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环节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环节探讨

日期: 2009-9-10 16:23:50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如何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做到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关系到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顺利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按照党中央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决策、部署和要求而实施的一门新课程,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经过高度整合形成。本课程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以“八荣八耻”为教育主线,贯彻“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法制等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
   大学生要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方面,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动大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实践生活中去。因此,作为这门课的教师,就要思考如何构建和把握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
   一、课堂教学要明确教学的实践性目标,设计合理的实践内容
   1、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性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它的性质,本质上是以教育性和思想性为特点的育人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知、情、意、信、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教育过程“知”的要求与知识性、理论性教学内容,就需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学;教育过程“行”的要求与生活性、实践性教学内容,就需要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则主要依靠“行”。事实证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否受人欢迎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教育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教育倾向,就是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远离学生思想实际及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法律基础”课也偏离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点和轨道,过分着重于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收效甚微,没能很好地突出它的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所以,在高度整合后的新课程的教学中,应尽量克服这些不良的倾向,既要突出教学的理论性、目的性,更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使教学现实化、生活化,真正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服务。
   (2)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原则。不与现实相联系的理论是空洞苍白的理论,犹如空中楼阁,找不到出发点和落脚点。失去了灵魂的理论是不可能让学生得到有益的指导的。
   这门课程要联系大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把学生关心的学习成才、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等重要内容作为切入点,帮助他们分析、解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大学生立足现实,感受生活,自觉地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来。
   2、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目标和内容如何体现
   (1)实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决定了单靠理论的灌输是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的,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灌输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活动即围绕某一观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形式多样的互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讨论就是积极互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总结问题,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引,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针对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布置作业,推荐书目,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论文或感想,作为作业反馈给教师。这种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领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2)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与实践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除了使课堂教学目标贴近大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还要考虑如何根据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环节。如在绪论“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这一内容里,理论上要使学生适应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明确肩负的历史新使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知荣辱求发展。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实践主题;“我的大学职业生涯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爱好与特长,及早地立下自己的志向,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大学学习、生活目标,明确前进的奋斗目标,增强学习上的自觉性、主动性与自律性,以明确的目标让同学们摆脱初入大学所感受到的困惑与迷茫。
   在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这一内容里,理论上是要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八荣八耻”为行动准则,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在实践环节里,配合我校大学生的“诚、勤、信、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要求大学生积极投入到“诚、勤、信、行”的教育活动中,并给予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学习、调查、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诚、勤、信、行”的品牌意识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做一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
   在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这一内容里,主要使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在实践上,可以组织学生旁听模拟法庭开庭、旁听法院开庭、听专家讲座,到监狱、劳教所、戒毒所参观访问,写出心得体会和感想,或是组织讨论得出正确的认识,提高法律观念和意识,激发自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还可以考虑结合所学的精神和内容,举行以“与法同行”、“我与法制社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总之,每一章都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让这门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引导课。
   (3)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行为养成,要保持一贯性。
   除了在课堂上要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外,还要注重其他的教育实践方式。实践活动实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直接的参与也有间接参与的,有课堂的也有课外的。但都少不了对大学生行为养成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行为养成活动主要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它强调的是“行为养成”。尽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综合过程,但归根到底是用“行”来检验它的效果的。因此,强调并善于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反复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我校学生每年开展的“学雷锋月”活动、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做文明大学生、创文明班级”活动、军训活动、社会调查、大学生“三下乡”、勤工助学等综合性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做到了知荣明辱,辨明美丑,分清是非,扬善抑恶。还要注意防止周围环境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挫败实践的成果,做到让学生在点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顺利成长。
   (4)考核方式要突出实践性。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要突出实践性,除了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成绩的60%—70%来源于期末考试,30%—40%来源于平时的讨论、演讲、小论文的写作及纪律、品行的具体表现。这也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的很好的方法。只有这样,这个成绩才具有说服力,同时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和自我修养
   俗话说:“教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除了教师的指引外,作为学生,还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参与实践,才能进异步提高学习效果。
   1、大学生注重个人生活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个人生活实践和它对于大学生品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就社会实践对获取正确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过这样一个精辟的论述: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1](275)。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因此,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自我修养,不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坐而论道”和“闭门思过”,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纠正不正确的言行,以人民的利益为言行的标准。
   2、引导学生发挥个性特点,注重个人实践方式方法
   首先,根据个性特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德。在实践中,大学生要找到自身的长处和缺点,善于发挥个人的专长和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道德品质层次,寻找合适自己实践的方式方法。如参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劳动锻炼、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管理社团、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娱活动等,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加深对社会的全方位认识,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做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其次,善于向先进人物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看到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并加以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再次,努力追求“慎独”的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严于剖析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也能做到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道德原则。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还能非常小心谨慎,恪守内心坚定的信念,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一种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大学生要学会这种方法,追求这种境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参与创设优良的成才环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过程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大学生个人生活实践中,要发挥环境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作用。健康优雅环境的创设,可以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非常必要。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从硬环境的优化到软环境的创设,从美化校园风景,设置和更新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校风建设等方面必须有系统配套的计划和措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既使校园充满现代化的气息,又蕴涵着深厚浓重的人文底蕴。生活其中深受激励和鼓舞,大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这种环境的创设,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起宽松和自由向上的良好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不能受学生欢迎,不仅在于教师是否掌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在于教师能否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设计教学实践的环节,并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只要有效地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综合各方力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就能发挥它的巨大功能和效用,实现它为大学生成才服务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