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素质教育视角下的俄语教学三要素

素质教育视角下的俄语教学三要素

日期: 2009-1-11 15:49:59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莹

摘要: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俄语教学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语言学习过程与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统一起来,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即利用俄语教学自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俄语教学;素质教育;文化素养;心理品质;交际能力

Abstract:As a part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Russian teaching must carry out the ideas of quality education. While teaching th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quality and make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become the process of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quality.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cultural quality, ment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Key words:Russian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cultural quality; mental quality; communicative ability

《全日制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俄语课堂是实现俄语课程目标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应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外语教育观,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海网

俄语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风格依赖于俄语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俄语教学不能仅仅教授语言,它还必须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外语基础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俄语教学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俄语知识的同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心理品质得到改善,交际能力得到发展。

一、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

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一种语言则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因此,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并非文化的全部。语言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这样,后人要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文化。儿童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也习得了母语国家的文化,即习得了母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反过来说,语言的使用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决定一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正因为如此,语言被称为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使不同语言在交际中意义的表达和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在用母语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既是语言的使用者,又是这种文化的代表者,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外语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向目的语文化深层渗透,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外语的精髓。因此,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外语教育有很强的人文性。它既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素质,拓展思维方式的过程。

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意味着既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又要以开阔的胸怀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具有多种文化知识和背景的人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所学的外语技能,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我们悠久的文化。因此,《标准》强调:“使学生通过俄语课程理解中俄两国文化差异,尊重他国文化,弘扬祖国文化。”

根据《标准》所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俄语》(七上~九下)中,每课均设“国情专栏”,遵循《标准》对文化素养目标的规定,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首都及主要城市,俄罗斯的著名景观、气候,俄罗斯的主要节日、交际习俗,俄罗斯人的典型身势语的含义,俄罗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俄罗斯著名作家、科学家、历史人物等,为教师的俄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能有效地填补学生的文化空缺,进而帮助他们学好俄语。如:俄罗斯中学生称呼老师的名加父称,如Елена Ивановна,而不说?努爬鲜Γ恢泄?儿童习惯用姓称呼大人,如“王叔叔”“赵阿姨”等,而俄罗斯儿童习惯用名字称呼大人,如дядя Сергей,тётя Маша等;俄罗斯人除了1月1日过新年外,在1月7日还过圣诞节。此外,教科书还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俄语和汉语在语言知识及文化国情方面的差异。如打招呼用语,我们和俄罗斯人有什么不同?在俄罗斯,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父母之间使用的问候用语有哪些民族特色?……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及时归纳、整合所学的语言国情知识,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外语的人要比别人多一只眼睛,他们可以利用所学习的语言,更早、更多、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新的、先进的东西。正如《标准》所描述的:“俄语课程是学生在俄语学习实践中开阔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过程。”

二、俄语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开发

俄语课堂和其他课堂一样,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学过程并非人机操作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活泼多样的、有着各自心理品质、各具特点的独立个体。俄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活动,即通过他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实现。

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说:“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活动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1]前者我们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后者为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承担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处理,是认知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则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或推动者,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

俄语学习过程是心理过程。学生学习俄语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是通过感知(理解、观察)、记忆、思维(思考)、想象进行,同时受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力等正负面的影响。教师如果了解学生学习俄语的心理因素,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感知

在学习俄语之前,我们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汉语学习:小学以前的学龄前阶段,主要是学习口语;小学到中学阶段,主要是发展笔语,口语训练则在于促进语言规范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选择恰当的词汇,并运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词组成句子与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同样,俄罗斯人在日常交际的时候也必须选择词汇并按照俄语语法规则说出来或写出来,从而实现与人交际的目的。因此,学习俄语就意味着学习俄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并用合乎俄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母语(汉语)思维12~13年。因此,学习俄语是要建立第二语言系统。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规则。汉语与俄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由于语系的巨大差异,汉语对中国学生学习俄语有很大的干扰性,使学生“汉化”的毛病严重。俄语语法中的变格、变位、动词时和体等是中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俄语动词的支配关系均有格的形式,如:звонить кому,познокомитъ кого с кем,познокомиться с кем,играть на чём,играть во что,желать кому чего,поздравить кого с чем等,这些特点使中国学生感到困惑。

