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走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伦理困境

走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伦理困境

日期: 2011-7-9 19:23:0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同时对多个上级职能部门负责,产生了权力冲突;需同时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产生了角色冲突;需经常面对各方利益要求,容易陷入利益冲突。这三者影响了辅导员在公共教育责任面前统一的责、权、利关系,共同构成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最主要的伦理困境——责任冲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伦理 责任冲突 权力冲突 角色冲突 利益冲突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公德伦理,也包括作为特殊领域规范的职业伦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与本行业和岗位的社会责任、功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伦理准则,因此,职业伦理日益受人关注。由于伦理“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①,那么,当社会评价体系和人们心理认同体系整体地或局部地对特定职业的责、权、利关系产生不同期待时,职业主体就会陷入伦理困境。
   在我国,自从1952 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之后,政治辅导员(简称辅导员)就作为一种职业走上了历史舞台。因此,高校辅导员往往会因为社会、教育系统以及与岗位相关的各方对其职业的不同期待而陷入伦理困境,集中体现为教育管理责任冲突。
   教育管理责任冲突是指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责任行为选择时所遇到的矛盾状态,主要表现为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三种形式。
   一、权力冲突的产生及表现形式
   权力冲突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不同的权力来源所带来的不同的客观责任之间的冲突②,是辅导员面临的最直接的责任冲突。
   根据1985 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学生政治辅导员”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随着新情况的不断涌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已经远远超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现实意义上的“学生工作”已经延伸到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学习督导、帮困扶弱、素质拓展、行为规范以及其他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几乎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纳入到了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并不是按照职能划分的,而是按照工作对象划分的。辅导员实际上成为了高校各二级职能部门与学生联系的纽带,成为了多种部门权力共同的执行者,这就必然造成了辅导员工作权力来源的多元性和客观责任的多重性。而各职能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工作实体,在制度层面并不要求它们就学生工作项目进行细致的沟通与协调。于是,当他们的工作布置下来,在共同的执行落实者身上就产生了权力冲突,主要表现为:
   1、工作数量扎堆
   各职能部门都独立地制订本部门的工作计划,而且制订计划的充分依据是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规律和工作惯例,因此就不可能充分地为具体落实某些工作的辅导员考虑,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某些时段内的工作扎堆现象。而且,各部门主观上都追求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并把辅导员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作为部门权威的标准之一,所以,这种工作扎堆的冲突往往还难以协调。
   2、工作方式相斥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尽相同,因此落实工作的方式应该有所差别。比如:由保卫处统筹的安全教育要求义正词严、雷厉风行;而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针对具体的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而言,辅导员的形象往往是与一定的工作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并因此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与该工作方式相应的个人形象。因此,已在某些学生心目中形成固定形象的辅导员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风格去针对他们开展其他性质的工作时,学生往往难以接受,造成工作效果不好,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还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一个在安全教育中经常组织纪律检查、开展纪律教育、负责纪律处分的老师已经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严而不可违拗的形象,当他再针对这些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学生愿意向他倾诉心底的秘密吗?说不定学生还会忌惮于辅导员的某种工作方式而使自己的心理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而酿成更深的危机。这正是由于权力来源相应的工作方式的相斥性产生的矛盾。
   3、工作重点弥散。
   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不同的管理层级对工作重点又会有不同的理解。辅导员正处于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结点位置”,不同的部门和层级的不同要求都指向他们。组织部门强调党建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期望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开展工作;教学管理部门期望辅导员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帮助教师做好课堂考勤和学风督导工作;学生工作部门对辅导员提出综合考核指标,要求辅导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招生就业部门提出就业是教育的生命线,期望辅导员集中精力抓好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共青团组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要求辅导员为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尽心尽力;保卫部门要求辅导员协助做好校园治安工作,稳定压倒一切;各学院要求辅导员以专业为依托开展工作,学生工作要服务于专业建设;一般职工则以学生的文明素养来看待辅导员的工作。于是,辅导员忙于应付多头“重点”,结果往往是没有重点。
   二、角色冲突的产生及表现形式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往往被期望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辅导员的角色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转变成为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咨询者、知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然而,每一种角色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因此不同的角色要求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角色冲突就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客观需求矛盾和主观认同冲突,表现为客观角色冲突和主观角色冲突两种形式。角色冲突是辅导员面临的最主要的责任冲突。
   1、客观角色冲突
   辅导员的“客观角色冲突”,具体指周围环境对辅导员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怎样扮演某一角色的期望冲突。
   (1)教育者与服务者的冲突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首先是一名教育者,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上,主要寓教育于学生党团建设、日常教育管理、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辅导员居主导地位,有效地教育、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但是,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群体和个体,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期望辅导员是一名服务者,当他们生活上有实际困难时,能帮助他们解决;当他们情感上产生困惑时,能帮助他们排遣;当他们心理上出现障碍时,能帮助他们疏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应放下教育者的架子,随时提供帮助和服务,给予理解和同情。这两种角色对辅导员的地位、立场、心态等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对于很多辅导员来说,很难同时扮演好这两种角色。
