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麻省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培训综述及启示

麻省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培训综述及启示

日期: 2009-1-1 11:31:32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建斌

    摘要: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培训项目涵盖了科学、工程和管理三大领域。MIT培训的理念是紧密联系现实、传播前沿知识、强调实用技能、开展高端培训。MIT不设全校性的专门管理机构.由各学院及培训机构自主管理,但培训项目“形散而神不散”。MIT培训规模始终保持适中,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注重与产业界合作,充分占领培训市场。其对我国高校开展培训工作的启示在于,紧密联系教学与科研并为现实服务,抓住特色服务项目,掌握好培训规模,培训活动不唯学历、文凭、证书等。

学海网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社会;高端培训;适度规模;准入制度
   
 
    麻省理工学院(MIT)于1861年仓,j建于美国波士顿。经历了140多年的发展,MIT如今已成为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高等学府,被公认为与牛津、剑桥、哈佛等老牌大学齐名、以理工科为主、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MIT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个方面都卓有成就,依托其强大的教学与科研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MIT概况及培训工作的定位与理念
    (一)MIT概况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5年有900多名教师,1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由建筑与规划学院(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工学院(Engineering)、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Sloan管理学院(Management)和自然科学学院(Science)组成,这5个学院共可以授予33种学位。此外,MIT有一个Whitaker卫生科学与技术学院 (Whitaker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 n010gy)。  ①
    与我国的许多合并后的“巨型大学”相比,MIT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其在各个学科上突出的综合实力及学院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麻省理工不但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人才,并产生了众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学校聘请的教授中有93位任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9位是国家科学院的成员,209位是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成员;有16名已故或健在的教师荣获国家科学勋章,11位在职教授曾被授予过诺贝尔奖,在其历史上共有55位校友和教授曾获此殊荣。②根据200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dd Report),MIT的工学和研究生教育均排名美国第一。MIT的实例说明,大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不必然与其规模成正比,MIT的适中规模为培养高级人才和尖端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MIT培训工作的定位
    MIT声称,其首要使命是教学和科研,同时有一条指导原则,即教学和科研要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MIT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正是遵循了教学与科研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原则。
    在麻省理工的主页上可以看到,其招生录取工作 (Admission)分为3个层次,即本科生(Undergraduate)招录、研究生(Graduate)招录和职业高级培训 (Professional)招录。其中,“Professional”实际上就是一种继续职业教育培训,目的是促进受培训者在领导力(1eadership)、实务(practice)和创新(innovation)等方面获得提高。MIT将职业高级培训放到与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录取相同的位置,说明培训工作在MIT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职业培训工作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raining)被MIT视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发现,MIT对培训工作的定位很简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培训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让职业人士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同时,要让MIT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用 MIT的前沿知识和教学科研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MIT培训工作的理念
    正如麻省理工高级培训学院(MIT's Professional Institute)③所提出的,MIT的培训要成为高端性、实用性培训,使MIT教学科研者的同行们能够接触到麻省理工最新的成果,同时要使企业界的执行官、经理及其他实务工作者获得重要的前沿知识和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技能。麻省理工培训工作的理念可以概括为:
    1.紧密联系现实,服务国家、社会
    把为社会的利益而发现和应用知识作为自身的中心使命,广泛与工业界和政府机构开展合作,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培训活动,将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回馈于社会。
    2.传播前沿知识,开展高端培训
    培训项目大都属于高端科学与技术类,面向社会培训的层次也较高,培训者通常需要提出申请,符合一定的资格才能够参加相应的培训。
    3.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用技能
    教学和科研遵循了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学院的创始人威廉?巴敦?罗杰斯(William Barton Rogers)认为,学习者将从趋向于有用目标的动力中获益。MIT的培训试图使得受培训者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对实际工作有用的技能。
