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职技高师队伍建设,突出职教特色

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职技高师队伍建设,突出职教特色

日期: 2010-2-25 21:42:28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河南南阳市高级技工学校——教务科 吴恒艺

[摘要]21世纪做为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劳动生产大军,大部分将会出自于高职高技院校,为了能使这批生产第一线的社会技术劳动大军炉火纯青,需加强职技高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学模式突出职教特色,以适应本世纪经济的多元化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师资队伍 职教特色 教育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课题,也是学校工作一项永远的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此也有相联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不断深入。目前我国中等职技高师队伍的现状与21世纪职业教育特点很不适应,存在着诸多的新问题,概括表现为“观念不新,后备不足,结构不优”等缺陷,因此当前急需调整教与学的模式,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线的应用型,工艺型,操作型,经营型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职教特色是当务之计。以下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思。
   一,更新教育观念,夯实先导工程
   具有一支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化教育观念,哪怕拥有现代科技的教学设备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也不可能培养造就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优秀职业人才,更不可能创造出21世纪职业教育的辉煌。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当前首先需要转变的观念有三个。
   第一,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是与单纯追求考试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的。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特征的教育。加强中专的素质教育,是提高中专教育质量,办出中专特色,发展中专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中专教师应认真学习有关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理论,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深刻认识中专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定要克服“中专教育没有升学率,它不是应试教育,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模糊观念,在思想认识和 教学实践上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中专教育的羁绊。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中专教育的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区别于基础教育,中专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劳动力或人才市场,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千百万高素质的劳动人才和专门人才,在全面提高中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
   另一方面,我们在反思和摒弃“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过错,素质考试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在于它反映了以应付考试为直接目的的教育观念。考试是古今中外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评价学生学业情况的工具,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键是如何利用它。素质教育不是不讲学习成绩和及格率,而是不把单纯追求高分作为唯一目标,教师应该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水到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获取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第二,“能力本位”观念。“能力本位”观念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观念,它是与“学科本位”观念相对应的。中专学校传统的“三段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课程构建,以及中专教材编写和授课计划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正是“学科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反映。着眼于21世纪中专教育的发展,随着“能力体位”观念的确立,中专学校应从单纯的劳动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的基础上,用先进的“模块式”教学方式去取代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式。为了保证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教师应着眼课程教学的能力点,精心优化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学校应加强能力考核,实行“多证制”教学,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拥有一张毕业文凭,几本技能证书,为学生谋求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职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的主义思想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短视行为,不要局限于企业或学生眼前需要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要按教学规律办事,从学生较长时期的发展着想,既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兼顾发展后劲的培养。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即指教学改革,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管理的重点或中心围绕学生来做的观念(亦称“教学型”观念)相对应的。小孩学步的实例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观念有一定的启示:父母在前牵着小孩儿的手引导学步,生怕孩子摔跤和走错方向,这种完全被动的学步方式类似于“教学型”;另一方法是放手让小孩儿在前面走,父母在后照顾左右,或在前面摆放玩具诱导孩子的兴趣和方向,这种主动的学步方式类似于“学教型”。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注重教的科学性,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以鼓励为主,杜绝教师忌语,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其次,在发挥教师“导演”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员”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去主动地学习,创造性的“表演”,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疏导和指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总之,有了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才能有教师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注重后备培养 坚固基础工程
