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

日期: 2008-12-17 4:56:22 浏览: 30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转基因食品—毋需恐慌
从本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的诞生,到目前全世界大约278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到利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1998年8月,英国阿伯丁的罗威特研究所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普兹泰进一步推论,很多消费者也象被用于试验的老鼠一样食用没有经过严格鉴定的转基因食品。该消息的发布,使世界各国如日中天的转基因热潮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开始疑惑:转基因技术是改造自然还是破坏自然?是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何谓转基因食品?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有利于人类的外源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体内,改变其遗传组成,使其获得原先不具备的品质与特性,以这些生物为来源的食品即转基因食品。这项技术可增加食品原料产量,改良食品营养价值和风味,去除食品的不良特性,减少农药使用。因而,它具有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产量最大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玉米产量的食品中70%都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生物技术协调员马里扬斯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不造成任何有别于传统食品的危险。马里扬斯基说,科学家和农民种植基因改造过的作物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比如杂交玉米和葡萄柚就是用传统的植物育种方法进行的基因改造。使用基因改造方法,科学家能让作物具有某种特性,比如更加耐寒。传统的基因改造方法使几种作物的几千种基因相互混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排除不需要的特性。使用新的基因改造方法即基因工程技术,就精确和可控制得多。比如给某种植物加入某一种或两种基因,科学家就可以让它具有一个全新的特性而不会产生副作用。
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有没有危害?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的特别委员会2000年发表报告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市场上的食品因为基因改造而不能安全食用。”
然而依然有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乃至反对的态度,当然我们对待任何一种新事物都得持谨慎的态度,毕竟这关系着的全人类的安全性问题。生物学界对转基因作物的危害性本无争议,危害论的始作俑者是苏格兰的一位免疫学家普兹泰(Armand Putztai)。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转基因土豆对老鼠有毒”的试验,1999年她的这项研究最终发表正式发表在医学刊物《柳叶刀》(The Lancet),对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已越过大西洋到达美国。因而对转基因技术的恐慌主要出现在西方,有多个反基因组织对此推波助澜。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保护环境”为口号的绿色和平组织(GREENPACE),他们不仅制造“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转基因作物破坏生态环境”的舆论,而且利用一般人对基因技术的无知,组织了大量的抗议,抵制甚至破坏活动,影响极大。又由于1999年5月,美国康奈尔大学洛西(John Losey)实验室向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告说,他们用沾有抗虫害转基因玉米粉的草叶喂养大花蝶的幼虫,导致这些幼虫全部死亡。这两项研究成了反对转基因作物的活动者反复提及的“经典”研究,涉及了两个主要问题:转基因作物是否有害人体健康以及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
对于普兹泰的研究中,她向老鼠喂食制造凝集素蛋白的转基因土豆(凝集素能抗虫害),发现老鼠的肠道受到损害,由此得出结论是转基因食物所导致的。这项研究遭到众多的批评,英国王家学会的调查指出这项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都存在着问题,包括实验的动物太少,不足以得出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缺乏合适的空白对照,以及用于喂养老鼠的膳食营养结构不平衡,而后者也可能导致所观察到的病变。此外,普兹泰是用生的土豆喂养老鼠,而人们一般只食用煮熟的土豆,而食物中的有毒成分在加热后往往就不再具有毒性。有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土豆、转基因西红柿和转基因大豆对动物的健康和生理活动都无影响。转基因作物往往是过量地制造某种外源的蛋白质,即使无毒的话,是否导致过敏?这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一种蛋白质不会导致过敏,那么制造它的转基因作物也不会导致过敏,而那些会使某些人过敏的蛋白质如果被导入作物中,则有导致过敏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在研究转基因作物的时候,已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转基因作物不仅仅是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应运而生,更是作为一种利益驱使下的生物技术。在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管理之后,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物能够上市的可能性很小。反转基因的人士一直在声称:转基因食品需要慎重“,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任何食品都需要慎重。但在这种语境下,它的暗含意思事:必需证明转基因食品绝对无害,排除有害基因食品的可能性,才算得上慎重。所有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批程序,都是经过8到10年的安全性评定才会推向市场。但是,包括常规的育种技术生产的食品内,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目前仍然还有麦角中毒,黄曲霉毒素,细菌性食品污染等事件发生。我们不能为了一种没有依据的未来风险而放弃已知的诸如农药减少使用、增加产量、增加营养值等益处。更何况,散布”转基因恐慌“者所设想的许多恐怖情形,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人体的健康,同样对环境的安全也同样重要。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分泌的毒性蛋白,除了毒死特定的害虫,有没有可能也毒死其他生物?洛西实验室中对大花蝶的研究结果也正是想说明这一问题,但这个研究结果同样备受非议,被指责无法重复。在实验室中的大花蝶幼虫被强制只喂食沾有抗虫害转基因玉米粉的草叶而没有其他选择,实验用的转基因玉米粉含量也过高。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估计,即使草叶表面上转基因玉米粉的数量达到每平方厘米150粒时,也不会对昆虫造成伤害。而在田野中,草叶表面所沾的玉米粉数量只有每平方厘米6—78粒。因此在自然环境中,抗虫害转基因玉米粉也不会危害大花蝶幼虫。此外,对于一些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它们被转入了源自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一个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它的芽孢中会分泌一种称为“内毒素”的蛋白质晶体,这种内毒素是无毒的,但是这种内毒素在昆虫的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蛋白,而人和牲畜的胃环境是酸性的,并且肠道表面不含毒素蛋白的受体,因此不会中毒。被人和牲畜吃下去的内毒素,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掉。因此栽培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可以不用或者少用农药,相对于传统的作物来说,抗虫害作物更有其安全的一面。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更绿色。
