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浅谈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日期: 2011-11-5 19:26:2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早在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取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一方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构成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侧面,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作用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它的构成,包括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具有能动性,列宁把劳动者称之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它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参与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也是区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是人们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加工改造的一切物质对象,主要分为两类。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部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劳动组织和管理等,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的要素。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中的科学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的要素。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过程所形成的能量,使生产力其它要素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第二科学成为生产发展的先导。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愈来愈高,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日益成为主导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始终是社会性的生产。在任何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活动都不可能各自孤立地进行,而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体现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之中。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后者又反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对分离。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对分离。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 的结合和分离的性质和形式也不同。生产关系虽然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但它并不是一种主观的意志关系,而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这种物质关系并不是物质实体,而是一处客观存在的关系。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同样,也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因为任何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变革,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是社会赖以自下而上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生产力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第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随着生产的发展,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为另一种新的更高一级的生产方式所代替。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革。马克思说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转变,都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结果。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更替的历史。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作为生产方式的两个予盾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在这对矛盾中,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表现在:生产力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其内容,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产力相比,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就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发生部分的、某此方面的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它的发展时,就或迟或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每一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诞生、发展和灭亡,都依赖于规定它的生产力的起始、发展和饱和的一定数量界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各个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革的。
   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不能简单的机械的去理解。生产关系发展和变革虽然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但同时也受上层建筑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合的时候,它就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不相适应的时候,它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始终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规律。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处在量变阶段,还不会引起或不需要进行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最终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就由量变阶段发展到根本质变的阶段,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的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基本不适合又转化为基本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无限运动过程。
   总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所发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