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培养01

试论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培养01

日期: 2009-1-30 19:04:26 浏览: 12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和弱势地位入手,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与使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总结其在“一体化”教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特色与成就,并就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要从战略上高度审视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的培养;树立“大人才”观,着力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水平;实现教师、学生、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扭转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尴尬境地。
关键字:职业教育;实用人才;一体化;模块化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2005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成思危指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尚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学生总量减少、高级技工缺乏等方面。
究其原因,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前社会广泛存在“重学历、轻技术”的偏见,“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学生和家长也存在“上职业学校比上大学低人一等”的误解。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上述观念也在向农村地区渗透,严重影响到农村人口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可以说,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尽快扭转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加快培育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水平,无论是对于推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迫切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我院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培养的探索
山东省为了建设成为全国技能强省,每年举办“车工”、“钳工”、“数控”|等技能比武,这为企业输送合格优秀的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滨州市技术学院虽然地处山东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是一直以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了更多地服务于地方的“非常规、跨越式”发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积极转变理念,调整教学思路,开展了“一体化”教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培育
“一体化”教师是一套旨在推动专业教师的人格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学院领导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技能全方位训练,提高师资水平。一方面,“改造”现有教师团队,针对专业课理论教师专业操作技能普遍较差的情况,充分利用休息和课余时间,以技校毕业生必须达到的中级专业技能水平为标准,重点进行掌握专业技能基本功的训练,务求使他们尽早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引进”外援,近几年加大了对持有“技师”证、“高级”证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效提高了实习指导教师的实习教学水平。
其次,严把考核关,注重培训绩效。为使培训工作能顺利进行且确保成效,学校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负责专业课教师培训后的考核工作,并且把考核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落实。在考核的内容方面,注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考核方式上作到既灵活又严格;在考核成绩的评定方面,实行激励机制,学校将考核成绩可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与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进等直接挂钩,在增强教师的压力感和紧迫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2 “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模块(module)”的概念被引进我国职教界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模块化培训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量技术岗位和部分管理岗位的培训中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在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和部分行业的培训中,模块化培训模式被作为一项教学改革措施,广泛应用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技能培训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院职业技术教育质量,2006年我院对部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的思路主要是压缩理论课内容,增大实践技能课比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块。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技能要求,选取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运行中,凡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课程,都在实训教室集中授课,利用实训教室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便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这项改革措施将在各系陆续展开。
为完成模块教学改革目标,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购置了计算机制图正版软件、进行计算机升级、增添多媒体投影机、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等所需设施,总投资近100万元。同时,学院积极引导教师,通过单元课程开发立项研究,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针对学生实际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我院“一体化”教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特色与成就
经过近几年“一体化”教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我院无论是从教师质量和教学水平,还是在教学成果和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绩,特色与成就总结如下: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学质量的改善。
我院在“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培育过程中,客观认识到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认为,考核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个基本手段和前提,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根本。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了“弹性化”和“人性化”设计。例如学院规定,凡通过高级考核的理论教师,在一到两年内可以不再参加学校的考核,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课时压缩,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课程。
从运行效果看,学时得到显著压缩。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去实行理论、实训分开上课时,整个课程需要100多学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改革后,整个课程压缩到48学时。当然,课时的减少并不以意味着教学效果的降低。我院将每节课的检验标准,更多地定位在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堂课所要求的操作技能上,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个个能力模块,边讲边练,使学生在了解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2004年举办的山东省职业技能比武中,我院取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
3模块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体化”教师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结合有关的模型、实物和挂图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同时,“一体化”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能通过现场演示及实际操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将理论知识与教具紧密结合,在车间实习中的体会又能及时得到理论印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着重培养操作技能,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4教材建设,加速“实训模块类课程”教材开发。
在信息时代,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这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材虽然系统性很强,章节前后逻辑严密,但是经常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弊端,表现为教材内容的局部调整往往会导致整个框架的紊乱。而以模块化为指导的教材,可以有效避免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堆砌的缺陷。
我院在“一体化”教师改革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有用、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教材内容进行精简、修改和重新组合,把属于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专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院努力借鉴国外高等专业学院和职业学院的教学模式,依照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专业实习与进厂实习四个层面,实行分段教学,采取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另外,还把本专业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及时编入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从而加速“实训模块类课程”教材的开发工作。
5品牌塑造,努力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途,也关系到学院声誉和潜在生源。可以说,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学院形象和知名度的最根本体现,是学院的“生命线”。滨州市技术学院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以及一系列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逐步涌现出一批“一体化”优秀教师,他们在教学方面得心应手,有力地推动了全院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在科研方面也颇具创新精神,引导着学校的科研风气。因此,教师素质及其教学质量是学院的根本,是学院打造品牌、提高宣传知名度的一张宝贵的“名片”。
四、关于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从战略上高度审视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综合技能的提高,如果不能尽快扭转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推进。为此,应当站在增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努力培养实用人才。
2转变理念,树立“大人才”观。
面对我国当前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的现象,要转变理念,树立“大人才”观。一方面要努力转变“重学历、轻技术”的偏见,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和有效衔接,逐步缓解进而消除社会与家庭偏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既要有研究型人才与“白领”,更应有实用技能人才与“高级蓝领”,两者同样重要。要完善、形成梯度合理的劳动力与人才结构,满足不同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寻求学院、学生、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颇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社会与家庭对职业教育存在种种偏见,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单位对一些拥有复合技能的中高级技工的迫切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为此,应当在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寻求、构筑一种良性的沟通运作机制,实现反馈渠道的畅通和良性的互动。如图1所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实用人才的培养要着重处理好三对关系: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与企业之间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而要实现“学以致用”,学院(教师)需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依照企业特定需求来“定制”专门化的实用人才。只要解决了实用人才的就业,作到企业满意,供需平衡,社会与家庭的种种偏见给职业教育造成的阻碍便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5
[2]姚树伟.中国职业教育,2002年,318期
[3]职业教育2005年的工作总结.中国职业技术网
[4]李德军.“学校改学院我该怎么办”[N].滨州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