耕地乱砍乱伐,使航道不畅,烃流减小,水质降低,两岸很多地方已成不毛之地。
   4、“816”军工洞。军工生产转为民用,许多设备设施也不复存在。
   5、巴陵遗址。长期裸露,无人管理,很多地方也遭私自挖掘和风化。
   6、陈万宝庄园。一半以上的古建筑已被青羊小学占用。
   7、城区八景。因城市扩展已将逐渐消失。
   (二)保护措施
   根据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与自然共生理论,对旅游资源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
   l、将裸露在外受风吹雨淋的旅游资源加罩或盖房予以保护,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
   2、将白鹤梁整体搬迁或就地修建防水墙,使其不因三峡工程蓄水后而消失。
   3、点易园景区所属居民全部搬迁,恢复原有植被和建筑物。
   4、建巴人文化博物馆。
   5、将青羊小学撤离陈万宝庄园。
   6、加强乌江沿岸的植被保护。
   7、将“816”化肥生产车间撤离军工洞体。
   8、加强涪陵榨菜商标品牌的保护。
   9、城市规划建设不能是简单的居住性功能,而具有审美价值。
   10、加强涪陵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认识和保护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11、健全旅游资源管理的法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
   12、实行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切实保护好名胜古迹,切实保护好植被、水源等资源环境。
   13、强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使我区旅游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为实现旅游兴区的战略目标作贡献。
  
   【参考文献】
   l、周进步《中国旅游地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李如嘉《四川旅游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四)!I人民出版)
   3、赵长华《旅游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
   4、方华荫《重庆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团结出版社)
   6、黄节厚《天险乌江奇趣录》(四川人民出版社)
   7、《导游业务》(旅游教育出版社)
   8、《涪陵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9、《涪陵县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