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日期: 2006-12-28 7:52:41 浏览: 13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马红玲

【摘要】信息技术的环境和资源越来越丰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八个方面讲述了利作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不仅可以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论坛、远程教育等交互方式向全球范围内的网上专家、学者学习;学习材料不仅是单纯的文本,还有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电子书;不仅可以按照线性的顺序阅读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超媒体教材的阅读。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显得尤为关键。
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所以,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是否被高效率利用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是否得到了煅炼和培养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八种能力的培养,即运用信息工具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的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的信息素质。在这里,我想从以下八个方面说一下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一、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些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单纯的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其它学科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相关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能够调整教学观念,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提出问题,给出得到信息资料的途径,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煅炼,学生的信息素养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正确的信息工具及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其它各方面能力的前提。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信息技术硬件基本知识:包括微型计算系统的结构、组成、技术指标及配置,校园网的基本结构、使用程序。(2)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及熟练应用它。(3)多媒体处理软件:多媒体包括文字、音频、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4)Internet知识:包括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利用搜索引擎寻找信息,运用浏览器浏览信息,掌握信息发布工具发布信息。
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因为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不能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便成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个拥有良好自学能力的人,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学习,他们知道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并能在短时间里获取知识。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校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的机会。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有选择的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强,能够寓教于乐,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种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煅炼了其自学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互联网上,我们不仅可以搜索到我们需要的专业化网站,而且还可以提出问题,求得他人的帮助,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帮助和启发是必要的。
(3)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不得不去观察、去思考,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精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去联想,去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成信息能力
生成信息的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加强信息的积累并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阶段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开展讨论,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多积累信息,同时可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在生成信息的课堂中,教师面对的任务要比以往复杂的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又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各种生成状态,既关注学生在认知上的整体目标达成,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达到的能力发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良性形成,既做到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目标,又要做到“似散而聚”。
⑴生成信息不一定具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并非都具有探究的价值。有人说,教要教在学的疑惑处。套用这句话,在生成教学过程中可以说生成在学生的疑惑处。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疑惑,正是我们开展进一步探究的宝贵资源。这种疑惑,教师就必须组织学生探究讨论,拨正思维,认清道理,获得正确的认识。
⑵关注生成信息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的灵感与创造就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与挖掘,也许就永远消逝了,随着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冲动。如果不加以引导,则可能使学生养成想当然的随意性,如果“棒杀”则可能扼杀学生求异思维的萌芽,这就失去了教学的良好契机。只有引领学生超越开始的随意,才能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地激发与创生。
⑶生成信息带来了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氛围,细心地留意学生的神情变化,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心理需求。
五、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信息能力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这是教育的生命。
(1)巧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激发,就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习的强烈欲望和高度热情。
(2)活学活用,提高创造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才能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设计具有开发性、探索性、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不断去分析操作、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逐渐形成了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这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
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如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升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等。
七、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协作能力
(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
(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硬盘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八、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渐走进我们平常百姓的生活。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更在学习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开阔视野又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它的两面性。网络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广泛性特征而传播不良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的能力。面对这些,首先我认为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正确对待网络信息中出现的不健康的信息,自觉地将不正确的信息拒之门外;其次,我们还应该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将不健康的信息屏蔽于网络之外,使这些信息没有传播途径,从而净化我们共同的网络空间。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长期不懈地同网络犯罪分子做斗争,我们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免疫能力,成为一名新世纪合格的网络型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旧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改的需要,为了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开始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及其资源,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取得初步的效果。愿素质教育之花越开越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