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大学语文选修课的建议

对大学语文选修课的建议

日期: 2011-11-27 17:38:3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中国的大学语文正处于一种“紧急状态”。“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而相关课程的教师倍感挫折和失落。曾听到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写文章”,绝大部分“文本”完全出于同一种模式———那种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的模式。那些文字仿佛都是出自同一个匿名者。这其实是一种流行的“写作技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障眼法”,它可以“便利地”将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观点假扮成“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且表达得煞有介事,像一篇雄文。这种写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作业的“通用模板”。对于任何严肃对待文字的人来说,这是对写作和诚实的双重背叛,这就是我所说的“紧急状态”。
   如果一个教师认真追究下去,打破那种“障眼法”的保护,会发现仍然有一些同学的确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但他们实在无力表达。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是如此艰难,近乎恐惧,以至于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借助那种“模板”来行文措词。如果你“逼迫”同学真实表达自己,那么只有一部分学生勉强可以做到清晰,更少的人能写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而兼具文采、意蕴和个性风格的优秀文字是极为罕见的。是的,个别写作天才永远存在,他们在任何课程体制下都会存活,但这样的“个别”并不能抵消总体性的危机。所以学习大学语文的路任重而道远,对此我有一些个人的意见建议。
   对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给中学补课的课程,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一门文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教育来实现。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二)选“好教材”,用“好文章”。大学语文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侧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鉴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四)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习的自主权,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
   (五)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人和决策人的重视,这是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
   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十几个学时,而且由于教室或教师的种种原因经常上大课,开课时通常是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中应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课,上精品课。美需要在沉静中欣赏,它不需要喧哗,有时还不需要热闹,它需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的学校中文教研室没有独立,而是归属到某一院系之下,整个中文教研室的十来个老师却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几万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对此,高校还要从机构设置上着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对教师的建议:
   (一)诗歌、名著赏析方面。写名著赏析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学生可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又能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兴趣。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学生的赏析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语文素养,从而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其语文素养。“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语文的根源就在学生,学生就是那弯充满生命力的清泉,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赏析,去思考,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很多是个人喜好,不是系统的,老师要给与方法上的点拨。从局部来说(1)由常规字词入手。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首先从字词开始。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2)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写赏析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坚持练,坚持交流,扎实提高基本功,并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审美层次,审美境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如现代诗歌的魅力。从戴望舒到徐志摩,从江南雨巷到康桥一别,耳边幽雅的乐声缠绵的语速仿佛把我带到了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仿佛轻轻离开康桥是梦境中淡淡的掠影。中国现代诗歌平凡美丽的意境中看到了不平凡的思想。外国诗不同的译本里流露的是译者对作者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二)影视鉴赏方面:(1)影片选材:电影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要涉及到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主要方面。社会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家庭婚姻等方面;文化的内容包括宗教、民族特性、文化区域、价值观念、大众媒体和民俗节日等。也选择经典影片或20世纪以来时代特色鲜明的佳作.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要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并值得深思。(2)背景介绍:在看电影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的姓名。掌握故事梗概,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观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剧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这样更便于学生抓住重点。(3)经典片段欣赏:重复放映经典片段.有助于强化主题。一些语言简单,含义深刻。语速适中的对自。可以让学生现场模仿或重复。通过重复和模仿可以强化学生对所看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影片中人物角色的感受,或复述一下刚才的情节或预测情节的发展.这些都能学生更加深入到语言文化的。(4)难点释义:影片观看中教师需要把出现的语言难点提前列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对白。注意挖掘词语的深层内涵以及某些话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含义.不要停留在“就词论词”上。教师可以分片断播放.对于难以理解的情节和话语需要反复观看欣赏。对于语速过快的地方一定要进行详细而清楚地解释.(5)写现后感或讨论:看完影片后。要求学生写感想或围绕电影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去深刻领会和分析影片所揭示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对影片中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某一事件进行分析.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国家文化的了解。如《呼啸山庄》中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其悲剧性,这尤以书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为代表。他从一个具有诸多人性美的少年,变成了疯狂的复仇者,最后又得到人性的复归。在他整个命运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说社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然潜伏在他身上的人性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下造成的。因此说他的悲剧正是一曲社会和人性的悲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