   具有一支朝气蓬勃、师德高尚、勇于进取的优秀青年师资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充满生机,拥有美好明天的希望所在。
   我省教育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职业中专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六成,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从非师范的大专院校分配而来的,这与前些年职业中专师资的本科学历达标率不够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总本而言,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业务素质是好的,他们热爱职业教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虚心好学、勇于进取,这是主流。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面向新世纪,不断深化改革,力图冲击低谷摆脱困境时,青年教师所表现出的某些不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青年教师的素质发展不平衡,他们平等竞争,希望成才的意识较强,但价值取向往往发生偏差,在责任感、纪律性、治学态度、师德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第二,大部分青年教师投入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对职业教育特点的认识,,这已成为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障碍。
   第三,多数职业中专学校缺乏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中出现了部分学科的师资断层和后备乏人的现象。
   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多种途径,尽快造就一支能够担负起21世纪职业教育的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队伍。需采取的措施是:
   第一,营造政策环境,加大投放力度。学校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学历未达标的表年教师采用自修的形式争取短期达标;在注重青年教师群体素质提高的同时,遴选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的高职教育作好人才库的准备;与相关的本科院校建立起较为固定的联系,选送教师参加短期培训,促进知识更新,以适当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需要。
   第二,建立固定基地,强化专业实践。参加专业实践是职业中专过去培养师资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大大地削弱了。针对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实际,学校应与部门企业建立固定的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轮流到对口的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或顶岗工作。建立教师专业实践档案,并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
   第三,完善管理机制,苦练教学内功。通过教育改革的深入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青年教师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教学督导和业绩考核,择优录用,破格晋升。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让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培养青年教师,发动、鼓励有高尚师德和精湛教艺的中老年教师有重点地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以促进青年教师的责任心、师德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全面提高。
   三,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能力工程
   具有一支业务熟练、技能过硬、一专多能的专业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特需,培养学生特长,办出学校特色的根本保证。
   随着老一辈专业课教师的相继离任,职业中专学校中同时具有教师职务和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是目前师资队伍中除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结构不合理。
   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是中等职业教育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专业设置和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在目前中专教育暂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这类结构的改善不能单靠引进师资或扩大队伍的办法来解决,而应该主要着眼于内部挖潜,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改行讲授紧缺学科的课程,提倡一专多能,以缓解某些学科教师短缺和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要求讲师以上任职资格的教师必须具备2~3门跨度较大课程的开课能力,在学校确定的新课目录范围内,采取个人申报、统筹平衡、全面考核、严格试讲的方式,来确认新课的开课资格,以此拓宽教师的教学范围,为开设新专业、新学科作好师资储备。
   优化师资队伍的职务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专业课师资队伍,是实现中专教育的目标,深化中专教学改革,办出职业中专特色的需要。职业中专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岗位属性,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即各类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用教师的素质去培养学生的素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可以想象,如果教师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没有专业实践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就很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中专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第一,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或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的考试。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并兼职参加这类事务所的执业实践。这种形式投入少、效益好,即丰富了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又扩大了学校和教师本人的社会影响。
   第二,从部门或企业择优引进具有相应学历、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并热爱教育事业的同志充实中专师资队伍,或者从部门聘请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利用这一优势带动其他教师,以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