    二、MIT培训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MIT培训工作的历史
    随着杜威实用主义的推广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传播,美国的教育走出了纯粹象牙塔的束缚,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活动本身开始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和各产业。“培训、培训、再培训,全面重新安排劳动力”已成为社会趋势,培训可以算是美国“第二次浪潮”中较大的产业之一。
    MIT作为新型的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没有像牛津、哈佛这样的老牌大学一样受到诸多传统的束缚,在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到美国的培训浪潮中来。早在1960年左右,MIT的工学院就推出了一个名为“Advanced Study Program(ASP)”的培训项目,即高级研修项目。该培训项目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旨在为职业人士(professionals)提供他们所需的深度强化课程。ASP将个体的教育需求、组织团体的具体要求和麻省理工的大量教育资源相结合,使得职业人士能在MIT获得强化的终身教育机会。
    另外,MIT的培训大都与学历和学位脱钩,但有少数长期进修项目(如ASP高级进修项目)包含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并可根据申请给予进修者学分。
    (二)MIT培训工作的现状
    1.培训的管理与运行
    作为一所私立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和框架体系与我国高校有很大不同。就培训工作而言,麻省理工学院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各学院和其他教研机构有相对独立的培训权利。一是因为MIT的培训规模适中,培训活动开展有序,无须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来统一规划管理;二是因为有很多院系或科研中心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上,这两项活动已有足够的经费,因而没有投入到培训活动中去。
    然而,为了便于推广培训项目,MIT没有一个高级培训学院(Professional Institute)。该学院并没有列在MIT的院系设置组织框架表上,即高级培训学院并不平行于其他5个分院,而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学院,其目的是将各院系分散的培训资源整合,便于推广,也便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培训方面的合作。而对于那些开展培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身品牌的院系,则不把其培训项目纳入高级培训学院,而是让其自主开展、自主管理。
    高级培训学院是MIT员工锐意革新的产物,其宗旨是让处在产业界前线的同行接触到麻省理工最新的知识,同时通过将职业人士融人强化学习的环境中来,从而使他们有机会获得重要的信息,以更好地推进其事业、提升其公司水平并对世界产生重要作用。高级培训学院主要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以内,学院一般利用暑期集中开展短期培训活动,这既使学校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也避免了培训工作与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发生冲突。
    在管理和操作上,MIT的培训实行“准入制度”,即培训像本科和研究生录取一样,首先需要通过学员的申请,高级培训学院有权选择认为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来参加培训,其目的在于保证每个培训项目的高标准,这也是对培训学员负责,学员确实能从该培训中受益。
    MIT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就全校而言,充分体现了权力下放、自主管理的特点;颇具特色的高级培训学院则起到了整合、协调培训资源的作用,负责培训学院内部各培训项目的管理工作。MIT始终将自身定位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各院系自然并不会趋之若鹜地抢占培训市场、大肆开展培训项目,这也使得MIT培训工作的管理并不复杂。
    2.培训的规模与涉及领域
    如前所述,MIT的培训规模适中,注重培训项目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在:并非所有院系、机构都开展培训项目,举办培训活动的主要单位为工学院、 Sloan管理学院、高级培训学院及几个中心和论坛机构;培训的项目种类相对专一,主要涉及学校具有较强专业学科背景和教学科研优势的课程,如工程类、管理类等,但同一门类的培训项目分类较细,体现了培训项目的纵深发展;培训点有限,MIT并不让“麻省理工”这一品牌满天飞,也不广泛设立培训分支机构或培训点,几乎所有的培训项目都集中在 MIT校园内开展。无论是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方面,还是在培训方面,绝不只看规模,保持一个适中的培训规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打造精品高端培训课程是MIT,所追求的。
    MIT培训活动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与学校特色和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高端项目,高级培训学院2005年夏季短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为:应用纳米技术;生化与制药技术;数据模型及分析;市场营销;能源与环境;IT与通讯;激光及光学;机械工程与设计;摄影与影视;物理与天文学;系统建筑与设计;交通系统。
学海网
    3.MIT培训工作的特点
    从培训活动的管理来看,培训管理模式为分散型自主管理。MIT不存在一个全校性的培训管理机构,各院系及其他单位依据自身专业背景和特点开设培训项目,自主管理。
    从培训活动的运行来看,各单位的项目“形散而神不散”。各院系单位的培训项目的运行虽然分散独立,但是涉及课程内容交融的项目则充分体现了院系单位间的合作精神,Sloan管理学院和工学院的合作培训项目就是一个典型。
    MIT的培训体现出学院特色。MIT有着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背景,所以其培训项目往往与工程技术挂钩,即便是属于文科类培训,MIT也打出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旗号,如MIT为科技方面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专门培训,为制造业的管理者提供专业管理培训,等等。
    从培训的形式上来看,MIT的培训形式多样,包括面授课程、专题研讨班、参观考察、调研等。
    MIT培训的定位为高端、精品培训,同时强调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MIT还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充分占领培训市场,如通过招纳会员企业和设立会员,MIT获得了产业界的长期资金支持,也抓住了这些会员企业中的培训生源。
    4.培训对学校的作用
    首先,比起获得的培训收益来,MIT更看中的是通过开展面向职业人士的高级培训项目,使得MIT的知识和成果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培训为麻省理工带来的不仅仅是若干美元的收入,还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MIT的社会声誉。
