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资本全球化视角略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以资本全球化视角略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日期: 2011-8-3 20:45:0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广亮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引起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力是什么?区别于以往革命化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对其的研究,资本全球化视角着重从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整合趋向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层面略论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资本全球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国内部分史学工作者,尝试用资本全球化理论视角从事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尽管存在意见分歧,某些文章也不够系统深入,但毕竟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使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研究为之一新。本文冒昧参与其中,试图对个别问题略陈管见,以求学界方家赐教、斧正。
   一
   从方法论上讲,运用理论展开研究首先必须对理论本身的内涵加以掌握,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以资本全球化理论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也是如此。不过,由于对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认知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研究发现,以全球化理论视野关照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因而这对以其为视角展开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探究来说既是一个不小的创新,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常用语之一,但对由其动力推动的全球化内涵的认知迄今仍旧是个争议性颇大的问题。
   那么由其动力推动的全球化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国内学者巨永明教授在其《全球化;资本的历史使命》一文中列举了全球化本质含义的六种认识:一、全球化是世界走向资本主义的全球一体整合过程,即是资本主义对全球的控制进一步的强化;二、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大,是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三、全球化人类各种不同文明冲突融合的过程,即把全球化是世界各种文明通过冲突与融合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四、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趋向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的过程;五、全球化是西方社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过程,即全球化就是西化;六、全球化是资本在完成它本来的历史使命的过程,即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1]
   人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和运用,由于角度不同、领域不同、深度不同而导致观点各异。但在史学领域,对全球化内涵的如下界定似乎更符合世界近代开始的这种趋向:全球化是以由资本为轴心动力、为实现近代社会的由传统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转型而把全球整合为一个适宜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统一体的过程,以资本为动力的全球化又包括旨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和旨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两种,而近代(俄国十月革命前)时期的全球化由于由纯粹资本推动而使世界的发展旨向资本主义。因而本文章在此即以上述对全球化本质内涵的界定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840——1919,下同)的语境或视角。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的社会转型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一直延续到当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从近代到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已在本质趋向上发生改变。[2]而旨向资本主义的资本全球化理论只是适宜作为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展开研究的视角。
   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近代世界资本全球化趋势下进行社会转型的不同途径和方式,将社会转型的类型分为两种:早发内生型社会转型和晚发外生型社会转型。早发内生型社会转型是社会自身资本力量产生、发展,经过较长过程的社会变革而完成社会转型,外来影响对其居于次要地位。英法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这一类型社会转型的典型国家。晚发外生型社会转型是在世界源自其他国家的资本全球整合影响下,社会受外部资本冲击而引起内部整体社会变革,其内部应激居于次要地位。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由于是在外来资本因素的扩张或冲击下展开其社会转型,因而属于典型的晚发外生型社会转型国家。
   中国是典型的晚发外生型社会转型国家,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历程的考察,我们至少应该承认以下几点:一,资本全球化不可避免的把中国卷入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潮流中,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只有社会转型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一贯主题和根本任务;二,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发展中,政治主导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认知的导向决定了社会转型的快慢和深入程度;三,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资本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含有许多被动因素。同时,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也和民族的独立融合在一起,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
   以资本全球整合理论作为探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视角的主要依据在于,作为晚发外生型社会转型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统摄于近代世界开始的资本全球化趋势中。
   首先,近代世界开始的资本全球化启动并始终影响着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第一,尽管中国古代自两宋时期开始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使社会经济领域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截至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整体,无论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抑或思想文化层面,仍旧被裹挟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发展观念中。也或许若无无源自西方的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中国内部运行的资本主义萌芽会自行推进其整体社会的近代转型,但是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局使近代世界源自西方的资本全球整合趋势从外部撬开了仍旧处于社会转型前夜的中国大门,从而客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第二,虽然中国自身因素是推动国家近代社会转型的主体,但客观启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资本全球化趋势也实际影响着整个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比如,近代中国在社会器物层面展开的洋务运动是对近代世界资本全球整合器物层面认知下的学习借鉴;在社会制度层面开始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对近代世界资本全球整合制度层面认知下的学习借鉴;在社会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的新文化运动是对近代世界资本全球整合文化层面认知下的学习借鉴;
   其次,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化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方向、基本内容。第一,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化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近代世界的全球化是以资本为轴心把全球推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因而资本全球化的这种趋向决定了其启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客观目的是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第二,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化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任何一种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三个层面,而其社会展开的转型变迁亦必然包含以上三个层面。就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而言,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整合发展在中国的扩张,使经济资本主义市场化——政治资产阶级民主化——思想文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化成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或基本内容。首先,由于资本全球化的扩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以小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大陆型自足经济由此开始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于19世纪60——70年代在其刺激下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由于资本全球化的扩张,以资产阶级主体的社会各阶级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引为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目标,从而使近代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尝试——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的嬗变。最后,由于资本全球化的扩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涌入中国,以资产阶级主体的社会各阶级把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作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目标。
   最后,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化是近代中国其他历史事件兴起的缘由。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化除了能涵盖中国近代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旨向,也能够把发生剧烈变动的中国近代的其他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于自身的特定视野之下。比如近代中国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系列抗争源于近代资本全球扩张对中国的殖民压迫;资本全球化导致的西方列强对中国近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无处不在的侵略、渗透:建工厂、开矿山、筑铁路、办学校等等。胡成认为,全球化语境是更深入的解释殖民权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无处不在的扩张性的适宜视角。[3]
