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管理人才

日期: 2010-7-17 16:31:36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本站编辑

   知识经济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是一次划时代革命,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思路,提高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是知识经济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海网
早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主要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这种管理理念强调严格的规章制度及铁的纪律,把人看作“活的机器”、“机器的附件”、“经济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同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发性。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学者们提出了软管理、人本管理、和谐管理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一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最完美发展,通过服务于人来推动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带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为前提的,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不容忽视。另外,资源的匮乏也使得各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发动战争来争夺有限资源。因此,如何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也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解决好经济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注重创新的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这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作用导致知识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与此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也是不断创新的管理。
  (四)强调决策的管理机制。开创性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性,这种面向未来的经济体制突出了决策的重要地位。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的急速增加,管理风险不断提高,如何做出准确有效的决策,规避风险,就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课题。强调科学决策,提高决策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一)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原动力的经济,驾驭不断创新的科技、经济,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意味着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不仅要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且更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这就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是管理者能否紧跟或者领导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保证。
  (二)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是管理的重要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更加突出了决策职能的重要性。只有能够做出迅速有效的决策,才能掌握先机,把握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在众多方案中选择出最有效、最有利的方案。
  (三)信息收集、处理和运用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科学有效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也是经济管理人才要掌握的重要能力。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准确性,战略设计与策划的正确性,都和经营者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熟练掌握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技能,善于捕捉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为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心理承受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增多,但风险也同时加大,在机遇与风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完全规避风险是不现实的。在风险发生的情况下,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更快走出困境,抓住新的机遇。
  (五)其他能力。除了上述能力外,经济管理人才还应具备很多其他能力,如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领导能力等等。但这些能力并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特别要求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1、改革教学模式。一是从培养操作型人才转向培养管理、操作复合型人才,使培养对象符合市场经济及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最基本要求。二是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以克服传统的狭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开阔的思路、视野及驾驭全局能力的弊端,增强学生俯瞰、把握经济全局的能力。三是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使教育成为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
  2、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大体系。一是减少必修课,增加综合知识类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二是要与时俱进,整个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都要符合面向未来的需要。课程设置总的来说要注重科学性、适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内容安排要注重发展性、前沿性、时代性。
  3、丰富教学方法。一是从灌输式转向启发、诱导、信息反馈式。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自觉接受的过程,一味的灌输就会“关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应通过各种可能采取诱导手段,将培养对象引入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地。二是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培养对象导入模拟实践过程,使之通过对事件的综合诊断,提高对问题的处置能力。
  (二)加强引导,提高创新能力
  1、倡导科研活动,开展学术交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2、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形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创新运用于实践,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所施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潜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天赋和潜力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培养创新潜力。
  (三)建立经济管理实验室,培养综合能力。经济管理实验室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据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动态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社会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门场所。通过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全面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得到较大提升。
  (四)加大心理卫生教育力度,开设心理咨询点,强化心理承受能力。首先,要加大心理卫生教育力度。我国直到大学才开始有心理卫生课程,非常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加大心理卫生教育力度。其次,开设心理咨询点。应当在院校开设心理咨询点,使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治疗。很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慢慢恶化,最后发展成难以治疗的心理障碍。■

返回顶部