学生首先通过教材来感知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相应的观察力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获得第一手材料的认识能力。要学好俄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观察能力,学会悉心观察俄语的规则体系,积极排除母语语言规则的干扰。

(二)思维

人类思维的内容有共性,但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俄语,就是要学习用俄语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用我们的母语方式去表达意图。学生已经习惯用汉语想,用汉语说。因此,他们在说或写俄语时,不由自主地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俄语必须排除汉语的干扰。如,汉语的“我是中学生。”和“我今年12岁。”中的“我”是同一个词的同一种用法。而在俄语中相同的表示则是“Я школьник.”“Мне 12 лет.”一个是人称代词第一格Я,一个是人称代词第三格Мне。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与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学习俄语,就要去了解和细心体会俄罗斯人思维方式的特点:如,俄罗斯人认为,刀掉在地上,是有男客人要来,叉子掉在地上是有女客人要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跟俄语名词的性的概念有关。学生学习俄语就必须适应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学会用这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学习俄语的基本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迅速,反应快,如,正确领会谈话对方的意图并做出回答;思维的灵活性,即应变能力强,在紧急情况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突然想不起某个词怎么说的情况下,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不因缺少词汇或句式而不知所措;思维的逻辑性,即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条理性,情景设计的合理性;思维的独创性则指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或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学海网

(三)记忆

记忆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学习俄语从基础阶段开始就需要大量的记忆与背诵,包括语法规则、单词、短语、句型、乃至整篇课文。一般说来,大脑储存的信息越多,进一步学习和创造的基础越好,效率也越高。学习俄语的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品质在量上表现为有较丰富的信息量和储词量,在质上表现为对所储存的信息有完整的次序和严格的系统性,需要时能瞬间准确提取。根据课文主题将和主题有直接关系的词组和句式集中起来记忆,对发展口、笔语实践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四)想象

想象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它是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和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如,同样一幅图要求学生看图说话,由于每个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差异,他们说出来的话是不一样的。要学好俄语,发展言语交际能力,在学习中必须有想象力的参与,否则学生将很难充分理解较复杂的语言材料。在言语练习中,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无法选择词汇和句式,写作时更是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东西是空洞的。可以说,学生的想象力将会影响言语成品的质量。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的俄语想象力与他们的知识面分不开。此外,续句子、续故事等都是训练想象力的好办法。但要注意的是:想象力的培养要与俄语语言的正确性相结合。

