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日期: 2008-12-28 11:37:00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浩然 郭 沛 马巨

  【摘要】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目明显呈上升趋势,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文章阐述了探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影响两方面分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的五大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实现,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庞大。与此同时,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逐步形成了“贫困大学生群体”。

学海网
据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为20%,特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1]。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的困扰和自身心理障碍的影响,表现在性格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往往比较脆弱,成为受人关注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就业问题上,贫困生的弱势尤为明显。
      一、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就业是高校贫困生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直接途径之一,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大部分贫困生自身心理的长期“贫困”,种种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在面临就业时更显得情绪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信用问题甚至治安问题[2]。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造成了银行“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着一个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教育回报的希望,“新读书无用论”升温,“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的顺口溜。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全社会重知识、重人才的价值理念的形成,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呢?笔者根据从事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经验,试做以下分析。
  (一)外部环境
  1.目前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统计,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达到1400万人,与此同时,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人,加上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
  2.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家庭、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
  3.求职投入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制作简历费、邮递费、外部形象包装费、电话费、路费、食宿费、门票费等,往往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二)自身影响
  1.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就业心态不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出现,引发了紧张、压抑、焦躁的心理情绪,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
  2.综合素质欠缺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在学业上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一心只读专业书”,而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的不强,影响了自己全面的发展。
  3.职业功利取向导致就业范围受限。有些贫困学生家庭将供孩子上大学作为改变家庭状况的一种重要的实益性家庭投资。贫困大学生深受家庭影响,肩负着整个家庭兴衰荣辱的伟大使命,他们在就业时迫切希望通过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因此,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只选择大中城市收入高的单位,而对边远地区、小城市、基层、艰苦行业和低收入单位漠不关心,人为的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学海网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大学生就业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个人的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高等学校及其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成他们顺利就业。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各类学校为(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43页)了“抢生源、抓收入、扩地盘”,各类新专业纷纷上马,各种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开足马力加大招生,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迅猛上涨。但一段时间内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这样就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出现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所以,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适时的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要不仅仅把学生“招进来”,还要“培养好”,最后“送出去”。高校只有以务实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才能为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条件。
  (二)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手段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规范,制约机制也不健全,因而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欺诈受骗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构筑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
  首先,在物质方面,国家和各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尽力保障贫困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安心学习,同时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由于求职而产生的经济紧张问题。其次,在政策方面,国家和各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帮助贫困生就业的政策。国家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贫困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就业。最后,在心理方面,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培训,要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生活的挑战。
  (四)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途径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外,也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和特长等,用人单位通常认为具有社会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更快适应工作。[4]高校应当予以必要的重视,尽可能的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影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师资源,通过科学的测评系统,为学生的就业成才明确发展的方向;在班团干部、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学校团委学生会干部以及各社团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相同条件下应当尽量鼓励让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给予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改变偏理论的倾向,相应的增加实践性环节,如实验课、讨论课和见习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生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要给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一同努力,从制度、观念、技术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N].2004-03-01.
       [2]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 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10).
       [3]中国国家人才网.国家发改委等析2006年就业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参见https://www.newjobs.com.cn/city/dxs/newsmo.jsp?num=5914.
       [4]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