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解放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论解放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日期: 2008-10-12 15:20:08 浏览: 9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白英秀

内容提要
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可以说:解放思想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并成为造就这个时代一切辉煌的“精神法宝”。 邓小平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发起者。我们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形成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在邓小平同志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归纳、学习和掌握解放思想的精神本质,养成良好的解放思想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第一,解放思想是人们的一种勇于进取和敢于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必须有大无畏的胆识,要敢字当头。
第二,解放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就是务实。
第三,解放思想作为人们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它要求是科学的。
第四,要开拓创新。
第五,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思想要不断的解放,观念要不断的更新。
第六,对一个政党﹑国家﹑民族来说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这一历史性飞跃取得两大成果:一是产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这个理论在党的十{学}七{海}大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总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就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成功的实践升华正确的理论的过程。而正确理论的创立、发展并得以指导实践正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动力的。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可以说:解放思想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并成为造就这个时代一切辉煌的“精神法宝”。
解放思想是人们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精神法宝 ”。党的十{学}七{海}大统筹规划,部署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和艰巨任务。要想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既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更要保持解放思想的活力。我们要解放思想,就应该下一番苦功掌握解放思想的精神本质,养成良好的解放思想的精神状态。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理论的创立,事业的开创,都得益于解放思想,都起于解放思想。邓小平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发起者,也是关于解放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我们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形成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在邓小平同志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归纳、学习和掌握解放思想的精神本质,养成良好的解放思想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第一,解放思想是人们的一种勇于进取和敢于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必须有大无畏的胆识,要敢字当头。首先,解放思想要勇于突破和敢于突破思想认识上的禁区。这是敢字当头的重要表现。我们都知道,“文革”结束不久的1978年,在“文革”中形成的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双重思维惯性驱动之下,“两个凡是”是何等的庞然大物——前有毛泽东同志的高大形象,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爱戴之情甚至是崇拜的激情;后有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提出和坚持。要突破“两个凡是”,谈何容易!突破“两个凡是”,首先要完整准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科学地界定毛泽东思想。这本身就是非常艰巨的思想理论工程,既要科学、完整、准确,又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稍有不慎,其后果是很难想象的。突破“两个凡是”,还要突破复辟资本主义,变成修正主义的思想禁区(当时大部分人认为否定“两个凡是”就是否定毛主席,就是修正主义,就是复辟资本主义)。邓小平以大无畏的巨人胆识,以实事求是的品格,向禁区挑战,思前人之未思,想前人之未想,说前人之未说(或未敢说)之语,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口号,开启了突破“两个凡是”的先河。邓小平热情支持和正确引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彻底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为进一步突破极左路线的禁锢、制定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敢字当头还表现在勇于和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否定和批判落后、消极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否定传统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否定传统首先要否定自我,批判传统首先要进行自我批判。邓小平在总结了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之后,深刻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清醒的。”这一反思性的论述为我们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建立新的、科学的实践的社会主义观念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及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它适合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计划经济体制是我们的传统。但是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扬弃它,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有代价的,但又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前进。
第二,解放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就是务实。务实,才能使解放思想有了根本,有了明确目标和广阔天地。要务实,首先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是解放思想的典范,更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实事求是的典范。邓小平理论的“实事求是”是什么呢?“实事”就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心论,人民利益价值论,共同富裕战略论,综合国力发展论;“求”就是改革开放动力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利益,达到共同富裕,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这是全局意义上的最高层次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还有具体的中低层次的实事求是。如经济体制改革中,“实事”就是原来的高度集中的、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就是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的、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求”就是改革的步骤、方法、原则等。要务实还表现在实践中。实践是解放思想之源。没有丰富的实践,就没有解放思想的内容和成果。同时,解放思想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和升华。这一点在邓小平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极为明显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突破“两个凡是”、拨乱反正为中心而展开的。因为突破“两个凡是”、拨乱反正是当时实践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路线、方向、道路问题的。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既突破了“两个凡是”,也为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逐步深入和全方位展开,邓小平解放思想的力度逐渐加大,邓小平理论也随之深入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后,实践要求明确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并依据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时,邓小平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科学作出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著名论段。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到1992年,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强烈要求从理论上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界定判断标准之时,邓小平解放思想,发表了“南巡讲话”。“南巡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清楚界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没有指导改革开放的过程,没有实践的具体要求,邓小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一下子就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更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些既是解放思想的成功,更是伟大实践的成功。实践不仅是解放思想之源,而且是解放思想的落脚点。解放思想要为实践服务。没有实践意义的,不为实践服务的所谓“解放思想”是空洞的胡思乱想。
