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日期: 2011-1-6 16:04:5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摘 要】 会计 环境的变迁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高校调整会计 教育 目标;与之相呼应,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加以动态调整。为此,笔者论述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的动态调整,探讨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着重探析了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原则与着力点,并对课程体系结构、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确定以及课程群的建设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 会计教育; 国际化; 课程体系; 动态调整
  
  高校办学犹如 企业 生产产品,要培养出社会需求型的学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必须重新审视产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而其中教学环节是高校办学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整个供应链中的重中之重。教学环节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而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犹如工厂设计生产线,为保证最后输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事先必须周密设计工序的总量、类别以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问题。学海网(www.xuehai.net)同理,设置 科学 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动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之基
  
  (一)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作用
  每个高校在办学之前,应首先明确该校的使命(Mission),以进一步制定本校的战略目标,确定本校学生的目标市场①。只有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决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设置、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素质,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毕业生。此外,通过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调整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再进一步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贴切社会需求的学生,从而推动本校的品牌建设,最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高校制定课程体系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因此,要优化我国经管类院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重新审视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晰?是否贴切社会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在确保目标正确的前提下,才可以制定、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才能确保本校输出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从而推动本校的可持续 发展 。
  
  (二)会计环境变迁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如实反映 经济 事项,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财务信息是会计的一大目标。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的内涵与职能将发生相应的变革。在当前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格局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经营方向多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信息传递 网络 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已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这些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迫切需求大批国际化会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悉WTO及其他有关国际惯例,更要精通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既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风险熟练处理各种会计业务,还能为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的动态调整
  会计教育目标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面对会计环境变迁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注重人才教育的专门化,设置过多的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侧重于传统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机结合,不能适应企业对其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应以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通晓国际惯例、具备外语沟通与 计算 机网络应用能力、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一)恪守诚信
   中国 现代 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见,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近年来,接二连三的会计造假事件使会计职业陷入了全球信任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职业的公信力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应注重诚信品质的构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恪守诚信精神。
  
  (二)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惯例
  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要了解国际商法、经济与 政治 、文化等特点,尤其是要熟知国际交往过程所遵循的国际惯例,精通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及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②,对外提供国际通用的财务报告,以利于企业的全球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决策。
  
  (三)具备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会计人员必须能用外语(以 英语 为主)编制财务报告,以供国际投资者作为决策依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掌握用 英文 表示的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精通国际会计准则。此外,随着我国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将是其战略发展方向,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客户,也势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用外语进行口头沟通的能力。
  
  (四)能快速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许多会计的传统职能可由计算机取代,而会计人员将从事更多的“非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如只接受有限、狭窄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则无法在快速发展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会计人员除了掌握财务会计的核心知识外,还必须熟知经济管理类的一般通识,更重要的是,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摄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五)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综合能力
  随着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变更,会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的责任将更为重大,遇到的问题也趋于复杂。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除了上述特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此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在会计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工、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应用信息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并能为相关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主要指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设置犹如工厂的生产线,为保证最后输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事先必须周密设计工序的总量、类别以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问题。同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应围绕培养目标分设几个阶段,设置分阶段的课程群,每一阶段都应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锻造哪方面的能力,当会计教育目标因时代发展而发生改变后,课程体系也必须随之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输送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指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加以动态调整。前文已述,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调整后,为与培养目标一致,必须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可能包括整个教学结构的调整。然而,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每年进行修订,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专业的课程群也一成不变,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内的分类方法发生变化,会计课程体系也应随之变革。此外,就一门课而言,尽管名称相同,但其内容应反映当时会计科学的最新成果,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更新,比如会计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必须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加以修订。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 科学 、合理。为了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是宽口径、注重通识 教育 与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一般教育课程、经管类学科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关键是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此外,课程的门数设计还要符合教学信息最优化原则,应根据规定的学习期限,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地按照最优化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各门专业课程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层级性,根据课程的性质与难易程度确定各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要修读高年级的专业课,必须先达到该课程先修课的最低成绩。目前,财务 会计 系列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这四门课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与连续性,学生要修读中级财务会计,应规定其先修课《基础会计》的最低成绩,不一定是通常的60分为合格,可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规定最低成绩,比如可要求为70分,学生只有达到最低成绩,才可以继续修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不是60分万岁。要改进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要对现有科目进行重新评价,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目前的专业课程。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会计专业的每一门课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但还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针对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应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信息的应用,上课时可借助于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让学生对财务报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可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跟踪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然后每学一章都会提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到学期结束时交一个总报告,并占成绩的一定比例。
  
