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日期: 2010-3-13 0:57:22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罗厚湃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洋港中学:罗厚湃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笔者的做法与体会是:
   一、构建和谐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乐学——这是基础
   (1)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果敢地付之探索的行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的境界;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筑一个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2)转变“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课堂上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究新知的前台,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并暴露出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
   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更容易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3)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
   1、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2、利用教材,发掘激励因素。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把尺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量着量着就犯了难,剩下的不足一尺怎么表示?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开放教学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学——这是保障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 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实现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示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其积极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具体教师应做到三不: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帮助。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观察、操作、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供机会,全员参与。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要做好铺垫,在思维受阻时要注意启迪,提供适合各层次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十分宽松,优等生可以有条理地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在条理上可能稍差一些,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二来。
   (3)、合作学习,多向交流。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这是关键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教学”变成“助学或帮学”,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2)、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使学生敢说。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先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10后,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