   第三,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争取人事部门或职改部门的同意,允许中专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不仅可以申报评定教师职务,而且可以参加相应专业(工种)的技术资格的考试和职称评定。学校应允许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让我们的专业课教师既是讲师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应为中专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第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外聘教师队伍。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专学校的办学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如果按学校的规模大量引进师资,就会产生教师教学适应期长、教育投入增大的情况。利用外聘教师,学校不但有选择权,可以选择那些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技能较强的教师来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而且学校可以减少教育投入,降低教育成本,增大学校的办学效益。可采用“缺编运行”的方法,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在企业、研究所、大中专院校中选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这样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既然有了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那么如何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精炼基础课
   这里讲的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专业基础课更侧重为后修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职技高师基础课设置主要不得如下弊端:课程门类太多、太杂;一些课程的设置只孤立地考虑该课程能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而较少深入地考虑这些知识对实现培养目标有多大的作用;有些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几门课程中都被列入,造成重复占用课时,课程教学效率低;有的知识早已陈旧过时,但却照讲不误;有的忽视职教技高师特点,盲目攀比普通高校,理论讲解过深,要求过高,造成教学内容膨胀。
   精炼基础课,则指努力克服上述弊端,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使改革后的基础课课程体现现代性、应用性、集约性和针对性。
   (1)现代性和应用性:从适应21世纪社会和专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重新研组织基础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的内容,引进或加强能提高学生现代科技素质且应用性强的课程,如加大计算机应用、现代管理和公共外语这些课程的力度,使学生适应21世纪计算机互联网及整体社会信息化的趋势,适应社会对既会生产、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集约性:指贯彻少而精原则,把性质相关、相近的课程吸在几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的内容合并、归一,把分散在几站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新提炼组合,取其精华、浓缩在一两门课程中,从而克服子基础课程门数太多及内容重复的弊端。如全国职技高师服装专业教学方案研讨会上一致通过把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服饰图案、基础图案4门课合并为1门图案构成。提倡集约性是为使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概念和原理既能深刻理解、学得扎实,又不至于过多占用课时,从而为引进适应21世纪的新课程及强化实践和师范技能训练课程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针对性:指强化专业意识,大胆提倡基础课为专业服务台观点。这是总结十多年职教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共识。如导游专业的体育课应针对专业特点加大腿力训练和登攀等技能训练;大学语文可改为文选和导游讲解训练;普通心理学可并入旅游心理学,不必因为窀生大学强调基础要深、要宽而动摇改革的决心。要知道综合性大学倾向于“通才”教育,而职技高师则是定岗定位的“专才”教育,加强针对性正是人才学中“聚焦成才”理论的应用。因为时间是个常数,职技高师要经普通高校多上几门师范课再追求与普通高校一样,除非延长学制,否则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
   这里必须说明,我们所说的精炼基础课不等于削弱基础,不是把重要的科学原理给简化成几条筋,而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精炼、精选。面向21世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抓住要领,取其精华,去其重复陈旧的部分,引进、更新一些新课程、新内容。精炼还指不求系统性,但要有时代性。够用指不仅现在够用,而且要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在未来若干年内也够用,还要管到未来的一段时间,而非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只有基础理论功底深,才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因而强调对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而经常起作用的基础理论则一定要讲深讲透,它可以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二、优化专业课
   专业课程根据各种专门才人在业务上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职技高师的专业课担负着培养学生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承担技能培训和生产实习指导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任务。当前职技高师专业课的弊端,除部分内容陈旧过时,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外,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教学方法与普通大学相似,无自己的特色。
   优化专业课的目的是使培养的专门人才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和较强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最佳的功能,并具有不断发展的后劲。
   优化专业课指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度,重新审视专业课程的概念、内容,删除那些与培养目标、与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关系不密切 的课程及老化过时的内容,用新概念、新工艺来充实、更新。优化专业课的内涵之二,是指确定和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并加强主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凡对培养目标起主要作用、体现专业特色,少了它专业智能结构则有明显缺陷的课程即为主干课程。突出主干课程不仅要保证主干课程的课时尤其要保证主干课程的质量,即突出主干课程的主要专业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主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确保各类专门人才基本素质的实现。
   职技高师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其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也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围绕应用下功夫。如“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机械加工工艺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之前,首先要使师生都明白:掌握这些课程的有关概念是为了指导机械设计及加工工艺的实践,教学中要把强化应用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围绕培养学生在应用有关理论指导机械设计与工艺制作实践上下功夫。在编排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又要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就注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尽可能把专业技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法和原则,充实到技能训练课程中去,直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从而体现职技高师的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的优化还体现为处理好高等教育与师范教育的统一性。要提醒学生注意,他们不是为了从事财会工作而学习财会专业,而是为了教这门课程而学习的,学校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开设及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以能满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标准,而不贪求多求全、盲目攀比。至于学生毕业后搞科研所需的较高深的专业知识,则可通过讲座或选修课等途径来获取。当然这也只能起到引导入门的作用,至于深化和提高,还得靠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去继续学习摸索。优化在这里则体现为掌握好角度和比重。
