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研究

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研究

日期: 2009-1-10 10:36:13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阮先会

摘  要:进行教学评价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职业技术院校内部评价入手,对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功能、目的意义、评价原则、评价类别及指标体系、参与人员、评价实施、注意事项等方面开展了较全面的研究,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较客观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关评价表,旨在与大家就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学评价工作进行商榷。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活动。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提出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而对教学是否达到了一定质量标准和要求的评判就是教学评价。因此,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目的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的活动。对教学评价另一种比较简洁明了的说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尽管对教学评价的表述可以有多种多样,但其实质都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具有判断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筛选功能。其目的是:通过全面、客观、科学、真实的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和水平给予恰当的评价结论,获得综合的、全面的评价信息,以指导、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宏观上来说,进行教学评价是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说,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更清楚地了解一个教学部门或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水平、质量和业绩,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了解教学对象的调动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纠正中提高业务素质;可以积累教学经验,分析成功教学的动因,便于有针对性地调控教学,促进办学内在素质的提高;可以开发各种类型的课堂,有利于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各种教学模式.增加不同学科的比较机会,使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得以体现和推广;可以调动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为检查考核、评先评优、职务聘任、晋职提供基本依据。简言之,教学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现状、评价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促进建设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最优化。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开展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是评价者在评价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八项原则:
    导向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原则;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对象包括各系(部)、教研室、全体授课教师(包括外聘教师、实验教师),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评价原则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套完整的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各级、各类、各个方面的教学工作评价,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确定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下仅举例说明。
    1.系(部)教学工作评价
    系(部)教学工作评价是由学院(校)对各系 (部)进行的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包括两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根据一级指标的内容,再确定各项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分别设定各项二级指标的具体内涵及其标准、权重、等级。
    2.教研宣教学工作评价
    教研室教学工作评价是由各系(部)对所属各教研室进行的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也包括两级指标体系。由于部分院校将理论教学教研室和实践教学教研室分别设定,因此,对两类教研室的评价体系也应分别制定。
    理论教学教研室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师队
伍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
    实践教学教研室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计划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实训教学运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改革与教科研工作、综合质量评价等方面。
    根据各自一级指标的内容.分别确定二级指标,设定各项二级指标的内涵、标准及权重、等级。
    3.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是对教师较全面的评价,包括素质能力、工作态度、教学状况、工作绩效几个方面,涵盖了教学各环节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职业道德、遵章守纪、服从分配、教研科研、教学工作量、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各因素定量、定性的评价,可以对教师的基本状况和工作业绩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4.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虽然是教学评价体系中一个较低的层次,属于微观评价的范畴.但却是教学评价中最常用、最基础的评价。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多年来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多种样式、版本的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并以此对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各类教师课堂教学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可以由任何一级教学组织主持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本人为了进行自我教学诊断而开展。由于课型的不同,课堂教学评价还可以细分为理论课(讲授课)、实验课、体育课等不同课型的评价。根据评价者的不同,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分为学生用、教师用两种,教师用评价表应能适用于除学生以外的各类人员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无论是不同的课型,还是不同的评价者.课堂教学评价表一般均为一级指标,主要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重要的方面。
