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日期: 2010-11-28 19:34:4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需要在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理论,引进并整合运用预测分析方法、议题设置方法、专家教育方法、媒体隐性教育方法、服务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现代技术教育方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引进;时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核心作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大众广泛认同的共同理想,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并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足实际,在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理论在教育方法层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环境有许多特殊之处,经济全球化处于加速发展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崭新阶段,教育对象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因此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的方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赋予传统方法新的内容和形式,使教育全过程做到既把握人的本质、把握人的需要,又把握人的思想、把握人的观念,并且最终能够把握和引领人的发展。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引进并整合运用以下七种教育工作方法。
   一、引进预测分析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客观存在对教育对象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发生变迁后,人的价值观念必然发生相应变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急需掌握预测分析方法。预测分析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手段,对教育对象生活工作的未知状况和思想观念的未来状态预先做出推测或判断,形成基本看法。教育者掌握了预测分析方法,就能够预测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趋势,进而预测出教育对象在新的社会态势中可能呈现出的思想、观念状态。例如,我们借助预测分析方法,根据经济收入标准就能够判断出,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我国可以划分出三种区域:有些地区发展为较高收入地区,有些地区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地区依然为低收入地区。按照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定义,人均年GDP低于900美元的地区为低收入地区,900到3500美元的地区为中等收入地区,3500美元到11000美元的地区为较高收入地区。同时也可以预测出,地区处于不同经济收入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有所不同。较高收入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问题,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挑战,产业升级缺乏创新、金融和人才支持,社会服务滞后风险等。中等收入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往往是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失业、相对贫困、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危机、能源短缺、不正当经营、不公平竞争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收入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温饱问题。这三种经济收入不同的地区面临的问题,有些带有共性,如发展经济,有些则呈现个性。处于不同收入地区的对象,价值观和思想状态必然有所不同。预测到经济收入的差异化,预测到思想状态的多样化,就应该针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具体特点,侧重突出相应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既遵循共性标准,又讲究个性特色。
   二、引进议题设置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议题设置理论最早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等人1972年提出的。1968年他们开始研究总统竞选中的传播问题,后来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大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成正比,大众传播具有选择并突出报道某种问题从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功能。议题设置论认为,大众媒体时时刻刻都通过议题设置来影响社会发展,进而起到改造社会环境的作用,具有“环境再构成作业”的功能。后来议题设置论得到了广泛运用,由传播领域渗透到公共管理和教育领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引进议题设置方法,就是要求教育者细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内容,根据专题教育内容的需要,选择或者策划某些具有争议价值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主题提炼,鼓励大众在大众媒体上开展讨论、争论,同时邀请专家发表意见,引领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议题,使这些议题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公共议题,以实例事件为由头,制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舆论,冲击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灵。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教育者应该遵循创新性、公共性、相关性和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就是善于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提出焦点性的教育观点,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对象的关注度。公共性就是选择或者策划的议题,其内容必须来源于教育对象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大众话题,这是关键。相关性就是选择或者策划的议题,其内容与社会大众的实际利益和现实生活相关。系统性就是教育者提出核心观点、宣讲教育内容时,需要考虑各种社会现实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法律因素、大众阶层因素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泛认同。
   三、引进专家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育对象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比教育者少,教育者不再具有信息优势,“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缺乏心理基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进专家教育方法。专家教育方法是指专家亲自宣讲在自己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利用研究成果的权威色彩和专家的特殊身份,影响教育对象。
   专家教育方法的理论脱胎于两级传播模式。1940年,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针对片面强调传播效果的枪弹论、皮下注射论,通过分析影响人们投票倾向的因素,提出了两级传播模式,认为观念先从广播和报纸传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传向一般受众,指出信息传递按照“媒体—意见领袖—普通受众”模式进行,其中意见领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其他受众的态度。意见领袖是舆论指导者,属于消息灵通人士或权威专家。现代社会的传播模式基本不再是两级传播了,但是两级传播模式关于意见领袖重要地位的思想却得到认可,特别是经过耶鲁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卡尔•霍夫兰的深化研究后,更是得到教育界的广泛推广。霍夫兰通过大量实验提出,教育者的可信度、知名度和态度对说服效果均有制约作用,其中,可信度高的教育者比可信度低者更具说服力;知名度高的教育者比知名度低者更有说服力;态度超然者更具说服力;当教育者的动机同其本人利益相反时,最具说服力。在普通大众看来,专家不仅具有社会知名度,而且态度公允,立场客观,拥有极高的社会可信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借助他们的传播、教育力量强化影响力。
   四、引进媒体隐性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媒体生活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领域,直接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养成。在媒体化生活的环境中,教育对象的价值观不仅来自于直接的社会经验,而且来自于媒体给受众营造的虚拟环境。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应该有效运用媒体的力量。
   借助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途径除了直接在媒体上开设专栏,进行显性教育外,特别需要引入媒体隐性教育方法。媒体隐性教育方法就是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如央视的“同一首歌”演唱会)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如文学书籍、新闻特稿、报告文学、广告作品、电视剧、电影、小品、相声等),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充分运用了大众媒体“授予地位”和“确定议程”的功效,教育对象在其中没有直接感觉到教育对象的说教,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媒体隐性教育方法产生效能的关键是与显性教育有机配合,进行专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不断改善核心价值观教育硬环境的同时,积极改善舆论软环境,借助舆论力量引起教育对象的关注,给教育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直接从媒体舆论中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照系。
   五、引进服务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服务效用
   客观地说,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教育对象已经没有源于反动意识形态的思想问题。当前存在的思想问题,少量是由于认识问题引发的,但更多的则属于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没有满意解决而产生的。基于这种判断,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进服务教育方法,高度关心教育对象的工作、生活,立足为教育对象排忧解难,力求做教育对象的贴心人,为教育对象办好事、办实事,帮助教育对象解决相关的工作难题和生活难题,引导教育对象更加信赖身边人,改善人际关系,让教育对象在物质层面得到实惠,心理层面得到关怀,直接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快乐指数,这样就可以通过服务和关心,引导教育对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内容。
   六、引进渗透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粘附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为党在特定时代的中心任务服务。战争年代、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而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为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粘附力,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党的中心工作,立足于教育对象的业务工作需要,引进渗透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内容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微观上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引导每个教育对象创造性地搞好本职工作和学习,避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化”和“两张皮”现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推动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着正确的业务方向,强化教育对象的事业追求愿望与理想,激活教育对象的创新精神,并不断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道、家庭美德。
   七、引进现代技术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智能化
   教育手段依托于特定时代的技术条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张嘴,几乎没有教育技术的运用。现在处于高科技时代,教育对象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教育对象浸染在电视、网络生活之中,成为“影像一代”,习惯接受借助现代技术制作出来的媒体作品。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引进现代技术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及时吸收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如电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制版印刷技术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赖媒体的高新技术含量,在科技含量高的新媒体上运用各种软件(特别是Photoshop、Corel Draw、Flash、3DS max、Powerpoint和Cool 3D等)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和影视资料,设计教育方案,制作富有创意表现的教育作品,形成教育媒体的科技含量,从教育技术角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使教育过程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