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评析

试析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评析

日期: 2011-8-21 21:19:5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艾文娟 韦海燕

论文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培训、管理、立法与政策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双师型”教师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该研究存在着“研究涉及面广但分布不均、研究成果众多但质量不高”等不足。基于此,文章认为该研究应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铸造研究共同体”的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双师型”教师;评析 
   
  一、研究的现状:研究成果涉及面广但分布不均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研究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整体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双师型教师”为题名,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新时期所有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论文811篇,其中期刊773篇、硕士论文38篇、博士论文0篇。学海网(www.xuehai.net)通过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归类与分析得出,大多数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成果几乎都包含在现状、国际比较、培训、管理、立法与政策等五个维度之中,故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对“双师型”教师研究进行整理与归纳,以期分析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现实与反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重点关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从宏观层面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大多数研究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或相关政策直接论述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从宏观层面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如陶书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只有极少部分研究者从实际出发,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年龄、专业、学历、职称、来源以及兼职情况等方面,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职业院校进行抽样调查,从而了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如徐英俊通过对北京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得到“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得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的论文在“双师型”教师研究论文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研究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准确地反映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但是其中部分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内容空泛、雷同、缺乏实证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良好,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院校领导开始重视并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聘请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等。虽然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数量不足、制度缺失、培养培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偏低、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等。 
   
  (二)参考与借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方法选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成为必然,于是很多学者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了解,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如马彦等人通过借鉴日本“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和乌克兰“4+1”培养模式提出“重视立法,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独特的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多样化师资培养体系”等方面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林杏花通过借鉴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培训模式、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严格任职标准,明确高职‘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健全培训体系,帮助高职‘双师型,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完善选聘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激励机制,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等方面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国际比较反映出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显著特点,即严格的准入制度、注重兼职教师的聘用、健全的师资培养体系、灵活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政策制度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由此我国许多学者提出,学校领导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师聘用的学历及经验要求、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并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与结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等观点。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简单经验的操作水平上,存在着将国外的经验进行简单的移植、研究缺乏连贯性与深入性等问题,没有实现从“外来化”到“本土化”的过渡。 
  (三)培训与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研究 
  “双师型”教师培训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关键,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可谓众多,形式多样,价值不等。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现状出发,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数量、结构、职业技能等情况,探索适宜“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途径、模式和策略等,如邢金龙等人的《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的思考》等。只有极少部分研究成果从实践出发,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如,周佩锋从其就职的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出发,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虽然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56个全国重点建设教师资格培训基地,300多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并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了8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以全国重点建设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形成了灵活开放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职业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院校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模式、校本培训模式,通过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并行的方式实现从封闭、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向开放型、非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转变。 
   
  (四)变革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研究 
  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众多,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但是职教师资队伍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普通教育师资管理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严重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部分研究者从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并阐释,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如张晶等人的《湖南部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的调查》。其他研究者主要从兼职教师的聘用、人力资源管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角度对“双师型”教师管理提出策略性的建议,如黄斌等人的《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刘五云的《论人力资源理论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从教师准入制度、考核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管理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研究反映出了我国“双师型”教师管理体系中,缺乏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的教师薪酬制度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从聘用、考评、分配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在聘用方面,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教师聘任制;加强兼职教师的聘用。在考评方面,试行“双师型”师资职称“单独评审制”;实行“双师型”教师“双职称”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性评价导向机制。在分配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双师型”教师薪酬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管理体系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在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其终将渐趋完善。 
   
  (五)稀缺与期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立法与政策研究 
  政策与法律是保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促进职业教育有序发展的基础。我国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1998年)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意见》(1999年)中再次强调了建设“双师型”教师的紧迫性,并首次明确规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随后还相继公布了一些政策性文件,并针对“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实际问题多次举行研讨会,但是相关政策还是不够健全,可操作性不强。为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实施,只有极少数研究者对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按照时间和内容进行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少。有学者分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提出的背景,并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变化、“双师型”教师数量要求的变化、“双师型”教师来源的变化等角度验证了我国职教政策逐步成熟的过程,提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如“明确了现代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引导了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本人对‘双师’素质培养的重视”等。还有研究者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为三个阶段:①被动适应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②探索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③规范建设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并在每一个阶段都分析了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标志性政策文件。为了保障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序进行,应该加大此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立法提供指导。 
   
  二、研究存在的缺陷:研究成果众多但质量有待提高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下,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颇多。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明晰了当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了解了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并加以借鉴;探索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构建了涉及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考核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维度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系;梳理了自“双师型”教师概念萌芽以来的政策性文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  学海网(www.xuehai.net)  (一)研究内容广度有余。深度欠缺 
  就“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论文数量而言,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远远少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而且没有一篇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一般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深度。通过对大部分质量相对较高的期刊和论文的深度阅读,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涉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各个方面,如:政策、管理、培训等,但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作的诠释性的研究偏多,建构性的探讨较少,几乎都是基于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的策略性研究,对“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性的理论探究显得非常薄弱,研究缺乏深度。 
   
  (二)研究思路模式相似,方法趋同 
  外国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基本具备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的管理机制、稳定的培训模式等,对于职业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建设薄弱的我国,必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但是,我国多数研究者几乎都是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国外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最后通过借鉴与移植的方式,提出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或者直接根据政策文件和职业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提出问题所在,接着从宏观层面提出策略性的解决条款,缺乏有效性、可行性等。不仅研究思路受到限制,而且大多数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如出一辙,具有趋同现象,研究质量大打折扣。 
   
  (三)研究主体结构简单,合作沟通不足 
  “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师范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他们具备专业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技术,但缺乏“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抽象性、主观性等特点,难以运用到实践当中。二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研究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管理经验及政策实施走向,但是缺乏专业的研究视野及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公文式”的特点。三是来自高职院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水平,研究结果往往具有“经验式”的特点。由于研究主体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多数论文研究形式不一,研究内容零散、片面,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参考价值有限。 
   
  三、研究的未来走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构建研究共同体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职业教育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给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研究者必须基于实践,兼顾整体,加大研究深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问题,从而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及社会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依笔者看来,未来的“双师型”教师研究亟待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双师型”教师研究必须基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时间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是对教育政策以及政策导向下“双师型”教师实践的论证和诠释,对其他研究方法、思维路向的简单移植,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一些基本概念,诸如“双师型”教师、“双职称”教师、“双证”教师、“双来源”教师、“双素质”教师等,尚需进一步规范统一,明确其内涵,走出研究的误区;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建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完善的管理机制的建构等,需要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合作,共同研究,以推动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建设。 
   
  (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 
  “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给予帮助,故理论研究者不应该只是单纯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构建自己的理论,而应该深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进行长期的观察、体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一方面,要重视相关的调查研究,如,职前培养、在职教育、职后培训情况,经费投入、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实验,如“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等。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学校的基础建设能力状况、不同类型的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研发培训课程、教学模式等,实现“双师型”教师发展潜力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壮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加强研究主体间的合作交流 
  “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体主要为师范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政府主管部门的研究人员、高职院校的研究人员等,这三大主体对该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该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严重,基于理论层面研究的成果偏多,实践层面研究的偏少。国家和地区应该针对这三大主体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丰富师范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拓宽政府主管部门的研究人员的专业研究视野并提高其研究能力,深化高职院校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使他们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有效沟通的研究共同体,最终促成“双师型”教师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整体性,有效地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基础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