   三、强化实践技能课
   职技高师培养的学生属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在“用”字。这个特点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弄懂,而必须会动手操作,能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未来的专业课教师,其操作能力的要求要高过其它院校的同类专业,即不仅自己会操作,而且还要能教会别人操作,且操作应具有示范性、规范性。
   目前职技高师实践课的主要弊端有:一是课时数量不足,二是课程质量不高。
   数量不足问题,通过精炼基础课、优化专业课腾出课时容易解决,且原国家教委已明确规定:职技高师的实验教学、教学见习课、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须列入教学计划,课时必须保证,总实践时数应占总学时的1/4至1/3。但实践课质量不高、措施不到位、只图热闹、不图实效的问题却远比第一个问题难解决。它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增强校领导及师生的实践意识,明确目标、科学组织、责任到岗、全面抓好实践中各个坏节来实现。应要求凡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项目应有专任教师、专门教材、实践场地设备;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并分解到各个教学坏节加以落实,用严格的训练和认真的考核来促进技能的形成,切忌“唯课时论”。
   专业实践能力是各相关分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这种综合运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协调好有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要求,加强基础课之间及专业课之间的有机渗透,明确各课程所承担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任务和要求,统筹安排、综合培养、落到实处。还可通过模拟演示,在实际动作中巩固课堂知识,熟悉工作环节、掌握工作技艺,如有的大学为提高文秘专业的各分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召开会议” 为题,将涉及到《秘书学》中的会务工作,《应用写作》课中的会议文书起草工作及《计算机应用》课所涉及的打字、传真、复印等知识综合运用,在模拟演示中让学生草拟活动预案,起草请示卡片,布置“会场”,召集主持会议,负责接待、洽谈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各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较高层次的专业实践能力。
   强化实践技能课除要加强措施、注重效果外,还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即理论性教学要以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为依据,而实践性教学又必须在理论性教学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两者须有机地统一在具体目标上。
   四、教育技能训练等系列化
   职技高师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材处理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电化教学能力及教学工作技能,等等。在教育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上则体现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师范技能及教育见习、实习等。在课程内容上则包括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了解教学进程、掌握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具有从教的心理素质、理论素质和技能技艺。这些能力是教师高水平职业活动的标志。
   教育技能训练系列化是指对上述内容的培训要有通盘考虑、周密计划,课程设置方面有科学安排,使教育技能这块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的能力训练能先后有序、安排合理、循序渐进、分段进行,每个学期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使技能训练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此外要密切联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有条件的院校可适当增设一两门教育理论或实践的课程,如电化教学、学科教育评估、学科教育经验、学科教材学、学科教育心理学等。这些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的课程应视学校师资、教材等情况或作必修课、或作选修课、或搞些讲座,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技能技艺。
   对教师职业技能中的“三字一话”、口头表达能力、教材处理能力等基本功训练,不仅要重视教学环节,更要重视实践环节,一般实践训练课时不能低于该课时的一半。
   五、课程改革的整体化
   课程改革的整体化强调的是职技高师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而非局部的增删修补;是面向未来的超前设计,而非应付眼前的权宜之计。在改革中经过全面规划、精心设计的课程系统应具有整体效应,能有效保证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其中课程改革的每一举措,都应能提高课程系统的整体效应,都应服从于培养目标,否则就是败笔。课程系统的整体性盘点往往通过教学计划来体现,即通过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课程改革的整体化,要求在保留、删减某些课程时应研究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与相关课程间的关系,从实现培养目标出发,规划处理好其应有的课时数配比、该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先后顺序、与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衔接;渗透及如何实现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等,不管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还是在德育课、专业课、教育课的课程配比中都不允许脱离培养目标,随意地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
   课程改革整体化的内涵之二指把课程体系改革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文件资料和设备等建设以及考试制度、评估制度的改革息息相关。只有这个系统的每个部分都得到优化,才能使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效益充分显示出来。
   要使课程体系改革见成效,除上述各因素均获得优化并有一定经费支持外,还需克服传统观念的制约,要有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宣传、发动、培训,使他们有课程改革的意识、动力和能力。此外,还要有一支教改意识强、措施得力的教学改革管理队伍,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需要他们来宣传发动、支持协调、配合和推广。
   总之,要想培养出具有突出职教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全方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是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