    5.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包括指标体系的设计质量和应用质量两个方面。设计质量指的是指标体系的标准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全面、结构是否合理,应用质量指的是评价者对指标体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以及执行情况。设计质量依赖于评价目的的明确、评价原则的执行和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特点的把握,指标体系必须经过反复的论证、调研,广泛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经过多次实践、修改,才能使之更加科学、完善。应用质量除了受对评价指标的认识、执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参与程度和责任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为获得评价结果而提供的信息上,体现在评价者使用的效能上,体现在是否能够为评价对象做出准确、合理的价值判断而提供充分的依据,体现在评价是否对评价对象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因此,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应用程度的有效性可以做为指标体系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可以通过评价结论的可信度、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评价指标的可区别性进行检验。
    三、教学评价的参与人员
    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是以系(部)、教研室、教师的教学为对象,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可行的评价办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学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之后,根据结果作出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因此,教学评价既是一种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而参与评价的人员由于各自代表的身份不同,“角色”也不同,所以,又可以看作是从不同角度参与的全方位评价。以系(部)为例,在学院组织的系(部)教学评价中,系(部)作为被评价者接受学院的评价,在评价工作中除自我评价之外,主要接受他评,而在系(部)组织的教学评价中,则应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在对教研室、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中进行具体的组织和评价。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的参与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类:
    1.视导组评价
    视导组是学院、系(部)为了检查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评价而专门组成的评价工作专门班子。对学院来说视导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由学院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教务处、高教研究所根据视导工作要求推荐聘任的院内专家组成.必要时也可以聘请院外有关专家参与。进行教学评价时.分成若干组或不分组开展评价工作。学院视导组主要负责对系(部)教学工作的评价,根据需要也可抽样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教研室评价或教师评价,也可以开展与评价相关的调研活动。
    对系(部)来说,一般可成立视导组.由系 (部)主任、书记、教务科、教研室主任和有关教师、专家组成。系(部)视导组负责对各教研室、学科、教师的具体评价。
    有的院校把院校级领导单列为评价的参与类别,对其评价结果单独赋予权重计人总分,这种做法有待商榷,原因有二:其一,院校级领导参与教学评价的人数有限;其二,领导工作繁忙,难以参加全程、全部评价对象的教学评价.如果只是部分参与,则其评价结果的使用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可行的办法是,领导参与评价,作为视导组的成员之一,其评价结果可纳入视导组的评价结果之中。
   
学海网
 2.同行评价
    同行是在层次和类别上相同或相近的同类群体,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应该区别不大。在教学评价中,由于是同行,互相熟悉,相互了解.在规范的评价操作中,能够为全面地进行评价提供有价值的评判依据。同行评价也称为学科内部评价,适用于学科、教研室、系(部)范围以内的评价。除了日常工作的一般了解,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教学竞赛等活动都可以为同行评价提供评价的依据。在对系(部)、教研室进行评价时,其同级的系(部)、教研室虽然是“同行”的范畴,同属一个学校或系(部).但由于各自工作的独立性,彼此了解程度有限.不能全面准确地予以评价,因此不宜作为评价的参与者。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身主持的评价,即系 (部)、教研室、教师根据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所进行的自我总结、自我诊断、自我评价。学院对系 (部)进行评价时,系(部)要进行自我评价,系 (部)对教研室、教师进行评价时,教研室、教师也要进行自我评价。
    4.学生评价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体.系 (部)、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学生是最直接、最可靠的验证者。对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效果的实用性等方面,他们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验而给予相.应的评价。此外,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反馈教学质量也是一条重要的评价渠道。学生参与评价,增强了被评部门和教师的责任感,也为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了评价依据。
    四、教学评价的实施
    1.评价的组织机构
    学院教学评价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视导委员会(有的院校称为督导室或教学督导组等),系(部)教学评价的组织机构为系(部)教学视导组(督导组),均为教学评价的常设机构.分别负责各自的日常教学评价工作。
    视导委员会(视导组)的成员应由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在教师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志担任。应赋予视导机构相应的职权,规定应尽的职责,制定教学评价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评价活动.及时进行与评价有关的组织、协调、反馈、指导工作。
    2.评价的前期工作
    包括宣传与教育工作和评价指标体系学习与领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学习和领会,既是评价的前期工作,也是评价的主体工作。
    3.评价资料的准备
    (1)评价表格。由评价的组织者准备评价用的各种调查表格和评价表格。为了便于汇总计算.有的表格可印制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机读卡。
    (2)受检资料。由被评价的部门或个人按照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准备的受检资料、自评报告和有关说明。
    (3)相关资料。教务处、系(部)等部门平时教学管理中积累的与评价相关的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
    (4)学生成绩。学生成绩包括课程考试(期中、期末)成绩、课堂吸收率、实验操作成绩、职业技能证书、职业岗位证书、外语及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等多种。学生成绩可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评价选取相应的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之一。课程考试成绩应作到教考分离,计算平均成绩,赋予相应权重,使评价客观、可信。课堂吸收率可现场命题测试。
    4.评价方法
(1)频数与时间安排。教学评价是一种经常性、连续性的工作,既要作到每学年、每学期坚持,也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作到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学院评价与系(部)评价相结合,院内评价与院外评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组织的评价)相结合。一般来说,学院对系(部)的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宜每年(或学年)进行一次;抽样评价 (如期中视导评价)宜每学期一次;系(部)对教研室、教师的评价宜每学期一次;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按周期每1—2年评价一次;优质课评价、教案评价、课件评价可随机、专项开展。
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宜在期中前后进行,过早进行评价价值不大,过晚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
