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对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对策的思考——基于理工类院校的工作实践

浅谈对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对策的思考——基于理工类院校的工作实践

日期: 2010-11-25 13:45:3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 理工类院校 改革 对策
   论文摘要:德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一个永恒的主题。高校特别是部分理工类院校,由于自身和历史原因.德育管理体制的模式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结合理工类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分析,从而找到切实解决制约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质量水平和体制改革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德育管理是依据德育发展的要求,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德育资源,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与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之间的一项管理活动。这也就是说,德育管理是“与伦理道德有关的管理,保持道德状态良好而实践和落实德育最大化原则的管理活动。”
   德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包括高等院校,始终居于首要地位。高校德育管理,历来被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道德教育“重在建设,重在管理。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经过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努力,在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党委负责制的德育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实行党委主管,行政协助,统一模式,集中灌输。这种体制具有高度集中,意志统一,行政性强,便于灌输,阵地比较稳定,运作方式较简单等特点。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理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推进高校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四有”新人。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德育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分制的实施,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就业的双向选择等,高校德育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理工类院校又由于自身专业特点,机械、电子、化工、生物等行业调整的原因,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德育管理体制运作的结果。使学生感到德育在高校教育中显得无足轻重.学生更注重专业的学习。因而,这迫切要求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德育工作应在继承德育工作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德育观念,改革德育管理体制,充实新的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变化和发展。
   1 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体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党委负责制是目前理工类院校普遍采用的德育管理体制模式。虽然这一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能够保证党委对理工类院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是由于高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进行,学校的党政系统是两套人马,各司其职,这必然在具体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党委行政“两张皮”的现象
   由于党委和行政是两套系统,各是各的人,致使理工类院校在专业教学及其管理中,不能很好地将德育渗透其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和专业教学工作彼此分离,从而使教学行政系统的德育功能弱化。
   理工类院校的行政工作与党务工作分开,行政工作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党委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各行其事,直到各系(部)及各教学单位均如此,就导致了校(院)长管教学,党委管德育,教师管上课,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管德育工作,泾渭分明,使德育工作分工不合理,力量分配不均,违背了教育的整体性,忽视德智体互相贯通,相互渗透,人为地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分开,致使专业教学活动及专业教师的德育职能无法到位,学校行政系统德育功能退化,使德育专职教师、政工干部成了孤军奋战的德育专业户.
   1.2学生普遍重专业学习,轻道德品质养成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德智体的受教育和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通过受教育,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综合各学科知识的结果。在学校的教育中,德智体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德智体统一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正是教育整体性规律的体现。
   但是,理工类院校现行的德育管理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违背了教育统一性的规律,把德育与智育分开,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德育的学习和养成分开,看重的是专业学习,轻的是道德品质养成。
   1.3“两课”的作用被弱化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属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范围,该课程教学工作、教师的管理等都由教学行政部门管理。学校党委对“两课”教学的领导,只是宏观的管理,并不涉及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及管理,在管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与其他的专业课无二。因此,“两课”的德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两课”教师成为了与专业学科教学无异的学科教师,不能充分发挥“两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1.4班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生长环境、教养方式和生活阅历不同,同一班级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和素质不尽相同。而高校德育工作最终仍落脚于班级之中,班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更不用说不同院系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1.5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理念,使高校德育管理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抱着学生走”的管理模式。在德育管理体制中,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德育工作者的思维习惯,都采用对学生“管、卡、罚”的形式,自上而下开展各种指令性活动。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成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造成了德育工作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成为了完成学校指令性的过程。这种德育组织管理体制从表面上看是在有序地运行,但是由于作为德育最基本的元素——学生,处于一种惰性的状态,被动地接受教育,甚至对组织的指令消极对待,信息反馈真实度低,从而导致理工类院校德育工作效能低下,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差。
   1.6德育管理的具体实施层缺乏活力
   现行的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体制,使德育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在学生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身上,他们每天忙于日常事务,疲于应付各种杂事,难以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德育工作,无论是政治辅导员还是班主任。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都是挂名的多,真正深人到学生班级开展深入细致工作的人少,这势必造成德育工作不扎实,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许多工作要求只是停留在上层、表面和形式上。