   三
   资本全球化是一个含义深刻、内容广泛的概念,在确定资本全球化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视角后,我们还需要考察一下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免矫枉过正。
   一、资本全球化视角与革命史观的关系问题
   作为传统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之一,革命史观是把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定之为抗击西方列强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强的过程。依此方式开启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始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界定,“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4]毋庸置疑,革命史观从反对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推进中国国家主权独立、民族解放视野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本质。不过它更多的是从政治领域着眼、以阶级斗争视角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归纳,忽视了许多和政治斗争同等重要的内容,比如经济的发展、文化思想的转型、社会生活的变迁。相对于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探究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的革命史观,资本全球化是以社会转型为目标把全球推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化有机联系的过程。它不仅比将错综复杂的历史单一化、单线化的革命史观视野更丰富,而且更从根本上说明了近代中国所以进行革命斗争、社会转型的缘由以及社会转型的目标、内容,比如中国近现代革命结构的不断生成和转换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对资本全球化不同阶段应答的反应。[5]
   二、资本全球化视角与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的关系问题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是另外的一种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它是把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定之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为主导,同时涉及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相应变化的过程。在中国较早倡导以现代化理论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模式的是罗荣渠先生。虽然现代化史观强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是包括革命在内的综合分析,但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生产力的范畴,并不内涵生产关系的概念。[6]这就使运用现代化理论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常常忽视或有意不见生产关系变革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对于侧重从生产力角度探究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的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由资本推动以社会转型为目标的资本全球化侧重于从更全面的整体社会变迁的角度展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关注。比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忽视了社会先进阶级在社会现代化(近代化)中的应有的主导作用,而资本全球化则暗含着社会的发展在于其先进阶级的推动。
   三、以资本全球化理论克服以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观情绪
   尽管客观公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以贯之的准则,但在实际的研究中总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不过,如果历史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蜕变为主观情绪时,严谨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过度强调历史发展的未能变革生产关系的阶级局限论。所谓过度强调历史发展未能变革生产关系的阶级局限论,是指人们在从事历史研究时,过度强调一定阶级变革生产关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当包括僵化的生产关系在内的诸因素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时,而把社会发展的挫折停滞主要归咎于一定阶级基于阶级特性未变革生产关系。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过度强调一定阶级未变革生产关系制约社会发展论主要表现为,忽视地主阶级以洋务派为代表的革新派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对社会经济、政治转型的推动作用,而主要强调地主阶级固守过时的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忽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对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领域转型的推动作用,而主要强调资产阶级由于不敢彻底变革封建生产关系的阶级局限使其不能担纲实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任。
   其二,忽视一定阶级引导的唯生产力发展论。与过度推重一定阶级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论相反,唯生产力论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经济生产力,忽视或不见阶级的更替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唯生产力发展论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研究中,强调包括科技因素在内的现代(近代)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主导作用,但忽视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各阶级的变动引起的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三,对资本因素作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过高和过低评价情绪。传统研究在认知源自西方的资本扩张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作用时,一是过度强调源自西方的资本扩张 启动并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忽视中国社会的内生发展和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本有的决定作用;二是极力忽视或贬低资本因素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客观推动作用,强调资本扩张、侵略给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和资本扩张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的认知。这里主要是指要注意做到与“冲击——反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以及“帝国主义模式”的区分。“冲击——反应”是美国学者费正清概括中国甚至东亚近代社会转型的一种研究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近代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不过由于此模式把“冲击——反应”界定为西方冲击——东方反应,强调他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就是西化的过程,则暴露此模式的狭隘。一方面他国鉴戒西方社会转型的经验是为更好的完成的自身的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不只是西化一路。另一方面西方冲击——东方反应有意无意间掩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和变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意图。传统——近代模式亦少脱西化嫌疑,不再赘述。帝国主义模式注意到了西方冲击的企图是变他国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不能看到起自西方的资本全球整合趋势对他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客观促进作用。以资本全球化视角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则要避免对资本因素作用的极端认知,力求客观的考察近代资本全球化语境下西方资本主义扩张、中国主体的内外感知与实践对整个近代社会转型的本有影响,探究近代中国位置于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内外感知中主体推动社会变革的客观过程。
   四
   作为晚发外生型社会转型的国家,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资本全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放置于世界近代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尤其是资本全球化趋势下,以资本全球化冲击——中国反应作为深入推进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的基础背景。以资本全球化作为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的视角,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深入研究近代中国在世界资本全球整合语境中应对冲击而展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转型。二、深入分析近代世界的资本全球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外背景、成果和失误。三、考察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各阶级在资本全球化趋势下的思想行为特征,分析他们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和局限。四、分析近代世界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方向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后来向社会主义方向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及其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地位。五、以资本全球化视角探究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注意和革命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的关系等问题。而所有上述内容归结为一点,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考察,希冀能对中国当代进行的社会转型有所启示和帮助。
   将近代世界开始的资本全球化趋势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视角,不仅和以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研究,是三个虽有联系但理论体系和释读方式完全不同的研究,也与以往的“西方冲击——中方反应”式研究有着明显的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在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时,既要摆脱全盘否定以往不同视野中形成的研究成果,又要防止缺位应有的生产关系对历史发展本身的影响。现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忽视生产关系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倾向,说明史学工作者除了不屑的努力钻研,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指导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