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

浅谈“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

日期: 2010-10-18 10:32:07 浏览: 3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卢洁莹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 内涵 拓展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就业教育是只“教”学生“技能(知识)”,只负责学生“就业”.只需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拓展“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内容是序化的工作项目组成的学习领域.教育过程是将就业目标和教学目标融为一体.教育目标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目标深刻转变.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学术型”教育开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至今.职业教育为生产、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日趋明朗但从目前高职教育实践看.人们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这种认识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学海网
因此,分析误区并拓展“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内涵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导向”教育的认识误区及根源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业教育相对于“升学教育”是一大进步.但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就业教育的前提假设是:社会存在很多固定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是固定不变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将一些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传授给那些没有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的人。因此,职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技能.职业教育就把这些固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一劳永逸享受终生。这种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误解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它还会压制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片面社会化代替个性化,用太多的框框限制学生去批评、去求异、去猎奇、去冒险、去建造自己的创造性的学习与生活空间。这样的职业教育文化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它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从高职就业教育具体现状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教育只“教”学生“技能(知识)”
  我们不否认.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关注技能(知识)的实用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职业教育以胜任工作岗位为目标.以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依据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目标。但问题在于:他们认为就业教育是只“教”学生“技能(知识)”的教育。他们把“技能”看成静态的,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获得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企业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企业不需要的。教师就不教。学生就不学。最明显的就是在就业导向的要求下.目前.少数职业院校片面强调上岗能力.以达到所谓的与企业的“零适应期”目标。因此.就出现了如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院校学生成才还需要什么”的尴尬。这种现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也出现过.杜威批评说这是“工艺教育”.它使学校忽略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职业.这种职业纯粹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的.它仅仅是教学生一种更好的职业,使得他们以后更容易赚钱。针对现行职业教育的这一弊病。杜威以葛雷学校为例指出:职业教育“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前.他都有机会学习较多种类职业中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专门过程。……使得他从事的无论什么工作都真正成为一门职业.一门终身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为了工资才去日常工作。”实践证明,那种单纯培养学生单一的就业技能的观念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职业教育遑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就业教育只负责学生“就业”
  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升学导向”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持的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但问题是:我们今天少数人认为.管“就业”的职业教育就是不需要重视人文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认为将学生推向社会企业越早越好。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需要一年才能学会的东西.学生在企业社会中只需要两周就能掌握.以此否定学校课堂人文课程知识的教学的重要性,忽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把加强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认为是职业教育“学问化”.是搞升学教育.将文化基础课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推向非此即彼的境地。如.广西某职业学校将学生送到东部某城市做“三陪”“实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这种现象.杜威曾指出.这种职业教育观维护的是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以及教育与民主分离的旧传统.它是沿袭和维护教育为少数人而设的旧传统。“现在有一种所谓的职业训练运动.是为了适应现有工业制度这个运动会继续把传统的自由教育或文化修养,授予少数在经济上能够享用的人:而把……狭隘的工艺教育授予广大群众。当然.这种计划表明只是延续旧时的社会阶级区分”在我国.有人认为我们小学前三年所受的教育对我们后来接受的教育没有什么用处.认为那种知识太容易不需要学.因此,我们不必浪费三年时间去读。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从四年级或更高的年级开始读殊不知这三年是学生后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基础.今天我们不敢想象能让一个文盲去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我们的职业院校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机械操作、制作外贸单证、维修冰箱空调等技能(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希卡娅认为.简单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实际上只需要几个月时间).学生自己也只仅仅停留在学会制作外贸单证、简单的电脑的维护、做中西餐面点之类.那么.我们的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显然,持这样的职业教育观念违背了学生的生存发展权利因为这种职业教育是以现在的工业为标准的。它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屈服于现今经济制度的要求和标准。然而.社会职业不断变化使得受到狭义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训练好了的时候。他们掌握的技能却早已不适用了.并且很难实现职业间的转换这也许是少数高职院校就业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难言之隐
 