第三,解放思想作为人们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它要求是科学的。解放思想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人们具备的文化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人们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解放思想的态度、广度和深度。邓小平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如果没有高深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理论驾驭能力,就不可能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也不可能指导改革开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一句话,没有高深的文化素质就不能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取得认识上、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取得实践上的重大成就。解放思想的科学性还表现在科学地分析研究事物,把握事物,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上。事物是由矛盾组成的,把握事物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既要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性、统一性,更要把握共维性。这样才能正确地把自己的力量施于矛盾着的事物,正确地合目的地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就是一个事物,它是由矛盾组成的,既有基本矛盾,又有主要矛盾,还有其它矛盾;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每个矛盾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的大小都各不相同。没有科学的认识及研究的方法,就很难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这一事物,更难驾驭这一事物。正是在这些问题上邓小平科学地把握这一事物的矛盾实质,提出了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的解决诸多矛盾的根本方法。因为,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这一事物诸多矛盾的共维,不解决生产力问题就不可能解决诸多矛盾,也就办不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何事情。所以,一方面要改革生产关系体系,使之适合生产力发展现状,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力体系,如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发展生产力。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向前发展。
第四,要开拓创新。所谓开拓创新,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解放思想就是为了开创工作新局面,开拓前进的。我们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主要的表现在开拓创新上,没有开拓创新的所谓“解放思想”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开拓创新为解放思想开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引起解放思想的深入和升华。要说分析研究问题不易,那么解决实际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更是不易。1978年邓小平以开拓创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为其精神动力,纠正“左倾”错误,实现了新时期的第一个重大转变,就是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转变解决了全党全国人民“做什么”的重大课题。“做什么”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搞好经济建设。1992年邓小平以突破“新凡是论(姓氏争论)”、深化改革为契机,实现了新时期的第二个重大转变,就是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上来。这一转变解决了全党全国人民“怎样做”的重大课题。“怎样做”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平台,遵重价值规律,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两次转变完整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新局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开拓创新的光辉典范。
第五,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思想要不断的解放,观念要不断的更新。解放思想要持久和彻底。有的人在一些问题上解放思想,而在另一些问题上思想僵化;有的人在一个时期解放思想,在另一个时期思想僵化。这些都是解放思想不彻底不持久之故。在我党的历史上,有许多犯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人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解放思想不彻底,没有持久性。历史是发展的,客观事物、主观境界都在变化着。对发展变化的事物要跟踪把握,加以认识,就要有动态的观念,就要长期坚持解放思想。否则,既很难把握事物,更难驾驭事物。历史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解放思想的无止境。这就要求我们永保解放思想的活力,要时时刻刻处在积极进取的状态之中。无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还是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人,如果不时时刻刻处在解放思想的精神状态之中,所从事的事业(工作)就要停滞,就要失败,最后必将失去生命力而被历史所淘汰。从我们党的历史上看,从我国的历史上看都是如此:当解放思想深刻、彻底之时,正是事业发展、节节胜利之时;当思想僵化之时也正是事业停滞、工作失误、挫折和失败接踵而至之时。我们应当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
第六,对一个政党﹑国家﹑民族来说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大的解放思想来看,解放思想必须与统一思想相结合,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思想。1978年的解放思想主要是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突破“极左”路线的思维方式,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统一到改革开放上来。正是在解放思想基础上的统一思想,才形成全党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 掀起的又一次解放思想,冲破了人们许多传统思想禁区,突破了首先问姓“社”还是姓“资”的思维方式,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统一到“社会主义本质”上来,统一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上来。这一次统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十{学}七{海}大报告语)。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一次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这一次解放思想突破人们“公”“私”观念的禁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上来,统一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上来,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和谐发展,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健康改组,给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指明了前进方向。没有解放思想不行,不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结合起来更不行。解放思想是基础,统一思想才变成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发展,才能前进。这是一条真理。然而,解放思想并不容易。不容易,并不是说不能。要解放思想就应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解放思想的精神实质。否则所谓的“解放思想”会变成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对事业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同时,一个时期的解放思想必定围绕某个中心问题而展开,也必定有一个突破的关键点。要解放思想,要开拓前进,就要了解把握所围绕的中心问题,明确其突破的关键点。这样,才能使解放思想有其根本,有的放矢;才会使解放思想结出丰硕之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