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德育改革研究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德育改革研究

日期: 2011-12-6 19:33:1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开红

[论文摘要]多元文化的发展是21世纪世界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文章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阐述了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职业院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职业院校德育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多元文化 职业院校 德育改革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正在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极易引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冲突和混乱。学海网(www.xuehai.net)特别是对部分职业院校来说,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给学校德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大大增加了德育的难度。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1.主流文化意识淡薄。由于外国文化,尤其是发达国家文化的“侵入”,主流价值体系遭受到冲击,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同样也使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渐降低,政治追求趋于理性。他们往往注重个人利益,甚至将“名利”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同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职业院校学生由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表现出矛盾和多变的状态,从而引起其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错位,甚至导致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2.道德标准模糊。多元文化模糊了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一元化的道德标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多元价值标准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增多。文化价值冲突导致道德标准的“混乱”,进而必将淡化道德意识,弱化善待他人的道德情怀,降低道德的约束力。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甚至表现出对传统美德的对抗和逆反心理,在思想上表现出空虚与焦虑,最终导致其心理的异化和行为的张狂。 
  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既缺乏对外来文化的评判和选择能力,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能力,更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一方面促使职业院校学生要求摆脱依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弱化,甚至导致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其自主性逐渐增强。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而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内容的多样性而忽视主导性。 
  3.人格冲突。当前,学生的观念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性。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但真正在为集体或他人做事时,却又敷衍塞责或以种种借口拒绝参加;绝大多数学生赞同生活自立,但事实上很多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都由父母负担,其自理自立能力很差;所有学生都主张公平竞争,但又都在不断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享用某种特权;所有的学生都主张诚实守信,但考试作弊却屡禁不止,毁约行为经常发生。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他们的外显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4.道德信仰危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使得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有的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评判和选择的能力,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不但没有恒定的信仰,甚至根本不知道应该信仰什么,在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个人和集体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二)多元文化对职业院校德育的冲击 
  1.多元文化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德育的内容。德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不仅制约着德育的核心,也决定着德育的过程和形式。西方文化强调的价值观是崇尚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反对权威,赞成制衡,鼓励竞争,崇尚人权等。这很容易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对中国当代主流文化信仰的动摇。因此,如何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弃其糟粕,使德育内容对职业院校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践行主流文化提倡的价值观,是当前职业院校德育面临的困难之一。 
  2.多元文化导致职业院校德育手段的变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网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第三课堂”,它以其开放性、虚拟性、双向性以及超大容量的信息流冲击着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迈向开放、多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渗透,高科技对全球扩张的过程。当今世界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200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等,许多不法分子正在企图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文化的渗透,这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德育成为了历史。 
  3.多元文化使职业院校德育过程更具复杂性。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的形成过程和德育过程都具有复杂性。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和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受教育的时间较长,其学习过程又是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也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更具复杂性。职业院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思维、判断的过程。职业院校德育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 
  4.多元文化导致职业院校德育的效果甚微。非主流文化的非理性、非道德性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虚伪性和欺骗性使职业院校学生经常出现有悖于道德规范的行为,再加上许多书籍、影视、网络中充斥着消极颓废甚至反动的思想情绪,导致学生出现浮躁的情绪。非主流文化的介入使职业院校德育经常陷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反差中,其教育效果甚微。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和完善职业院校德育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承认文化差异、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反对“文化霸权”,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多种文化相互尊重的和谐文化体系。职业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荣辱观,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学海网(www.xuehai.net)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期就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并对职业教育的目的进行了阐述,即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是能力发展。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以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德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2)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人格日益完善。传统的德育目标是通过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调教师应重视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职业院校的德育内容和方法 
  第一,在德育教育目标上,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提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作为基本方向,更加注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完善。第二,在德育管理体系上,要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健全德育管理机构。在德育理念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 “旧三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新三中心论”的职业教育德育新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作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强调要以实践活动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实践性;“以体验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体验中接受德育。“新三中心论”能更有效地解决职业院校德育的“知、情、意、行”分离问题。第三,在德育模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以往的课堂灌输、以考试进行评价的德育模式转变为情感化教育模式、隐形化教育模式、氛围化教育模式等,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第四,在德育教学上,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讲授公共道德的基础上,还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适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要保证每周2课时,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编写适应性更强的职业道德教材。并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举,提出“一线、三训练”的教育模式,“一线”即以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训练”即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第五,在德育方法上,由对抗转向对话,学校要通过演讲、辩论赛活动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由重理论知识转变为重实践能力,由重统一要求转变为重个性差异。 
  (四)开拓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德育途径 
  职业院校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德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础。此外,职业院校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德育,还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所需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使德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职业院校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强化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的融合。一方面,鼓励德育工作者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其人际交往和协调沟通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实训,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零缺陷”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可以邀请企业家、优秀员工到学校作报告,聘请管理者到学校任教等,突出企业文化对职业院校德育的影响。 
  (五)建设职业院校德育基地 
  职业院校要依托环境优势,大力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除了校内实习工厂、实训车间等德育实践基地外,还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校与企业、乡镇、农村的广泛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校外实训基地是真实的工作环境,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是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这种职业岗位实践能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职业规范化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行事,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职业院校要鼓励学生更多地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活动,采取“课堂—基地—社会”有机结合的模式,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结合,学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德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环境 
  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因此,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使这三方面协调一致,并形成教育的合力。社会是人才培养的“大工厂”,人才培养需要多道工序,提高人才质量需要“全厂”配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才的原料产地和培育摇篮,社会是人才成长的空间和基地,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制作和装配车间。三者的有机统一是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养成的必要条件。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的作用,使三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强化德育系统,优化德育环境,使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