  四、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着力点分析
  
  (一)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之本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进行动态调整之前,应首先分析一下课程体系的结构,即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比例是否构建合理。由于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与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普通的、灵活性强的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学历、经历、不如学习力”,本科生在就业后为了保住工作,必须继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大学内所教的很具体、很规则的内容往往会迅速贬值与过时,而若教会学生如何在新情况下迅速捕捉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则高校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就真正具有竞争力,也才能被市场最终认可,从而才能真正树立该校的品牌。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成为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可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所需技能的宽厚的基础。这一点从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可以得以反映。在2007年即将实施的课程改革计划下,哈佛大学将推出8门全新的课程,要求每一位入读的新生必须学习分析推理、道德推理、世界社会、文化和信仰、世界中的美国等课程,协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加深对外面世界的认识,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主修的学科上。
  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为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在教学结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教学基本结构分设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或专业选修模块)。总体而言,这一教学结构设置比较科学,适应了总体的 发展 趋势,较好地解决了三大部分课程体系之间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的搭配问题,但还是应进一步探析教学层次之间的比例是否足够合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是否还有待改进,以及具体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确定方面是否有待完善等问题。
  
  (二)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确定——优化课程体系之核
  在确定合理的教学结构之后,更关键的是要确定通识类、管理类以及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以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工商管 理学 会计专业为例,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46学时)包括 英语 、数学、 自然 科学、人文 艺术 、 历史 、 政治 科学、社会科学、公共传播学、 哲学 、 体育 等;而管理类(39学时)分为低层级课程(21学时)与高层级课程(18学时),其中低层级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 计算 机信息系统》、《微观 经济 学》、《宏观经济学》、《商法》、《计量方法》,而高层级课程(18学时)包括《管理学》、《市场学》、《计算机信息系统》、《 金融 学》、管理学3353、管理学4335③;会计专业课程(33学时)包括《中级会计1》、《中级会计2》、《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系统》、《政府会计》、《审计》、《公司决策中的联邦所得税》以及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与高级管理类选修课。上述课程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是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之中,对于管理学专业,管理学与管理3353也都是归类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是作为专业类的核心课。可见,无论是管理专业还是会计专业,通识类与管理类的核心课是一致的,专业的区别仅在后面专业类的核心课中体现,而且会计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还包括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高级管理类选修课。
  此外,该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我国大部分院校还存在区别的地方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四年级的选修课并不如我国大部分学校在专业类课程中选修,而是包括管理类中的一些高级选修课程,即每门课是按照其课程性质、课程的难易程度、应学完哪些先修课而定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选修。笔者认为,该大学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符合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值得我们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加以借鉴。
  (三)课程群与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之实
  当上述步骤完成后,优化课程体系的落实点就是对课程群与每一门课的课程建设问题,可以考虑把一些逻辑联系紧密的、直接逐层递进的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并组成一个课程组加以建设,明确课程群内的每一门应负责的内容、应解决的问题,并把各门课之间的关系加以图示,实线箭头表示直接的递进关系,而虚线箭头表示间接的逻辑关系。比如ACCA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财务报告》(F7),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描述了财务会计系列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F层次(Fundmental)代表的是基础课,而P层次(Professional)代表的是职业课。对于财务报告(F7)而言,其先修课是F3与F4,其中F3是直接基础课,F4是相关基础课,而F7又是P2的先修课,并且F7对于F8与P3而言都是相关基础课。只有明确界定每门课在一个课程群中所处的位置,才能较好地设计每门课的学习目标,学完该课后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而后才能决定哪些是该门课必须讲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可在后面直接相关的课程中强化的内容。除了清晰描述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图外,还应对每门课程进行编码,往往低编码的课是先修课,而高编码的课后修,从编码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课程之间的逻辑与连续性。
  至于对每门课程的建设,除了继续推行目前的精品课、一类课建设之外,还要对每门课推行基础建设,主要应完善每门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工作,对每门课进行课程介绍,并在网上加以公布,供学生在选课时 参考 ;规定各门课的先修课,要修读该门课必须具备哪些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即学习该门课的资格是什么;对于每一门课,还要明确本门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该门课应具备的能力定位要进行详细的论证,是强调写、口头交流,还是分析、实务能力,都要一一明确,而后才能设计各章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④,从而才能缓解目前课程之间有些内容简单重复,而有些较难、学生又急需了解的内容却借口课时不够而不讲授的现状。总之,课程体系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优化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止的概念,需要我国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与修正。
  
  【主要参考 文献 】
  [1] 陈立齐.从“死记”到探索的美国会计教育. 中国 会计研究与教育第1卷.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 徐泓.哈佛大学重大课改要教学生认识世界.广州日报,2007年2月14日.
  [3] 刘遵义.高等教育创新的新机遇.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 论坛 ,2006年7月1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