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35m预应力简支梁桥,共119页,26175字,附cad设计图纸。
第一章 工程概述 5
1.1设计题目 5
1.2 设计资料 5
1.3 桥梁设计的基本要求 5
1.3.1 使用上的要求: 5
1.3.2 经济上的要求: 5
1.3.3 结构和尺寸上的要求: 5
1.3.4 施工上的要求: 6
1.3.5美观上的要求: 6
第二章 方案比选 6
2.1桥位概述 6
2.2 方案一:预应力简支T梁结构 6
2.2.1预应力简支T梁结构(祥图见A3图)立面图 6
2.2.2 全桥主要尺寸 6
2.2.3预应力简之T梁结构特点: 7
2.2.4预应力简支T梁结构经济性 7
2.3 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桥梁 8
2.3 方案二:钢筋混凝土非预应力简支T梁桥 8
2.3.1钢筋混凝土桥立面图(详图见A3图) 8
2.3.2 全桥主要尺寸 8
2.3.3 钢筋混凝土简支桥梁的特点 8
2.3.4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经济性 9
2.4 方案确定 9
第三章 桥梁设计资料及上部构造布置 12
3.1设计资料 12
3.1.1 桥梁跨径及桥宽 12
3.1.2 设计荷载 12
3.1.3 环境 12
3.1.4 材料及工艺 12
3.1.5 设计要求 12
3.1.6 施工方法 12
3.1.7设计依据 13
3.1.8基本计算数据 13
3.2构造布置(上部结构) 14
3.2.1 横截面布置 14
3.2.2 横截面沿跨长的变化 19
3.2.3 横隔梁的设置 20
3.3构造布置图 见A3图纸 20
3.4 四个验算截面断面图 见A3图 20
第四章 主梁作用效应计算 21
4.1主梁编号 17
4.2 1号梁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21
4.2.1 永久作用集度 21
4.2.2永久作用 效应 22
4.3 可变作用效应计算(修正刚性横梁法) 23
4.3.1 冲击系数和车道折减系数 23
4.3.2计算主梁的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23
4.3.3 车道荷载的取值 27
4.3.4 计算可变作用效应 28
4.4 主梁作用效应组合 33
第五章 预应力钢束估算、布置 34
5.1预应力钢筋面积的估算 34
5.2预应力钢筋布置 35
5.3非预应力钢筋面积估算及布置 42
6.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主梁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43
6.1.1 孔道压浆前 43
6.1.3桥面、栏杆及人行道施工和运营阶段 44
6.2跨中截面面积、惯矩、静矩的计算 45
6.2.1截面面积及惯矩计算 46
6.2.2截面净矩计算 47
6.3 变化点截面面积和惯矩计算,静矩计算 48
6.3.1变化点面积惯矩计算 49
6.3.2 变化点截面静矩计算 50
6.4 支点截面面积及惯矩静矩计算 51
6.4.1 支点截面面积及惯矩计算 52
6.4.2 支点截面静矩计算 53
6.5四分点面积及惯矩静矩计算 55
6.5.1四分点面积及惯矩计算 55
6.5.2四分点静矩计算 56
6.6主梁截面几何特性汇总 57
第七章 钢束预应力损失计算 58
7.1 预应力钢束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59
7.2 由锚具变形、钢束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60
7.3 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 61
7.5 由钢束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62
7.6 混泥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63
7.7成桥后钢束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63
7.8预加应力计算 64
7.9钢束预应力损失汇总 69
第八章 截面承载力验算 72
8.1 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72
8.1.1 确定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73
8.1.2验算正载面承载力 74
8.1.3验算最小配筋率 74
8.2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75
8.2.1复核主梁载面尺寸 75
8.2.2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76
8.2.3计算斜截面水平投影长度C 76
8.2.4箍筋计算(斜截面) 77
8.2.5抗剪承载力计算(斜截面) 77
8.2.6抗弯承载力验算(斜截面) 79
8.2.7其它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79
第九章 抗裂验算 79
9.1正截面抗裂验算 79
9.2斜截面抗裂计算 80
第十章 应力计算 86
10.1持久状况正截面混凝土压应力验算 87
10.2持久状况预应力筋拉应力验算 89
10.3持久状况斜截面混凝土主压应力验算 91
10.4短暂状况预加应力阶段的应力验算 97
10.5短暂状况构件的吊装应力验算 99
第十一章 变形验算 101
11.1计算由预加力引起的跨中反拱度 101
11.2计算由荷载引起的跨中挠度 105
11.3结构刚度验算 106
11.4预挠度的设置 106
第十二章 局部承压计算 107
12.1局部承压区的截面尺寸验算 107
12.2局部抗压承载力验算 109
第十三章 横隔梁计算 110
13.1确定作用在跨中横隔梁上的可变作用 110
13.2跨中横隔梁的作用效应影响线 111
13.3截面作用效应计算 114
13.4截面配筋计算 115
第十四章 行车道板计算 117
14.1悬臂板荷载作用效应计算(考虑跨中边梁) 117
14.1.1永久作用 117
14.1.2可变作用 118
14.1.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效应基本组合 118
14.2连续板荷载作用效应计算(考虑跨中处) 118
14.2.1永久作用 119
14.2.2可变作用 121
14.2.3作用效应组合 123
14.3截面设计、配筋及承载力验算 123
设计资料
3.1.1 桥梁跨径及桥宽
标准跨径: (墩中心距离)
主梁全长:34.96m
计算跨径:34m
桥面净空:7m+2×1.5m
3.1.2 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人群荷载3.5KN/m2,结构重要性系数每侧的栏杆及人行道构件重量的作用力为2.5KN/m。
3.1.3 环境
桥址位于城市地区,跨河桥,Ⅰ类环境条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
3.1.4 材料及工艺
混凝土:主梁采用C50,栏杆及桥面铺装用C30
预应力钢筋:采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GZ-2004)中的15-2钢纹线,共用25根,配3束,
非预应力钢筋:HRB400级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直径d<12mm者,一律采用HRB335级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设计值。钢筋弹性横量均为。
3.1.5 设计要求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GZ-2004)要求,按A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此梁。
3.1.6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按后张法施工,工艺制作主梁,采用内径70mm,外径77mm的预埋波纹管和夹片锚具,钢纹线采用TD双作用千斤顶两端同时张拉,主梁安装就位后现浇500mm宽的湿接缝。最后施工在100mm的防水混凝土为铺水层(施工于桥面上),防水混凝土再铺30mm沥青混凝土。
3.1.7设计依据
(1)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简称《标准》
(2)交通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简称《桥规》
(3)交通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GZ-2004)简称《公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