(五)学习动机、兴趣、情趣、情感、意志力

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力等心理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同样参与俄语学习的过程。学习兴趣高,记忆效果好;意志力不强,难以克服理解教材时的困难。反之,记忆效果好会增进学习兴趣,通过克服困难理解了教材则使意志更坚强。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肌肉放松、心情平静。以这种情绪学习,则精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活跃。而消极的情绪体验则降低学习效率,对学习起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并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保护和保持学生学习俄语的愿望、热情、兴趣和信心;应努力关心和重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得到鼓励、关爱,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科书中的体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俄语》的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在每单元的复习课中向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建议你不要孤立地记单词,而要记词组,моя тетрадь,большой словарь...这样的记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俄语数词1~20。20以后的数词只有极少数需要单独记忆,其他都与1~20有共同部分。把它们归纳整理,然后举一反三,再多的数词也不难记了。”……从八年级下册开始,教科书通过一些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策略。如:“检查自己的观察力”──让学生根据杯子的原形,将茶杯碎片与对应的俄语字母连起来,然后根据提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俄语说明自己的判断。“给每幅图配上合适的问候语。”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俄罗斯人的昼夜划分习惯并熟悉在相应时段内的礼貌用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确每幅图的情景,才能做出正确选择。“世界各国的中学都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你想不想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观察力?在教科书中选几幅你们喜欢的图,仔细看每一幅图(每幅不超过5秒钟),然后仔细描述图上都有什么。”……围绕主题“Родной язык и иностранный язык”的活动形式“利用套语谈谈自己对下列观点的看法。”以及围绕主题“Отдых”的活动形式“听对话,说一说,你同意谁的观点。”其中关于外语学习的观点和关于如何休息的观点紧贴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为了将自己的观点叙述清楚,学生必须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用已有的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活动形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用俄语思维的能力。“李明给安东写了封信,但不小心被墨水盖住了一些字。这是些什么词呢?”类似的练习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科书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看图说话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方式。用图来展示情景,比用文字叙述规定情景所提供的空间要大得多。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图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此类练习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将图意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并合乎逻辑就可以。要知道,创造性思维正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俄语》为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活动形式和科学的俄语学习策略,它们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俄语学习过程是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心理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健全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记忆力在记忆中增强,思维能力在思维中提高,想象力在想象的训练过程中增长……通过俄语学习活动这一特殊的心理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及其结构的变化。通过智力、非智力结构的改善来改善学习本身,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而记忆的增强,观察方法及其效果的改善,观察水平、理解水平的提高,不畏艰难的刻苦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的培养,都是科学学习的结果。我们主张通过课堂俄语教学实践活动自觉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学会学习。

三、俄语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交际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际能力是指能与他人交往,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合作共事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社会交往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2]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中有一项是学会共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理应具备与人共处的能力。而外语教学中所提出的交际能力指的是能够正确、得体、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这是狭义的交际能力。近年来,我国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广义的交际能力越来越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内容之一。《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俄语教学中“学到社会交往能力”。俄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要利用自身教学活动的特点,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一)交际(交往)与教学

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交际(交往)活动。教学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交往。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作为一定知识技能载体的教师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主动积极的学习表现作为教学交往的反馈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不断地提高教书育人的技能,这正是“教学相长”的体现。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力量则起着无声的感化作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能够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还有学生间的交往,这是同龄人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性。这种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同学、平等地接纳他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克服自我中心。

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形成富有情感的氛围,这既是交往的条件,也是交往的产物。

(二)俄语教学中的交往

俄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如,认识上的协调、情感上的呼应以及意志努力方面的相互鼓励等。俄语课堂需要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但它并非自然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它需要师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来创造。俄语课堂师生间的交往有自己的特点。这种交往具有很强的合作性。俄语课是实践课,是操练课。操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有独白,也可以有角色表演等,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操练,都需要师生间、学生间的配合。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学生拒绝回答,或者在事先分配的角色表演中,学生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这些都影响交往的效果,还有可能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标准》明确指出:“俄语教学应以主题活动为主,突出交际,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俄语实践性活动来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遵循这一原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俄语》中设计了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和游戏形式。从操作方式上来讲,它们均为集体活动(如:两人一组编对话,小组竞赛,角色表演等),其结果如何,取决于活动参与者的合作。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如:八年级上册第15课(В Пекине北京游)的主题活动“讲述北京”,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际竞赛。最终的“讲述”方式要求为办报纸和展示演示文稿。学生可以利用当课对北京的介绍,并利用学校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照片等完成该活动。为此,学生之间必须进行分工合作:谁负责搜集文字资料,谁负责找图片或照片,谁负责起草文稿,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技术支持)或报纸的版面设计……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介绍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新颖,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最默契……

俄语课堂中交往的合作性质要求有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平等意味着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从心理上伤害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平等,一视同仁,不压制学生的独创性、差异性和个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营造一种不计较个人成败得失,热情鼓励、真诚帮助的课堂气氛。在团结互助的课堂中,大家积极参与主题活动,畅所欲言,通力合作,体会到心理上的安全感:成功时得到的是全班同学的热情赞扬,失败时得到的是宽容,真心的帮助和鼓励。在俄语教学的交往中,教师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这种充实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