   同时,由于理工类院校现行德育组织管理体制一般由校党委书记循0书记)领导,其下属的专业院系、学校行政部门不属于党委管辖,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难以协调党、政各部门,导致信息的传达反馈缓慢,内耗过多,组织系统协调功能差,使德育工作流于表面和形式。
   1.7封闭的学校德育脱离社会
   长期以来,高校往往自成体系,封闭办学,垂直管理,造成政府、社会的德育教育观念淡化。片面地认为德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这就致使高校的德育工作严重脱离社会,特别是一些理工类院校由于历史原因,校址一般建设在较偏远的地方,使理工类院校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脱离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学校的教育设施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也不能充分发挥。
   2 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解决对策
   虽然目前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的不足.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高校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究其原因,虽然从客观上讲,高校德育管理新体制是一个新事物,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新旧体制转换是一项波及全局的变革,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期,新的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的确立之间也有一个不断吻合的过程。但从主观上看,人们认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错误思想的干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会阻碍或延缓高校德育新体制建立的过程。
   基于此,理工类院校应抓住时代发展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研究理工类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以往德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切实转换德育管理体制,加快工作进程,努力把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1加强党政协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早已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同时,《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
   理工类院校只有切实加强党政协调,服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实施两个纲领性文件.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校长、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深人开展。
   2.2牢固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德育管理者从事德育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和检验德育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概括地说,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是指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德育管理者必须体现德育为先,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德育首位,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落实德育为先原则是德育管理者的重要职责;第三。要把坚持德育为先原则贯穿到德育管理的全过程,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进而提高德育质量争取最佳德育效果。
   作为理工类院校,必须牢固坚持德育为先的德育管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协调.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2.3切实加强德育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方面,注重“两课”内容的进一步深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对德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注重在“两课”师资队伍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既要保证专业课教师的课时量和授课质量.又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吸收政工干部、优秀学生辅导员参与到“两课”的教学当中。
   2.4增强班级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
   人是离不开集体的,过集体生活是一个人体现其全部社会关系的前提。青年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他们渴望在某一群体中,有归属感,获得安全感,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体制中,应该将班集体作为德育的一个基本的元素。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激活班集体,从“管本位”转为“人为本”,使班集体具有凝聚力和权威性,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共同认识班集体的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在班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成员不断进步,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使班集体成为青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启蒙课堂,成为理工类院校实施德育的最有活力的因素。
   2.5充分调动学生德育管理主体参与积极性
   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管理的主体,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当中。没有学生参与的德育管理体制.就不能成为科学的、理想的德育管理体制。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理工类院校要培养有理想、讲道德、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实践的文理兼通、理工相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您育工作将涵盖政治、思想、道德、觉悟、人格、心理等多个方面:许整体融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导向作用。这样,学生的德育管理主体参与积极性就能发挥充分的作用.有利于德育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2.6加强德育专职队伍为主导的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构建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实现理工类院校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专职队伍人员、实际操作层,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较系统的德育思想、先进的管理水平,才能发挥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政治堡垒作用。因而,一定要注重对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职位提升等工作,提高他们的待遇,与教师享受同等地位,评聘相应的职称,不受工作歧视。
   2.7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从生活中收集德育素材
   高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社会,必须从生活中来。强调生活德育。部分理工类院校由于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造成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部门.在制定德育工作时,注意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从生活中、工作实际中、亲身体验中感受良好德育管理体制的成果。
   综上所述,德育管理就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活动。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必须注重分析德育管理体制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理工类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分析,从而找到切实解决制约理工类院校德育管理质量水平和体制改革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理工类院校、乃至各类高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德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参考材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