    (2)计划性与即时性。学院和系(部)要把教学评价列入学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之中,统筹安排。进行评价之前,通过文件或会议发出通知.提出要求,便于被评价者作好有关准备,保证评价的顺利开展。具体评价之前,有必要进行该评价项目简短的介绍、说明,使评价的参与者进一步明确评价方法和要求,保证评价信息的全面、真实、客观、有效。一般要求评价当场完成,当场收“卷”(表),及时汇总、计算,必要时及时复查或重新评价。对于文字性的意见、建议应另行汇总、记载。所有表格、数据和资料应妥善收存、分类保管。
    (3)因数与权重:
    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因数包括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视导组评价四个方面,权重分别为1:1:4:4;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综合评价.由于学生不熟悉教师的其它方面情况,因此其评价因数只需包括自评、同行(主要是教研室)评价、视导组(主要是系、部)评价三个方面,权重分别为 2:3:5。
    ②学院对系(部)、系(部)对教研室的评价.因“同行”、学生对较多的评价项目情况不甚了解,其因数只有自评、视导组两个方面.权重分别为2:8。
    ③优质课评价等选拔性评价只须视导组(或专家组)进行评价,无须进行权重分配。
    ④指标体系中设有A、B、C、D四级评分等级的,其分值为:A=1.0,B=0.8,C=0.6,D=0.4。
    ⑤评分等级。根据定量评分的结果,进行定性评价。90分及其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 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5.评价结果的处理
     一项教学评价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应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并作好评价结果的“转化”工作,使评价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①质量分析。教学评价之后,要对评价所取得的资料和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评价反馈和质量控制的依据。质量分析包括状态分析、因果分析两种类型,前者是对质量现有状态的分析判断,具有描述的性质,后者是对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推断的性质。
    ②及时反馈。通过文件、会议、个别反馈等形式,采用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及时将教学评价的总体情况和个别情况进行反馈,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明确评价结果,使全体人员受到教育。
    ③表彰先进。对评价结果优秀者.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彰或给予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如记入业务档案、与晋升晋级挂钩、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等等。表彰应言之有物,应找出其先进之处,作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④帮助指导。对评价成绩较低的被评价部门或个人,可以通过个别交换意见的形式,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症结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整改的具体措施。对不合格的部门或个人,应严肃提出限期整改、提高的要求,必要时采取其它调整措施。
    ⑤举一反三。对于评价中发现的个别或者共性的问题,汇总的意见、建议,属于学院、系(部)应该改进工作,无论是学院或是系(部),都要认真地反思,依据现状和动态,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工作的措施,提出质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中的误差及对策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学评价往往受到一些偏见的干扰而产生误差,这些误差干扰了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使评价结果不准确、不客观、不公正、不真实,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挫伤了被评价者的积极性,造成学校的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和评价者的高度重视。
    教学评价中常见的误差有以下几种表现:
    1.平均等级误差。是指评价者在平均主义、好人主义或嫉妒心理的影响下,在评价中对优者严、劣者松,缩小差别,拉平等级的倾向。
    2.晕轮效应误差。是由于先人为主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的以偏概全现象。只强调被评价者的某一表现或品质,而忽视、掩盖了其它方面,因此出现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压百俊”的现象。
    3.首因效应误差。只注意原有的第一印象而忽视以后的或近期的表现,以老眼光看人,最初印象好就什么都好,或者最初印象坏就什么都不好。
    4.近因效应误差。表现刚好与“首因效应误差“相反,即只根据近期表现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原有的、前期的表现。
    5.系统偏见误差。表现有以下几种:①某个部门对评价标准的掌握偏严或偏松而使评价结果偏低或偏高;②对某一个被评部门或个人评价时标准掌握的偏严或偏松;③有的时候标准偏严,有的时候标准又偏松,对各被评者之间宽严不一。
    6.水平误差。由于评价者思想境界、知识面、能力水平等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产生的不正确的判断。
    此外,心理暗示、从众心理、趋附心理、参照效应以及情绪、兴趣、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可成为干扰因素,而使教学评价产生误差。
    评价误差的影响是可能客观存在的,评价的组织者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要消除误差的影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聘思想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能力强、能够秉公办事的人员担任视导组成员;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导组成员和参加评价的其他人员都要加强责任心,不以貌取人.不以个人好恶评价,端正评价态度,以对他人、对学校负责的精神作好评价;第三,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完善,合理地分配权重,使评价标准实用、可行;第四,参加评价的师生都要明确评价的要求,按照评价的原则,全面、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第五,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掌握被评价者的真实情况和材料;第六,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注意平时的资料积累,既要看评时的情况和资料,也要看平时的表现。
    六、其它注意事项
    1.在指标体系中,评价的项目不能过多,过多不仅使统计工作繁琐,评价者也不容易掌握,还会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但是,如果评价项目过少,又容易产生片面性,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和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2.公共课教师和跨系上课的教师,应由所在系(部)组织评价,兼职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归口评价。
    3.优秀名额一般应在被评价部门和个人总量的30%以内,如超过30%,可采取从高分到低分选取的办法。
4.有一般教学事故的部门或个人,评价等级应在合格及其以下,有重大教学事故的部门或个人,评价等级应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1]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ML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36
[2]盐城卫校教研科研室.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医教与临床,2001,5(2):15-17.
[3]刘海立.浅谈教师评价中的常见误差及对策[J],中等医学教育,2000,18(6):55-56
[4]仲耀黎.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学质量评估[J],教育与职业, 2001,(8):31—3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