  (三)就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从大职业教育观看,“就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从学校职业教育看.就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只需要关心特定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职业学校成为工业或商业的附属机构。作为工艺教育或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容易使学生急急忙忙地为各自的职业做准备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在教育的视野中。以至“生存的整个过程被人们体验成有利可图的资本投资活动。我的生命.我这个人便是投资的资本。”个体不过是在经济独立的外表支撑下的、缺乏创造性与自由个性的生物性和机械性的人正如刘易斯?芒福德认为:“这样的文明最终只能造出群体的人:不会选择。不会随机应变.不能自主地活动:这类人至多只能可悲地对单调的工作表现出耐心,显得温顺,守纪律;而当选择愈来愈少时,他们也就变得愈来愈不负责任:在广告及现代商业销售的影响下。或者在集权或半集权政府宣传和计划机构的支配之下.纵使不是完全那样,他们最终也会成为条件反射支配的生物”这种狭隘的“职业主义”的教育结果是.技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授.技能在传授的过程中丧失了传授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这种劣质的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以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职业教育的逐利性、机械性和效用性,使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把属于人的精神和意义层面的缄默存在排斥在教育之外.“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殊不知。人的精神活动是以特定的活动或工作为载体.并以推动特定工作任务进展为中介的过程。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认为。在“从技能新手到行家”的转变过程中.情感是促进整个过程转变的动力:拒绝情感投入和冒险意味着停滞不前、厌烦倦怠和技能退化。也就是说,如果职业教育抽掉了职业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变成一种“职业培训”.这就消解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扭曲了职业教育的真义。因为。注重职业教育结果的职业教育容易忘却人的创新精神培养过程。
  二、“创业素质”的生成:“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
  我们澄清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认识的误区.如何拓展“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社会职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职业岗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旧职业的消失、新职业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人的职业能力的生成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参与相应的职业教学活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职业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生成人的相应职业知识(技能),通过职业素质生成人的教育活动。
学海网
  (一)职教课程:序化的工作项目组成的学习领域
  传统职业教育是“静听”的教育.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社会生产实际。学非所用,动手能力不能适合现代生产企业的要求。其问题的核心在课程方面的表现是:职教课程与升学导向的课程相同.只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为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将人的工作世界的知识纳入职业学校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的特定的工作项目组成学习领域。职教课程是教师(或实习师傅)教和学生学两者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主体既是需要知识教育学习者.又是在与教育者沟通过程技能的创新者。通过“潜在课程”的缄默知识.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教育.把企业精神内化到自己的人格背景中。我们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有互动式学习模式和技能培训式学习模式等等在互动式学习中.师生双方在互动的沟通中激发创业的火花,悟出创业的真谛,学生强烈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的.由此增强了创业的信心。在互动式教学中.“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同时.我们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著名企业家授课.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容易体验到企业的文化.将以书本形态呈现的知识化为在工作中的“有活力的知识”。这样以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他们进行从事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从事创业实践话动开创性才能。在技能培训式学习中.培训方式以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内容.创业教育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如管理实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系统仿真、小发明小创造、创业计划对抗赛、成立创业者协会等。将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融入管理实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系统仿真、小发明小创造、创业计划对抗赛、成立创业者协会等中.这一系列由工作项目组成的学习领域成为职业教育的课程。

  (二)职教过程:就业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融合
  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创新精神的表现:从教育活动自身来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受教育者个体看,是个体改善自己生存状况.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证明;从社会企业看。职业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从总体看,职业教育将职业目标和教学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根据综合技术教育原理.培养具有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多元性智能决定了人的创造性特点多样化,为此,根据人的创造性特点。我们将职业教育目标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职业岗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结合有关职业岗位演变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对那些乐于创业但创业外在条件不充分的学生。培养他们能够创办个体或私营小企业.能成为自我就业的小企业经营者:第三层次是对那些智能条件和各种外在条件相对优越的人.一方面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谋职业出路,成为开拓创业型人才。自由是自主创业的前提。我们破除学校教学制度对学生创业的束缚.根据学生需要来组织和实施。如,施行学分制、选修制、创业学分与课程学分等值、互相转换等改革.学生可以提前或延缓毕业;通过产学合作,我们培养复合性人才,对原来的专业进行重组或辅修第二专业.如原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我们尝试开设计算机应用与营销等等。对于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允许学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而没有苛刻的时间限制。实现学生能真正自主地选择课程、教师和教育改革项目。而不受专业、学院、学校等界限的阻碍。
  (三)职教目标:创业素质的生成
  创业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表征创业素质的养成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整个国家创新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外一系列重要的著作都十分强调创业教育这方面的目标如.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创业者创立的小企业能够提供现代经济中大量的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1999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七条也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就是说.职业教育培养人的创业素质的责任是无疑的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培养具有开创新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泰、中、菲等国家开展创业教育实验。《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一书认为,创业素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素质模式:(1)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与卓越.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2)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3)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4)执著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5)理智对待压力、挫折与困难.力求从中获益.并转化为下一步行动的资源与动力;(6)勤于反馈与反思,敢于承担责任;(7)对变化采取欢迎、积极、灵活应变的态度,把变化作为生活方式⑩因此.创业就是开创新的事业,开创新的事业就意味着要建立新的生产函数.而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就意味着要么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要么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新的部门.这是创业活动之根本。同时,我们认为。创业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注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人的自我价值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为此.造就这些素质,靠传统的职业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改革原有教育模式,改组课程,实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整合。
  同时,为防范创业教育功利主义倾向.防止用“揠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我们还需要把创业教育定位为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当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命存活问题为目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培训我们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主要“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商业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在淡化功利性的创业“实务”的同时.尤其强化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创业教育。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