    其次,在培训的过程中,MIT寻找到现实世界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从而使教学和科研的调整更能够符合现实,培训工作促进了MIT,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最后,MIT通过培训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支持。通过面向产业界职业人士的培训,MIT事实上扩大了自己的校友规模,吸纳若干的培训会员企业也为在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础。
    (三)MIT培训工作的未来
    MIT的培训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MIT并没有扩展其培训规模的动向,其培训将始终坚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各院系单位的独立性、自主性,适度开展有利于学科建设、增强与产业界联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端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机制的逐渐形成,MIT的培训将会更多地从满足社会职业人士终身学习的要求和提高个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开展具有个性化和职业化色彩的培训,同时跨学科的培训项目和针对性强的细化培训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三、社会对MIT培训工作的评价
    高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MIT在教学、科研和职业教育培训三者之间实现了平衡,社会给予了MIT的培训项目高度的评价。
    (一)MIT的培训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直接应用性(Directly applicable)
    一位公司的副研究员参加了MIT的《纳米构造流体在材料、化学、生物和制药技术上的应用》这一课程后表示:“我所在的公司正在搞一项全新的纳米颗粒研究项目并将其作为一个技术平台,MIT的培训课程对我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应用性。课程解决了很多我要负责攻克的问题。”
    (二)参加MIT的培训课程是有用的投资(Useful investment)
    一位来自Tripler军医中心精神分析研究室的研究主任学完MIT的《抗击生物恐怖主义——组织的回应》课程后认为:“我参加这次培训课程获得了一段很不错的经历,这是在时间上的有用投资。我从 MIT所获信息的质量达到了我的期望值。教师也是很令人满意的。”
    (三)通过继续教育使个体更好地应对职场、工作的转换(Changed jobs)
    一位来自IRL生物制药公司的技术领域管理者参加了MIT的《发酵技术》课程后指出:“课程从总体上增加了我在发酵技术方面的知识。我最近换了工作,某些方面是我不熟悉的,培训课程在帮助我更好地适应新工作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提高培训者的理
 论基础(Connect the fundamentals)
    一位高级测试工程师参加了《内燃发动机原理》课程后说:“我在发动机工业领域工作了8年之久,MIT的培训课程使我第一次做到了将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工作很好地联系起来。”
    四、启示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现了巨大的培训市场,于是诸多高校纷纷进入其中。通过对M1T培训工作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定好位,处理好培训工作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MIT作为研究型大学,将正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放在第一位,在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发展的领域才开展适度的培训活动,做到了培训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得益彰。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紧缺,高校开展培训活动要避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不能忽视培训可能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培训工作的定位要符合学校整体发展并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要掌握好培训的规模
    培训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有很多区别。培训市场中培训者的层次参差不齐,培训者对教育的要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培训领域也非常广阔。MIT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并不完全以培训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能盲目扩大培训规模,培训也不能涉足太多的培训领域。
    (三)高校必须抓住自身特点,办出富有高校特色的培训项目
    MIT的专长在于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其培训工作正是依托了专长领域的教学科研实力,从而开发出高质量、高品位的培训项目,形成了MIT的培训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市场中树立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四)培训活动的开展不唯学历、文凭和证书
    从MIT的诸多培训项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培训都不与文凭和证书挂钩。这既跟社会对待文凭和证书的整体态度有关,也与MIT的培训理念有关。至于培训认证,MIT并没有涉及,而是将其交由社会上的专业培训认证机构来从事。
    (五)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培训
MIT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成为一种传统,这在培训工作中也有体现。例如,MIT的房地产研究中心吸纳了众多的会员企业,会员企业每年要向MIT房地产研究中心缴纳会员费,从而支持了培训项目的研发和开展,而中心则根据会员企业的需求为受培训者量身开设培训项目。
 
[注  释]
①    麻省理工学院网页http://web.mit.edu,2005-09-22.
②    刘永刚.麻省理工学院[J].民办教育研究,2005, (2):105—106.
③"Professional Institute”按字面可直译为职业学院,但这容易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相混淆,笔者查阅"MIT Professional Institute"的课程后发现,该学院开设的课程为非学历的高级进修课程,所以将“Professional Institute”译为高级培训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美芬.美国职业技能培训考察[R]成都教育信息网,2004-1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