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众所周知,农药残留过高一直是现在食品安全的大问题。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运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变某些食物的致敏成分,使得对这些食物过敏的人也可以放心地食用。例如,5岁以下的幼儿和一些成年人会对大豆过敏,这是由于大豆中的三种蛋白质引起的,用转基因技术使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失去功能,就能培育出不会导致过敏的大豆。此外,用转基因技术改变种子油的成分,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或降低重金属在果实、种子中的沉积,都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我们熟知的杂交水稻同样是转基因食品,而转基因技术实际上要比这些传统的育种技术(杂交、用辐射或药物诱变)更安全。传统的育种技术无法控制某个基因在哪里和如何表达,不仅带有盲目性,而且改变了许多基因,对此我们往往一无所知,难以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可能培育出有害健康的性状,对此我们可能一时无法察觉。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准确地控制基因的表达,只动了一个或少数几个我们已知其功能的基因,不仅目的性强,在时间上允许更有效的安全检测,也容易检测对环境的影响。现在我们种植的作物是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工选择、遗传育种培育成的品种,许多基因已被改良,有长期食用的历史。转基因育种在本质上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是一样的,都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只是基因工程使这种改造更加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
许多人对待转基因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科学”的误区,他们认为“转基因”就是要转变人体的基因,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就会把自己的基因转掉了。其实转基因指的是用遗传工程的技术,把某个特定的外源基因转入到生物体中,让这个基因在生物体中中表达出来,这样生物体就有了我们想要的新性状。有的人担心吃了这种食品后,它被转入的那段外源基因会不会跑进自己的体内,无意中把自己的基因转了?这种担心也并非无科学依据,但是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我们知道所有生物的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核酸组成,不管转的是什么基因,是从什么生物身上来的,它的化学组成和别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由核酸组成。吃到肚子里,这个基因同样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才能被人体吸收。基因存在于任何生物体内,我们所吃的那些传统食物同样含有基因,如果我们仅担心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会被人体利用,那么是不是也应该担心我们的所食用的传统食品的安全性呢?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往往会加入一定的标记基因,以此来快速筛选目的性状,而这些标记基因多是一些抗生素标记基因、除草剂抗性标记基因等。因此又会有人担心这些标记基因一旦进入人体是否会在肠道中水平转移至微生物,从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尚无基因从植物转移至肠道微生物的证据,也无在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转化的报告。标记基因同样是基因,于所有基因的组成成分一样,“转基因食品中的标记基因没有直接毒性,目前也没有因转基因引起的食物过敏情况发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介绍说,事实上,与传统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在微生物毒素、农药残留等方面更安全。在2002英国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第一个人体试验—让十二名健康志愿者和七名手术切除部分结肠的志愿者,食用含转基因大豆的汉堡包和牛奶冰激淋食品。结果是:在健康的人排出的粪便中,找不到任何转基因大豆的DNA(它们被完全消化了),他们的肠道细菌内也不含转基因大豆的DNA。在结肠被切除的人的排泄物中,有3.7%的转基因大豆的DNA被保留了下来,七名病人中有三人的肠道细菌体内发现了转基因大豆的DNA。而且让这些结肠被切除的人服用普通大豆,也能在排泄物中发现同样含量的大豆DNA。所以这项实验表明转基因DNA并不特殊,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有一小部分食物的DNA有可能会被肠道细菌吸收。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担忧莫过于以上提到过的过敏、基因漂流、基因整合、毒性等方面,而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标准,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为实质等同性原则,实质等同性原则(substantial equivalence)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3年提出的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则。即:基因工程食品及成分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这是基因工程食品安全性评价最为实际的途径,其概念是: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经存在的某一食品或成分在实质上相同,那么在安全性方面,前者可以与后者等同处理(即新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当然在上市之前不仅仅只是做一个实质等同性的比较就可的,如果不存在实质等同性,也不能肯定这种食品就一定不安全,还需进行下一步乃至更为有保证的检测方可上市。
综上,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我都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比传统食品更为安全。

相关文章
  1. 转基因食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