   (2)管理者与知心者的冲突
   因为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又是高校的政工干部,是一名管理者。因此辅导员代表着一定的管理权威,与学生的基本关系是制度化的支配与从属关系。但为了工作的深人到位,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管,客观上又需要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双方需要建立情感化的平等信任关系。问题是,管理权威往往会使亲近信任产生隔阂,亲近信任有时也会削弱管理权威,两者难两全。所以,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严格的管理者,又是一个亲近的知心者
   由于角色的多重性,辅导员还会遇到其他类型的角色冲突,但最具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角色冲突当数以上两组。
   2、主观角色冲突
   辅导员的“主观角色冲突”,具体指辅导员对自身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怎样扮演某一角色的认同冲突。
   (1) 渴求尊重与缺乏认可的冲突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工作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班级管理、评奖评优、纪律检查及处理、第二课堂、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一个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融入深厚的热情和感情。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因此,他们很希望学生能理解他们,学校能重视他们,社会能尊重他们。但是在现实中,辅导员并没有充分获得这种回报,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许多高校还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尽管知道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也很大,但他们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琐碎,缺乏创造性。③这就带来了渴求自尊与缺乏认可的冲突。
   (2) 追求实际工作成果与工作成果的抽象性的冲突
   工作成果一般是由工作对象的变化情况来体现的。医生通过治愈疾病体现工作成果,律师通过打赢官司体现工作成果,而辅导员却不是这样。辅导员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衍生的其他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工作对象是具有相当知识积累以及独立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大学生,所以工作成果必须由学生的表现来衡量。但是,辅导员的一切工作过程和工作行为在起作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工作对象(即学生)的能动的选择吸收,因此工作成果就具有了间接性。况且,即使学生的思想或行为表现有了好的转变,也很难说这种转变与辅导员的工作行为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工作成果又具有不确定性。此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的成果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还存在反复的可能,因此这种工作成果又是可逆性的。以上三种性质共同造成了辅导员工作成果的抽象性。
   于是,辅导员一直在追求工作实绩,但是又很难说清楚自己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确切的成果。
   (3) 个人能力、观念与岗位需求的冲突
   辅导员身兼多重角色,面临多方面的角色期望。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数由年轻人担任,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角色转化还不到位,与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还有些差距。此外,辅导员承担着价值传播的职责,强调正面引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辅导员作为社会的一员,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教育学生应传递的价值观念不可能完全相同。当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学生价值观念不一致时,辅导员既要维持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又不得不对学生的观念表现出某种宽容与理解。这也会给辅导员带来一定的角色困扰。
   三、利益冲突的产生及表现形式
   利益是各项管理工作不可避免的内容,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利益冲突是所有教育管理者必然经常面对的一种冲突,它是指与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各方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利益冲突是辅导员面临的最尖锐的责任冲突,包括纵向利益冲突、横向利益冲突和自我利益冲突三个方面。
   1、纵向利益冲突
   纵向利益冲突是指在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上级教育行政部及其内部各职能部门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冲突。
   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内部各职能部门依法行使教育管理权,代表人民管理教育资源及教育对象,是人们在教育领域共同利益的代表,在根本利益上,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在学生群体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利益诉求,“纵向利益矛盾实际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④。
   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内部各职能部门所代表的共同利益具有全局性、长远性、间接性和根本性,而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特殊利益具有局部性、当前性、直接性和非根本性,这就构成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发生冲突的基础。而辅导员是双方的关联纽带,向上要做执行者,向下要做维护者,因此往往成为纵向利益冲突的“夹心层”,深受困扰。
   2、横向利益冲突
   辅导员面临的横向利益冲突包括上级部门间利益冲突和下属学生间利益冲突两部分。
   (1)上级部门间利益冲突
   由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同时向多个上级职能部门负责,那么当这些部门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利益冲突的项目与学生有关,那么这种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嫁接到了辅导员的身上,形成了事实上的责任冲突。辅导员就成了这种利益冲突的“波及者”。
   (2)下属学生间利益冲突
   辅导员管理范围内的学生数以百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在某些具体问题前,很难形成共同意见。但是,辅导员的工作非常具体,而且几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涉及学生利益的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关系到学生的经济、荣誉和发展等关键问题上,比如: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集体)评选、助学金发放、就业推荐等,辅导员往往不可能做出人人满意的选择,因此经常处于不同个体或群体利益冲突的“火力点”。
   3、自我利益冲突
   辅导员的自我利益冲突是指个人利益期望与自身岗位职责间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清晰的工作边界,只有时间、地点、对象和内容的转移。学生问题产生在哪里,辅导员就得工作到哪里。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危机处理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而且社会影响复杂。这就更需要辅导员主动承担管理责任,牺牲个人利益,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服从于高校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辅导员总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陷入自我利益冲突的困境。
   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高校辅导员群体,让辅导员在公共教育责任面前面临责任冲突,破坏了责、权、利的统一关系,从而造成了伦理困境。如何让辅导员摆脱这种伦理困境,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应该成为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462页。
   ② [美]特里•L•库珀著,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陈素权,《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11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