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日期: 2011-6-22 19:11:5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职业学校实训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乃至终身学习能力。本文以模具制作实训教学为例,从实训前问题的设置、实训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实训后问题的反思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实训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适应岗位变化要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示范——讲解——操作练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模仿中形成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不重视师生间、学生间互动,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弊端,极不利于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乃至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以模具制作实训教学为例,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希望能对中职模具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实训前问题引导,激发探究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新知识才能更好地被纳入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模具实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活动中去,精心创设引导问题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是关键。
   传统的模具实训教学方法是:在实训前教师将模具制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全部讲授后才进行模具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程度低,知识遗忘快;实际操作时,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活动中,我们以模具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编写相关的引导问题,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与模具生产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如在模具零件外形加工前学生要完成以下引导问题:
   问题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车、刨、磨、铣、钻等机床的操作规程。
   问题2:什么时候要清除工件上的锐边和毛刺?为什么?
   问题3:模具零件的加工顺序应遵循哪些原则?
   问题4:常用划线工具有哪些?本工序要使用哪些划线工具?怎样确定划线基准?划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5:模具零件的外形加工有哪些技术要求?在加工过程中如何保证工件两相对平面的平行度、两相邻面的垂直度?如何检测两平面的平行度和垂直度?
   问题6:基准符号有什么作用?应该在什么时候在工件上打上基准符号?在工件的什么位置打上,如何打基准符号?
   实训前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要完成实训任务,必须解决哪些实训问题?要学习哪些新知识?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求知的欲望旺盛,探究的兴趣浓厚,他们按引导问题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手册或网上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分析问题、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二、 实训中引导探究,锻炼探究思维能力
   (一)发散思维,引导探究
   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在模具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同一模具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编写多种加工工艺路线,同一套模具的装配允许学生采取多种装配工艺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防止学生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如在确定圆片落料模的装配工艺方案中,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机械模仿编写模具装配工艺,学生的思路狭窄,没有新发现,也没有创新,学科教学也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为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和最佳方案,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