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外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中外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日期: 2011-11-7 16:06:4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海南;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置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程的经验,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现状,并集中归纳、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
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特别是在新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
对今后一段时期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思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 课程改革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是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在高技能道路上持续发
展的需要,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重任。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的先进经验,
对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现状、前景和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对推动高职课程体系
的整体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国外高职教育公共文化课程设置情况概述
1. 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公共文化基础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日本职业教育
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修养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意识培养。学海网(www.xuehai.net)日本高等
职业教育实施的是由高中开始的5 年一贯制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连续进行的教育制度,十分重视公
共文化基础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设置比例大于专业课程。日本的高职教育特别
注意保持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均衡,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可为学生学好专业
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量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韩国高职教育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是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作
为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普通和文科教育课程,其中
有国文、至少两门外国语、哲学入门、文化史、一般科学理论和体育等基本科目。
2. 美国职业教育强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美国的职业教育从来不以
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将文化基础课程转化为能力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开设的讲
演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体的职业教育课程被分为基础性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两部分,基础性
课程占总课时的32.94%。尽管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但仍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
理学和人的发展以及语言、人文学科这些与工作匹配程度相对较低的人文科学等文化基础课程,表明其
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3. 德国“双元制”教育不降低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使其课程设
置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十分重视学生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从以下四点可
以看出:一是入学的条件严格,学生需完成高中阶段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方可入学,经过“双元制”培训的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需补修所缺少的文化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方可入学。二是职业学院的文化基础
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15% 和35%。三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文化理论课教师必
须大学毕业,且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师范训练,掌握教育理论,这保证了基础文化理论课程教育的
质量。四是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基础课程一般为三个学期,只有
通过了基础学习考试的学生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
4. 英国在侧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强调普通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视
基础理论的教学,反对实行时间过早、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
30%—40%,平均为34.98%。英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第一年是以一般教育为中心的基础学年,学
生通过基础学年的学习,加强普通知识教育,为进入主要学年的专门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英国也十分
重视人文课程的开设,英国学者认为“现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缝必然用人文科学来粘合”。
二、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现状简析
1.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走过的历程。我国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在高职教育开办之初,课程体系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较多,没
有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定位。第二阶段:近年来,随着招生就业压力加
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不少职业院校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
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放在次要位置。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学生只要
专业技能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无所谓,以至公共基础课正在淡出课堂。
2. 公共基础课存在问题。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经典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政策规定、不同的专业需
求、统一的能力认证(如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使得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滞后,成为制约高职课程改
革整体推进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设置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内容相对陈旧,条块分割严重,只注重纵向联系,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尤其是与实际
联系不够,忽视实践教学,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以至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公共基础课程课
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忽视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较好,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
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缺乏。对于本来公共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再次,公共基础课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采取闭卷笔答形式,
一考定成绩,注重结果考核,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国内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共识介绍
近几年,我国各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重心无疑是以工作过程导向性课程开发理论为
指导,构建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全新课程体系。但面对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日益
凸现出的不适应、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特别是偏重于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公共
基础课教学的现象,很多院校的教师都就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出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主要的
共识有:
1. 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作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因此,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学
126
以致用”。
2. 公共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按照“基础理论教
学以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课程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落
实“打好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适当延伸”的原则,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不片面追求课程的完整性,从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知识点,强化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
养,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要通过对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整合,构建服务并融入职业
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导向要求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优
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实践研究,很多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即模块化
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建评价体系,从而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
时,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数减少,而教学内容更贴近专业教学需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今后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展望
基于上述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果,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高职教
育的公共基础课改革将在较为完备的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与全面培养职业核
心能力为目标,构建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的全新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开发全新的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方
法、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1. 明晰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实现课程功能转变。高职教育要面向生产一线和基层
管理岗位培养高技能人才,也要承担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同时还要顺应现代科技发
展趋势,注意由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而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形成复合知识
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推进公共基础课改革,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相关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的
定位,并结合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目

学海网(www.xuehai.net)

标。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模块课程体系。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根据各
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重组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服务并融入专业技术教育,
体现就业导向、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效能。这里要
强调处理好“系统地培养基础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系统知识”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删除与未来职业能力训练无关的基础学科内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训练学生通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
力上,为今后专业能力的训练打好基础。为此,宜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分解为两个模块。
一是基础素质模块,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科技素养、职业素质等模块,用于提
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完成学生的成人教育。
二是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是使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能力,是从事任何职
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适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其主要包括语言交流、协调合作、信
息处理、数字应用、应用文写作、解决问题、创新改革等模块,为学生成才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持。
3. 突出“能力本位”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根据职业素质与职业通用能力安排教学内容。每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
分为两个模块。第一块为适合所有专业公用的知识模块,完成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相对
固定不变。第二个模块为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知识模块,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奠定基础。这里我
们强调应注意要处理好“宽与窄、深与浅”的关系。宽在知识学习,深在能力训练。在学习总量一定的
条件下,知识面宽了,内容就不可能太深。针对高职学生的心智特点,以知识学习的“浅”换取能力训练
的“深”,应是一种合理的取舍。例如:高职数学应精简经典的数学内容,而加强在未来岗位的应用十分
广泛的现代数值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2)加强教材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和各省推荐教材和获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素质和能力需
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编写针对各专业群的实用基础课程的校本教材和参考资料。为提高全新开发的
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我们要集中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向“双师型”的知识结构
靠拢,一方面,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要求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积
极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的相关知识,深入工作一线学习实践,参加专业技能训练,了解专业对公共基
础课的要求,提高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3)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将课程建设成果落实到课堂。课程建设的成果最终是靠课堂教学
来得以完成的。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理论
课与实践课的分离及偏重理论课的教学,是造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要
真正使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继续深化高职理念的学习、更新和应
用,将课程与专业要求结合,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必须适应高职学生实际,处理好实践
技能和理论知识两个系统教学之间的关系。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大力开展公共基础课程的能力实训,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着力创新,注重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相关专业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配套教学方法。
(4)建设合理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巩固课程建设成果。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
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将结果性评价转
化为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
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
强自信心,从而将课程建设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① 庞海芍:《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职教论坛》2010 年第3 期。
② 姜本红:《国外高职教育公共文化课程设置的经验借鉴与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7 年第1 期。
③ 陈雅芳:《国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2002 年第3 期。
④ 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5 年第11 期。
⑤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职业技术教育》2008 年第
27 期。
⑥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与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