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及其预防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及其预防

日期: 2008-11-29 6:53:36 浏览: 10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关键词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预防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长期的营养不良,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要求患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变化,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其发病情况与预防报告如下。
1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可有或没有并发症。但长期的高血糖与糖尿病病人常伴有的高血压和高血脂共同作用,在较长时间内,对全身的脏器组织形成伤害,且缓慢进展,形成慢性并发症。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
1.1眼部病变:病人常因高血糖而出现视物模糊,血糖控制后数周视力可有所改善,但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永久性失明。有时糖尿病病人的视力无明显改变,但眼部已有病变,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
1.2肾脏病变:病变的早期,病人可无明显不适,到逐渐出现蛋白尿,晚期可因肾功能衰竭而需血液透析治疗;
1.3神经病变:病人常有四肢麻木感,自发性疼痛、“蚂蚁爬过”等异常感觉、腹泻或便秘等;
1.4冠心病:糖尿病病人常驻因神经病变而无疼痛感,且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后果不好;
1.5脑血管病变;可由供应大脑的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所致,病人可出现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不能活动,还有头痛、呕吐等。同样由于糖尿病病人常有微血管病变,所以糖尿病病人的预较差;
1.6外周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血管病变,下肢血液供应受阻,病人会出现四肢发冷,行走时出现下肢胀痛,休息片刻即好转,行走时可再次出现,甚至休息时也可出现疼痛,肢体发黑,称为坏疽,需截肢。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理论
2.1预防蛋白质非酶糖化:蛋白质非酶糖化(以下简称糖化)是指葡萄糖的醛基与蛋白质分子中赖氨酸或羟赖氨酸的 ε-氨基结合形成糖基化蛋白质的反应过程,最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的每种慢性并发症均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糖基化密切相关。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调节糖基化过程,减少AGE形成,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2.2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醛糖还原酶(AR)及山梨醇脱氢酶(SDH)共同构成多元醇通路,又称山梨醇通路。在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下,AR活性增强,通过多元醇通路的葡萄糖代谢量可达正常时的4倍,由此产生两个危害,即细胞内高渗状态和干扰肌醇代谢。可见,为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抑制 AR活性十分重要。
2.3消除自由基过多产生:自由基是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团或原子、分子。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的清除自由基系统均明显降低,其结果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基底膜增厚。因此,加强清除自由基系统,可防止血管并发症的2.4纠正血小板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人,易促发血栓形成和大血管病变。只有纠正血小板功能异常,保护血管内皮,才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2.5降低生长激素(GH)分泌水平;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 GH血症,这是引起糖尿病早期肾脏肥大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低GH分泌水平,可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血管病变。
2.6清除胰岛素抵抗作用: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所作用的靶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胰岛素不敏感,以致胰岛β-细胞代偿性产生过多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促进血栓形成,损害了内源性纤溶,促使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动脉平滑肌增殖,产生水的潴留和血压升高等,从而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因此,清除胰岛素抵抗,有利于防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
3.1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所有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缺少的措施。
3.2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获得理想的代谢指标,如血脂、血糖、血压等;饮食计划强调个体化,考虑到患者的体重、年龄、体型、劳动强度、病情控制情况、并发症等因素。做到定时、定量、主副食合理、营养平衡、粗细粮搭配。
3.3 注意个体差异:①对于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以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使饮食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得到良好的配合;②对于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标准体重控制总热量,减少胰岛素抵抗,使饮食、药物、运动得到良好配合;③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低蛋白、低磷饮食,以动物蛋白代替植物蛋白,以降低尿素氮、尿蛋白和尿肌酐等。
3.4 低盐饮食:食盐量应限制在6g/d以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3.5 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者,因为酒精可引起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因此嘱患者限制饮酒,同时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3.6 运动治疗
3.6.1 主动治疗的原则:主要是适量、经常、个体化。
3.6.2 运动与糖尿病并发症:①血管疾病患者: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运动有加重潜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应在运动前对患者的心血管病进行评估,由专业人员提供建议。②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可从事轻到中等强度的运动。③视网膜病变患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不适合从事负氧运动、阻力运动、跳跃运动和包含憋气动作的运动。④肾病患者:可从事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⑤神经病变患者:有保护性感觉丧失的患者应避免负重运动和需要足部反复活动的项目,如跑步机、慢跑、游泳等。
4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结果反映了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效果,是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
4.1 监测的频率:监测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法,血糖控制目标等因素。注意胰岛素或服用磺胺类药物者应监测血糖1~4次/d,1型糖尿病者监测血糖3~4次/d,生病或剧烈运动前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4.2 监测时间:包括一天的3餐前、3餐后2h、睡前,凌晨2~3点。一般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者,每周监测1~2次,血糖控制差,不稳定者或性病者应每天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血糖控制不佳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复诊,并请医护人员评估其血糖监测结果,为选择适当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和脑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死因,重症感染多见,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严重影响劳动力。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致死率的重要措施。认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必须终身治疗。饮食治疗必须长期坚持,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情绪乐观,正确注射胰岛素,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学会尿糖定性测定,正确测定血糖,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足部护理,预防各种感染,一般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3周复查果糖氨,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每年定期全身检查,以尽早防治慢性并发症。
培养自我保健意识,把自我保健作为一种心理、意识与行为,要求人们自身参与决定自身健康的行为方向。自我保健的目的任务就是要消除或抑制有害健康的正确心理与行为,培养和倡导有益健康的正确心理和行为。在健康状态时,养成良好习惯,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注意观察身体变化,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保健方法促进机体转向健康,防治疾病。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大事。必要的心理咨询、选择合理的饮食以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处于最佳状态,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