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日期: 2011-4-12 13:31:5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摘  要:高职 教育 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 应用 型人才, 企业 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 研究 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通过调查 分析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的 参考 依据。当前培养和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包括培育其非认知技能,提升 社会 适应能力,加强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产学结合水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市场需求;就业能力;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
       一、 问题 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 现代 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充分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 发展 要求。学海网(www.xuehai.net)据教育部每年九月份的统计数据资料显示,近几年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每年都有改善,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为61%,2005年为62%,2006年全国大多数省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生,这是个质的飞跃,说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还是有不小距离的。 影响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用人单位确定和录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标准是什么?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何调整和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没有进行分层细化,以高职生作为特定对象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对这一研究工作的期待严重不对称。分析、 总结 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评价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标准,不仅能够为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更能够为高职院校完善教育、教学 内容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为了研究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以“长三角 经济 区”作为调查范围,组织了一次高职毕业生市场需求和社会评价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向位于该经济区域的210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邀约了20多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作深度访谈。截至到2007年10月初,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的问卷中,国有或集体企业26家,占13.33%,私营企业47家,占24.10%,三资企业122家,占62.57%。从问卷分布的情况来看,与 目前 该区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基本相符,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我们用spss11.5统计管理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材料进行了统计。本文通过对本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加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力度提供决策依据。
    三、市场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现状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是接纳高职学生最大的“蓄水池”,所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在考察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方面,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包括专业 理论 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 学习 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10个方面。
    当然,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 科学 知识;有效的工作 方法 ;敏锐的、广阔的视野。〔1〕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 计算 ) 、沟通能力(说和听)、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地思考)、群体效果(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等。〔2〕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3〕汪怿则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划分为十个项目三部分,即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团队工作技能。〔4〕
    我们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层次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和定位,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应分为3个层次10个方面(见表一)。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所创造并能提供给个人的工作岗位愈来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特别是有85.6%外企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也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在访谈中,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重视程度几乎与专业基础技能持平。究其原因,当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这是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专业发展能力受重视的程度从受访企业来看排位比较靠后,这与企业类型的差异有关。生产型的企业对此不是很看重,这也与当前高职生就业低移现象有很大关系,在此类企业当中,8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在从事中职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普工岗位,或与没有学历教育的打工者处在同一个职业群。但在管理、服务型企业当中或者是在生产型企业的管理岗位中,高职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重视程度相当靠前,提及率高达67.3%,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见表一)。 表一:企业考察选用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时的因素(%) 选项 第一因素 第二因素 第三因素 提及率 (合计)   专业基础技能 专业理论知识 3.3 2.6 4.2 10.1 实践操作能力 15.4 16.3 17.8 49.5         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 31 21.4 18.3 70.7 思想道德水平 17.6 22.7 18.1 58.4 团队合作精神 10.9 12.1 13.5 36.5 人际交往能力 8.8 9.8 4.9 23.5 心理素质 2.3 3.5 6.8 12.6   专业发展能力 学习能力 3.4 4.7 8 16.1 创新能力 3.3 2.1 4.7 10.1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 4.8 3.7 12.5     在调查当中我们还发现, 企业 在选择导致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最主要因素的顺序依次为:① 社会 适应能力较差(65.2%);② 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不匹配(50.9%);③ 对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32.6%);④ 职业生涯规划不够(28.3%)。(见表二)
 
表二:企业认为 影响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非认知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人们常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但实际上两者在运行规则、群体心理和文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社会阅历尚浅的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理想化和片面化。不少刚毕业的高职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企业最为看重的高职毕业生“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往往成为其就业中的“短板”。这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即海克曼教授所指出的,非认知技能的培育 问题 是当前高职 教育 的一个突出问题〔5〕。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自己从业后的持续影响的重要意义。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 而且也要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在高职教育中, 传授知识、技能很重要, 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更重要。同时, 学技术、长知识也是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我们要把教育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放在首位, 教学生学会做人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 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要注重改进和创新道德教育中的课堂 理论 教学,更要重视道德教育中的实践体验;既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更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传递职业道德的精神力量,为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其次要深化社会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的社会实践是高职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二)加强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
    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突出表现在期望过高、定位不够合理,高职毕业生在薪酬预期、就业地域、企业规模等通常都会出现高估的情况,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所有的 研究 都获得的一致的研究结论。这种脱离现实的择业观容易导致与社会需求的失调。一些学生盲目攀比,造成多头应聘、毁约不去,既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就业,也往往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 发展 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 方法 ”的认识上,企业界把“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作为首选。该调查与我们所作的调查在结果上基本上是吻合的。因此,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 经济 相适应的 现代 就业观。
    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一些毕业生则期待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高职毕业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产学结合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培养 应用 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值得借鉴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企业十分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及率达到49.5%(见表一),另一方面企业又深感高职毕业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因素(见表二)。这表明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产学合作水平对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途径,建立高职教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机制,通过“四个嵌入”,提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注重对企业职业培训体系的借鉴与吸收,将其有机地嵌入到现行的学历教育体系中;努力把握职业资格证内涵,改善课程 内容 与结构,有效地将职业资格论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契机,积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努力挖掘行业标准,并将其合理地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中,让学院办学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建设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引强企进校,融校企于一体,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园环境,为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真正的生产性氛围和与真实的企业文化熏陶。
    (四)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28.3%的企业认为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而另一项相关调查也显示:44.1%的学生对于个人职业生涯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6〕这表明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刻不容缓。
    大学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生就业期望高,而就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比如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 文献 :
[1] 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 学习 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97-99
[2] 文晓风.信息 时代 的就业能力发展[J].企业经济,2002(10):45-46
[3] 夏祖浩.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竞争优势[N]. 中国 教育报,2006-05-17(8)
[4] 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31-34
[5] James Heckman.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曾湘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132-134页
[6] 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分析 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123-1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